露天电影(外一篇)

2016-04-14 17:19陈发昌
参花(下) 2016年8期
关键词:露天电影二哥稻草

◎陈发昌



露天电影(外一篇)

◎陈发昌

清风拂面,树影婆娑,霞光衬着乡思;看庭前花开花落,天边云卷云舒,太阳将至终点,炽烈的性子温柔下来,只剩半个嫣红身影弥留天际,恰似将一天精华浓缩于此,迤逗遐想。

“知天命”过后,突然发现,自己触景更易生情,早就遗落的往事若散落的碎片,断断续续地聚拢,构成一幅幅老家生活图,在眼前徐徐展开:童年老家,一个旮旯,一株老树,都有我的记忆。

阳台对面是新建的“新加坡城”,商家和业主尚未入住,门前广场已人声鼎沸。广场一侧,一帮年轻人在球场蹿跳,篮球场用钢网封闭,球无法弹出场外,不闻接传球和投篮的喧哗,他们像一群哑巴在手舞足蹈。另一侧,伴舞音响开得很低,只见彩绸飘飘,舞姿妙曼;晚霞里,女人们妩媚妖娆。高(中)考早结束,户外活动不扰民已成习惯。不禁让我想起当年老家操场上的球赛,吼声灌满街巷,格斗、厮杀般惨烈。学校操场两边都是齐腰的土墙围起的茅房,篮球飞出场外十之八九落进粪坑,没人如厕还好,捞上来洗洗接着赛;里面蹲着男人也好,不声不响将球抛出去;若女人如厕就没那么简单。一次,附近两个村子的年轻人来操场赛球,一球出手,像飞碟在半空极速飞转,突然,两人腾空跃起,一人伸手接球,另一只臂抡起,球飞出,打着旋儿朝茅房扑去……里面随即爆出女人的嚎啕和骂声——如厕的女人连球一同被砸进粪坑……自那后,女人如厕便将花红柳绿的布条裤带搭在围墙上,以昭示打球人。

这些年家乡大变样,土墙茅房被抽水马桶替代,农民种地不再施用农家肥……这些零碎的记忆,拼凑成一幅老家生活画图,深嵌在缱绻的“乡思”里,永远抹不去。

正遐想,广场上架起一块银幕,我心头一震,差点叫出声来:露天电影!这在几十年前可是家乡人难得的夜生活。顿觉置身于一条幽深的时空隧道,斑驳的画面一幅幅浮现在眼前……于是,我匆忙下楼,直奔广场。

路灯光芒璀璨,抢夺了晚霞艳丽的姿色,却没有黄昏的雅艳、韵致。舞池阒无一人,球场也悄然岑寂。露天电影对年轻人已无吸引力。看着空落落的广场,享受“专场”的感觉油然而生。正自喜,三三两两端着凳子的人朝这边走来,进场坐下,五颜六色,全是老太太,她们穿的显然是孙子们淘汰了的旧“时装”。尽管头发花白,满面皱褶,但牛仔裤、运动衫等把她们打扮得神清气爽。从脆朗的笑语里听出,她们都是来自乡下陪读的奶奶。她们对露天电影都有着一段难以忘怀的情感……

老家露天电影就在学校操场,银幕挂在两个茅房间的大树上,太阳还一竿子高,银幕已挂好,摆放放映机的大桌也就位,桌子一圈早摆满长短凳子。街上未婚小伙子们有凳子不坐,哪儿站的人多就往哪儿挤。《地雷战》正到紧张处——偷地雷的鬼子被民兵发现,来不及骑驴转身就跑……“真骚——”突然传来女人的叫声。“喊叫有何用,快开枪打呀!”我心想。银幕上的鬼子眼看要逃走,我急得直想喊,又觉着不对劲,方才的叫喊跟电影画面无干,且是家乡土话。正回头,灯亮,换片子了,后面站着的人群骚动起来。“街上人真骚。”那女人边骂边领着“小辫子”们挪了位置。“我们身上有仙气啊?”她仍忿忿不平地嚷着,“紧贴人家身子干嘛?”乡下人野外干活练就了大嗓门,低声说话反被疑“说鬼话”或“不正派”。片子换好,灯灭,《地雷战》继续,场子又安静下来。

