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我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

2016-04-14 19:06樊琦
商场现代化 2016年5期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新常态互联网

摘 要:本文以“互联网+”为背景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多数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提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新科技革命和信息时代,不断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在价值链的位置,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在增加就业中的作用,利于转变经济结构,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常态;互联网;生产性服务业

一、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新常态、新阶段,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新的发展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未来发展方向。其中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互动协同式发展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生产型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变。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促进制造业向服务链条延伸。促进信息技术服务,在“互联网+”背景下,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如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外包、检测、环保、物流、融资、人力资源、品牌等,建设生产性服务业公共平台、建立生产服务基地和功能区,增强服务业的辐射能力。互联网经济下,服务业占比国民经济行业比重49.5%,服务业同比增长8.4%。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理论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生产活动提供的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货物运输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节能与环保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服务、批发经纪代理服务、生产性支持服务。

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思想起源来源于让巴蒂斯特。萨伊提出服务创造效用,他认为不同类型的经济活动相互依存,服务保证生产顺利进行,服务会创造财富。

1.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过程分析

佩恩指出随着服务经济发展,服务业和制造业相互补充和替代的关系。生产者服务制造业高级投入要素,影响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国际竞争力,影响货物贸易的流向、贸易模式和收益分配(Markusen,1989; Marrewijk, 1997;Nordas,2010)。

Diaz(1999)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内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作用、依赖,共同发展的互动关系。随着制造业发展对交通、金融、社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增加,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而生产性服务业业增长依赖制造业中间投入发展。(Bathla,2003;李江帆、毕斗斗2004;陈宪、黄健锋 2004;Preissl,2007)。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持有互相依赖、互相协调、互相发展的“互动论”观点,具有“一体两翼”的特点(刘书瀚,2010;徐索亚2010)。

顾乃华(2006)从社会分工角度,分析格鲁伯、沃克的奥地利学派基于Fisher提出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即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中的角色,使生产更加专业化。

由于交易成本效应,生产者服务协调控制专业化生产过程,促进交易便利化和交易成本降低,促进分工的深化和细化,满足生产企业对生产者服务多样化需求,产生服务多样化福利效应。生产性服务业利于提高下游制造企业生产率提高(Gorg和Hanley,2003;郑吉昌、夏晴,2005,2007;)。

生产性服务业部分细分行业如:交通运输、邮政、金融、保险四个生产者服务部门的进口促进中国制造业出口发展。要素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存在互补性(Markusen1998; Mazumdar2005)。

生产者服务对制造业影响,表现为生产者服务业开放度,生产者服务部门从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提高制造业生产率、行业增加值和就业的影响。经济整体产业关联度上升,制造业对生产者服务的直接和完全需求系数均有较大幅度提高,但需求结构需要改善(魏江、周丹,2011;彭水军、李虹静,2014)。

原毅军等(2009)服务型经济的发展程度是衡量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高端化和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制造业生产效率利于产业链的拓展和价值链的增值。

基于产业链视角,魏江、周丹(2010)从价值链、产业链角度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分开演讲。顾乃华(2010)引入地理距离、政策环境、工业企业整合价值链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效应。

基于产业关联特征,白清(2014)从全球价值链角度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机理和机制。提出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外包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生产效率,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定位实现制造业规模收益递增,二者融合促进制造业附加值提升。

2.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实证分析

鉴于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过程中“迂回生产”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粘合剂”作用(Ka-touzian,1970;Riddle,1986)。最早实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可以互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发展的比重大。是实证分析了加拿大和部分OECD国家1947年-1984年数据分析,上述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28%-33%(Grubel H G, Walker MA,1989)。Park(1999)实证分析1975年-1985年亚太国家地区声喊醒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

基于OECD国家研究证实制造业对于生产者服务业影响,指出制造业是服务业的主要需求来源,因此制造业基础是决定一国生产者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Guerrieri和Meliciani ,2005)。

