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法论在绘画创造中的现实意义

2016-04-14 19:58肖念
现代装饰·理论 2016年4期
关键词:六法谢赫物象

肖念

南朝谢赫提出的六法: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针对现代艺术的表达,同样具有标准化的现实意义,也应是千古不变的金科玉律,是从事绘画艺术的人们都应该遵从的。

南朝谢赫提出的六法: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中国古代绘画自此进入理论自觉的时期,以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针对现代艺术的表达,同样具有标准化的现实意义,也应是千古不变的金科玉律,是从事绘画艺术的人们都应该遵从的。

六法论自南朝谢赫总结提出,历代画论多有论述,但也仅限于中国域内。而对于现代绘画,尤其在近百年来西方绘画引进以来,自然而然受西方艺术理论的各思潮影响从而自然而然对其理论逐渐淡化甚至忽略。而艺术史已发展至21世纪,中国的各种艺术形式也已经粉墨登场,然而都只是步西方后尘或沦为西方的“点心”。而真正具有民族文化的传世名作似乎少有产生。仰望艺术星空,我国历代名品熠熠生辉,永垂不朽,然当代艺术品能否添列其中,还有待时间检验。油画民族化早就由前辈如林风眠、徐悲鸿、吴冠中诸先生终身践行。早先,他们都有留欧求学经历,正统严格地接受过西方学院式训练。又自幼接受中国传统教育,自习艺以来受民国初蔡元培先生所倡“以美育代宗教”之力学宗旨熏染。回国后自然地开始各自的中西艺术结合形式的探索并各有所成,面貌新颖,诚为一代经典,是我们后辈的学习典范,也是我辈回归自身传统,向传统学习,走向成功的楷模。

在六法中谢赫首先提出的“气韵生动”。这是指作品的思想内涵。是后无法相加的最终体现。中国的艺术讲究“境界”,这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理感受。“横看成岭侧成峰”且在欣赏者的眼中各有差异,亦即所谓的观者的歧议或者误读。这也正是艺术作品的魅力所在。

“相由心生,境由心造”,“虽为人造,宛自天成”,“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骛齐飞”。 中国画讲天人合一,作者作画犹如自身入其境。画境即心境,并引起共鸣。此即是作品的气息,韵味与个人心理相契合所传达出的“人神共一”思想,亦即终极表达的意境。

“骨法用笔”中国传统绘画讲求用笔,有“笔力”。物象造型要有力度,以笔代形,以线造型。使线的表现力达到无所不能的高度。这也是中国传统用笔的精妙之处,画山水有各种皴法,画人物有十八描。总之,由先人创造的各种具有符号化的笔法置换出不同物象,使形象具有似与不似的相似性。这正是脱离现实对象的艺术性表达,是由现实之象转换成画面之象。又由画面之象转换成心中之象的美妙手段与过程。那么我们的作品,如有效地利用符号化的笔法,来生发出所要表达的形象,不就是一种创造性实践与体验,不就是在创造自己的表达语言,不就是对传统的深刻领会与精髓把握吗!

“应物象形”应是指对物象特征的基本把握。古人观察物象,既有宏观,“仰观宇内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有“高远,深远,平远”之法。远近高低各不同,移步换景。也有微观,“尽精微致广大””明察秋毫””毫发毕现”。而较之西方写实油画,不仅毫不逊色,而内在精神更胜一筹。 西方作品讲求的是科学,追求理性真实,自然缺少精神内质,即画面韵味。中国古代,即使是宫廷画院作品,如徽宗、黄荃、易元吉等工笔细写,虽极精微,也当是神妙之品,传世经典。又如山水巨匠范宽、李成,诸家之作立于画前,深感自身之渺小,其对物象的高原表达,所流露出的天地人三才的相互尊重,相互依存的敬畏,今我辈汗颜。仰之弥高, 艺术家正是以身历之形象来换心中之相,也是佛家云“实相非相” 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万物皆有归类。古人最讲规律知归纳,用于作画尤其重视。做人物有“骨肉停匀”,做山水有“墨分五色”,极会根据不同物象用色,套色精准,而整体合一。现实世界本是变幻无常的,五色令人目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古人会在这份纷繁复杂的多彩世界中删繁就简。以少胜多这种见色处理,正是我们所借鉴和利用的。

“经营位置”古人构造画面讲求纵横捭合、闪转腾挪、高低俯仰、进退有致,使画面留有余地,有余位,不满不空。极有节奏韵律。古代士夫讲,谦让,谦受益,满招损。“满则溢”的处世之道,很恰当的在画中得到体现。省一分则少,曾一分则多,在构图布局中能做到恰到好处,西方作品讲究画面构成,讲点线面搭配,透视比例,讲光影。异曲同工,但似乎更多现实模写的客察真实,与中国古人的主观真实,截然有意。

“传移模写”表面看来这与西方的客观表达有相似性,然而这种手与眼,现实与画面之间的转换绝非机械的模仿,“眼中之向以非心中之相”。古人早就认识这两者不同属性分属两个不同世界。纸上云烟,坐卧神游天地间,是士大夫们的精神寄托。中国道家。 “纳天地于宇内,笼万物于毫芒”,画中世界是古人退守家园的精神寓所。 中国儒家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归隐山林,不入俗流。这正是他们的终极理想。因此由眼中世界到画中世界再到心中世界,终至三千大千世界,至此终于完成人生的理想转型,臻至化境。

谢赫六法的再论,从中所传达的精神内核。正是我国传统儒释道相结合的本质文化思想,亦是当今中国艺术作品的所缺失的。体悟传统,领会三味,话化于毫端,将生发出真正中西合璧的深具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传世作品。

(作者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六法谢赫物象
物象再造系列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谢赫·古画品录 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中日六位作家与中国画论西传——以谢赫六法为例
谢赫
尼古瑪六法略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