比如,我曾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苦苦支撑,直到有一天我读到陶行知有关“共同生活”的论述才恍然大悟,从而一直坚信“共同生活是最好的教育”。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对自己提出要求,长期坚持行动研究并创新产生新思想,提炼出新价值。我规划了我的“四课”——每天、每周、每月、每年必做的事,在“事上练”,不断记录、总结、提炼。实践提升为理论,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最终过上幸福的班主任生活。

老家镇上,老三届中学生好几十,因为家贫,大多光棍。都是当婚年龄,挤进女人窝也算沾到了女人味。

眼前的老太太们,一手握手机一手摇扇子,跟城里人一样潇洒。当年,她们可能也都扎着小辫,跟现在陪读的孙子辈年龄相当,如花似玉。

放映了,我并不在意啥片子,眼睛也不在银幕上——只是静心体味着儿时露天电影那情,那景,那感觉和那绵绵记忆。爱钻女人窝的“老三届”大学长们真是有心人,却遇着了无意女。“大惊小怪!”他们辩解说,“无不良举动,没污言秽语,骚从何来?”他们靠近女人,只是想在相互搭讪里引起对方注意,加深印象,增进了解,也借机展示一下“中学生”的水平,为日后沟通埋下伏笔。可他们想错了,那时,“水平”不能当饭吃,也不能作钱花。累死累活,一天才挣几毛钱,谁跟他们埋“伏笔”?看着老太太们,我眼睛一亮:她们中也许有人曾经和我同场看过露天电影,叫喊“真骚”或被篮球砸进粪坑的女人,或许就在广场……“老乡见老乡”的亲近感油然而生。

“放假了,咋没回去?”牛仔裤问。“孙女今年高考失误,再补习一年。”运动衫问道,“你也没回去?”“孙子在老师家补习……”牛仔裤停下扇子,“老师真会搞,课堂上马虎简单,去他们家补习,教得可认真了。”原来,牛仔裤的孙子读高二,在老师家补习数学和英语,双方约定:来年若考上一本,付费三万,二本两万,三本一万,考不上全额退还学费。老太太们说,这叫花钱消“灾”,舍不得金弹子,打不着俏鸳鸯……她们轻松淡定,敞开嗓门,毫无掩饰地交流着,无烦恼没忧愁,不时发出舒心的笑声。

为了下一代,父辈打工,祖辈陪读,吃苦受累,倾其所有,在所不惜。但愿老师们在创收的同时,恪尽职守,认真讲好每堂课,对得起到月的工资,对得起职业和良心!

广场上笑声朗朗,“孙子”“老师”成了露天电影的主题,大家都无心看电影,好像跟我一样,只想感受“露天电影”带来的或苦或甜的一段记忆。

光阴似箭,几十年一晃过去。过去的岁月并未遗忘我,缱绻绵绵,悠然闯入,我梦境般又重返了那个时代,渐衰的心陡然间年轻活跃起来。我离开老家不到两年,责任田到户。家乡人穷尽思路显身手,致富路上争朝夕,如同球场赛事,热火朝天。“老三届”们经过时代洗礼,脑子更够用,致富竞技得心应手,很快都有了女人。往女人窝里钻已成笑谈,或成一段难忘的记忆。

散场了,我突然想到刚才的电影,怎么也想不出是啥片名,我并不懊悔。“露天电影”丰富了“乡思”内容,满足了“忆旧”带来的欢愉。

人到一定年龄,总爱忆旧。

稻草屋里盛着的……

战友相逢,白天杯酒寒暄,晚上欢然道故。相聚再相别,心绪潮涌,情丝如麻——聚时的欢愉、别时的惆怅交织于怀。想到一个情节,马上下床记录下来,再躺下,字里行间,情景在眼前飘绕,不觉天明。疲惫未消,失眠又至,于是想到散步助眠。

刚出门,黑云灌顶,吼声撼天动地,不禁暗喜:狂风必然带来大雨,感受着房上掠过的簌簌风声,头顶滚动的隆隆雷鸣,谛视着窗前潇潇弹跳的雨水——躲在水泥钢筋构造里,风不透雨不漏,轻松愉悦,兴会淋漓,绵绵睡意隐隐袭来,那感觉别提多美妙!等了好久,只风无雨,散步不成,朦胧睡意俨然散去。未承想,倏忽间生成的嗜好竟成痼癖——每当风啸雨吟之时,便是我怡然醉眠之际。

也是春夏之交的五月,风雨交加的夜晚,伸手不见五指的村庄听不到丁点儿喘息声。全村人都累瘫了,刚出校门的我,端着饭碗都打瞌睡。我丢下碗筷匆忙上床,沉重的眼皮再难睁开——就这夜,“嗜好”渐生。

很幸运,我赶上了“知青末班车”;更幸运的,知青待遇陡然提升:国家下拨建房木材,配备家具,分三年给予180元生活补助;每天不低于八分工(农村壮劳力十分工),体力娇弱的知青更有了生活保障。我只身来到官塘庄接受“再教育”,木材、屋椽计划下来,生产队组织全村70%男劳力给我盖新房。骄阳下,七条汉子赤膊上阵,垒墙、上梁、铺椽、盖草,热火朝天,汗流浃背,我买来八瓶汽水,每人一瓶。瓶子打开,泡儿汩汩,盖房热情比泡儿汩得更高,几声吆喝,群情振奋,劲儿倍增,一天就搭起了我的小窝。“聋二哥”还给我砌了一口土灶,别看是哑巴,他可是村里的能工巧匠,捉鱼摸虾,修理农具,样样在行。房上稻草是聋二哥带人铺就,还不时打着手势,叽哩哇啦地作指导,一脸认真。稻草屋落成,几个劳力马不停蹄去公社运来小方桌、小方凳、碗橱和单人床。十八岁后,我开始了新生活。

乡亲们每天都来串门,口口声声叫我“大学生”——当时我是村里唯一的高中生。

插队才几月就逢“双抢”。全村十来户人家、二十几个劳力很紧张:女劳力割菜籽、插秧苗;男劳力犁田耙地、挑运、打场。人均一二十亩地,极短时间完成“双抢”,劳累程度可想而知。

朦胧中,僵硬的身子感觉在摇晃,我仿佛躺在摇篮中……

咔嚓!一声爆响在床头炸开,我猛地睁开眼,地动山摇——屋外百兽咆哮,房上百爪揭顶;屋内泥土沙沙,四壁颤抖。我仓皇跃起,风雨满屋。惶遽中,我拽了麻袋就堵窗,堵了南面,掀开北面,锄把、扁担全用上顶住麻袋。窗刚堵上,一道绿光当头劈下——啊!房顶撕开一个大窟窿,风雨雷电从天而下,满屋恐怖。屋里呆不得也出不得。我西头是两位孤寡老汉,东头是生产队的牛房,聋二哥每晚睡牛房看牛,屋外动静再大他也听不见。这时谁不在睡梦中?即使惊醒谁敢出来?我撑起眼皮,僵直地立在黑暗中,觳觫惶恐,不知所措。突然身子一晃,一个踉跄——疲惫不堪的我站着打了个盹。我急忙两手扶住小桌,哗啦一声,煤油灯摔碎……猛然一惊:房顶响动异常,不像风吹雨打声。抬头间,刚揭开的窟窿不见了,屋里也没了风雨,唯有疲困。我容不得多想,硬邦邦的身子仰倒床上,拉开被子蒙头盖脸。风雨仍在发威,躺在稻草屋里,风不透雨不漏,身心释然;听着啸吟的风雨,摇篮曲般悦耳,我安然入梦。

一觉醒来,天大亮,不觉瞟向房顶,窟窿还在!我揉揉眼,湿漉漉的稻草挂着水珠,窟窿上白云漂浮。开门一看,房上乱七八糟,窟窿旁陷下一个深窝儿,像被什么重重地压过……

突然!房脊上露出半个脑袋,看样子是从屋后爬上去的,我赶慌绕过去:窗前支着一只木梯,木梯旁有一大捆系着绳子的稻草,绳子一端伸向房顶,聋二哥正往房上用力拽着。我托起稻草,张队长来了。“昨晚受惊了吧?”他接过那捆草登上梯子:“聋二哥在房上战斗一宿了。”啊!窟窿是聋二哥用身子堵的?!难怪……我嗓子哽咽,无以言表。聋二哥咧嘴比划着,“昨夜起风他就知道有事……”队长看着他手势翻译着,“两场雨后稻草就板实了。”说着,就和聋二哥忙上了。

知青生活虽然苦累,但我每天都很开心,日子充满温馨。那天,聋二哥进门就翘着拇指叽哩哇啦一阵比划,我也手舞足蹈起来,以示友好或回答他什么。“哈哈,牛头不对马嘴——”民兵排王排长捅捅我,“你瞎比划什么?人家聋二哥说的是你会管理,棉花长势真好,今冬棉衣棉裤全指望你了。”聋二哥三十多岁,黝黑而端正的脸上总挂着憨笑,没星点儿烦恼。王排长话音一落,聋二哥又朝我晃起拇指。

队里看我弯腰活做不来,挑抬的体力活也不行,就让我管理棉花地,每天八分半工。官塘庄人少地多,土地贫瘠,说是二百亩,那是按100平方丈一亩计算,一是为了少交公粮,二是省下的赡养两位孤寡老人,救济贫困户。我来这儿,等于从他们那只羞涩的碗里又舀出几勺。为不吃闲饭,我每天泡在十多亩棉花地里,剪枝打杈,除草捉虫喷药;晚上开办“红民校”,为半大孩子们扫盲,用真诚和汗水回报乡亲,接受再教育。

说来也怪,聋二哥和张队长为我补了屋漏后,接连几场风雨,安然无虞,稻草屋里弥漫着甜甜睡意。此后,越是风雨天睡觉越香甜。

单身的日子很紧张,每天放工回来都面临着洗衣做饭挑水刷锅……常常搞得我手忙脚乱,裁缝福义就差老婆(妇女队长)送来饭菜,衣服破了拿回去缝补;雨天路滑,担水不便,王排长若不得空,就差妹妹存莲给我担来井水;看我锅上忙到锅下,红民校学生——大妹二妹(姐妹俩)一个坐灶下,一个在灶上帮忙;正忙着饭菜,生产队刘副队长捧着一只大碗,没进门就嚷开了:“鹅蛋汤养人呢。”厚墩墩的蛋汤里满是蛋疙瘩。四爷和六爷老弟兄俩一前一后走进屋,瓦钵子朝我面前一伸:“闻不咋的,吃了可香哩……”四爷话音未落,六爷就往我碗里挑来一筷子。臭豆腐蒸咸菜,即使难闻,我也装出好吃爱吃样儿。我们说什么聋二哥听不到,但从我们口型和表情上能辨出意思,我们笑他也笑。稻草屋里盛满欢欣,情谊浓浓。

官塘人对我关爱备至,亲如一家,我无以相报。公社三个月发一次补助,我买来酒菜,让晋大哥夫妇做菜,全村每户来个家主,在我的稻草屋里答谢一下。聋二哥总是等人坐齐了才在一角挂拐落座,拿起瓶子不声不响斟着酒,他比划什么,我不好再用肢体乱搭讪,眼睛微闭,歪着脑袋一手托腮——能安心熟睡的意思。他端着杯子望望房顶,开心地笑了。稻草屋里杯盏叮当,笑声朗朗。

年底算账,全都傻了眼:进账人家不多,全村人辛辛苦苦累一年,能累个平头就算好年景。我干了九个多月,倒欠队里三块多。队委会连夜商讨,说今年棉花大丰收,不能亏了“大学生”。最后我分得红利三块多。事后才知道,卖了一条耕牛才扭亏为盈有了进账。

当年冬我离开了官塘庄,全村人送我出村口,聋二哥穿了一身新棉衣,新婚般喜悦,又朝天比划着。那意思,或让我记着他帮我盖过房堵过漏,或祝贺我上调;红民校的孩子们闪着水亮的眼睛,神情凝重,默然无声;四爷和六爷杵着拐棍到村口:想吃咸菜就说一声……我眼里噙着泪花,一步一回头。凛冽的寒风里,我心里塞满暖意。

前些天听说官塘庄整体拆迁了,航拍出三百多亩地,全部流转让人承包;几十口人或进镇进城,或投奔子女,十来户人家各奔东西;红民校那帮孩子早成家立业,稻草屋里一起喝过酒的家主们再难相聚了。我离开官塘庄后,聋二哥住进我的稻草屋,村庄拆迁时他病故了,一生未娶。

我怀念官塘庄乡亲,怀念我的稻草屋——稻草屋里盛着冬暖与夏凉,盛着绵绵睡意,更盛着淳朴的乡情、浓浓的爱……呼呼风声从房顶掠过,不见雨吟。我躺在床上,静静地听着,等着。蓦然间生成的习惯几十年都难能改变。

今夜我又失眠了。

(责任编辑 葛星星)

猜你喜欢
露天电影二哥稻草
稻草熊
WHAT
露天电影院
巴山背二哥
浅谈民国露天电影的发展与演变
二哥走了——深切悼念凌解放先生
巴山背二哥
二货二哥的二货事
两根稻草
稻草可喂牛 喂前需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