服务业作为中间需求、终端需求,制造业和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降低制造业中间服务的成本,利于提高制造业生产率,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竞争力。首次证明交易成本下降10%,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约0.5%,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约0.5%。印度经济学家(Handsda S K, 2001)实证研究印度1993年-1994年间投入产出表,计算前向后向拉姆斯姆林指数分析各部门间关联性,结论是生产性服务部门对制造业前向后向联系利于经济增长,溢出效应显著。印度生产者服务对制造业效率的提高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制造业作为生产者服务的主要需求者,其基础的巩固又将促进生产者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实现了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间产业互动的良性循环(Ban-ga 和 Goldar 2004)。

顾乃华(2005,2006)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两部门为基础,从产业和企业层面,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研究1992年-2002年中国服务业技术进步速度慢于制造业技术进步,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技术外溢高于制造业对服务业的技术外溢。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具有导向作用。由于外包的作用、服务业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外溢效应(顾乃华,2006)。

从生产性服务业行业细分和区域角度,江静(2007)实证分析中国1998年-2004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制造业效率的内在机理,提出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但研发产业有滞后性。有学者利用中国制造业28个行业1999年-2006年面板数据,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对制造业、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制造业及经济增长的影响(涂锦,2008;冯泰文,2009;席艳乐等,2012)。

采用动态最优化的方法,计算生产性服务业的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与制造业的增长率呈正比。选择Malaquist指数法,测算不同行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实证分析制造业服务外包对服务业产出、生产率、经济增长、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原毅军等2009)。关系性潜入生产性服务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实现潜在规模经济;结构性潜入生产性服务效率提升,需要社会分工技术、社会环境和人力资本等综合因素(刘明宇2010)。基于产业链视角,从价值链、产业链角度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分别研究(魏江、周丹2010)。引入地理距离、政策环境、工业企业整合价值链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效应(顾乃华2010)。

利用1987年-2007年间投入产出表,利用完全需求需求、产业间联系指数、直接需求系数、出口诱发系数,计算产业关联度,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中间投入需求关系,制造业出口的生产者服务(彭水军、李虹静2014)。

通过计算德国物流业的影响力系数、感应力系数、中间投入率和中国物流业中间需求率,物流业对制造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分析中德两国物流业、制造业产业关联现状、互动程度、融合均衡度。以德国为例分析德国物流业和制造业互动发展经验(杨依杭、鞠颂东,2015)。

三、发展对策

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产业升级变革的方向:智能制造、柔性制造和网络制造。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供应链金融+互联网;电子商务发展,电子数据交换等新兴网络技术发展,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商务服务业和市场营销服务的重要途径是基于网络技术和网络营销、商业智能和手机移动支付。网络营销和商业智能互联网、技术创新结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新兴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发展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态。当前生产性服务业新模式有: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点和生产性服务业新业态。

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增加产业附加值。优化产业价值链,充分发挥物流、营销、环保等方面的作用。

鼓励创新驱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思路,鼓励企业发展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态,实现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生产性服务业解决就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

“互联网+”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经济结构转型的新动力,促进服务业发展成中国的核心竞争力。“互联网+”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途径是制造业服务化与服务业制造化,一致的观点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制造业服务化,以服务为导向,向全球价值链的上游发展,由制造产品向提供服务转型。我国信息技术、通讯设备、装备制造、智能设备服务化的水平比较高。

参考文献:

[1]彭水军,李虹静.中国生产者服务业、制造业与出口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4(10).

[2]束俪,柏干华.走出服务业制造业融合发展之路[N].新华日报,2015年4月.

[3]徐索菲.东北地区生产型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探析-基于长三角经验的启示.

[4]赵伟,郑雯雯.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集聚-贸易成本:机理与实证[J].经济学家,2011(2).

[5]彭湘君,曾国平.基于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影响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4(12).

[6]王文.孙早,牛泽东.资源配置与中国非农部门全要素生产率[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7).

[7]毛艳华,李敬子.中国服务业出口的本地市场效应研究.

[8]张亚军,干春晖,郑若谷.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内生与关联效应[J].产业经济研究,2014(6).

[9]毕斗斗,方远平,谢蔓等.我国省域服务业创新水平的时空演变及动力机制[J].经济地理,2015(10).

[10]司增绰.需求供给结构、产业链构成与传统流通业创新[J].经济管理,2015(2).

[11]席艳乐,李芊蕾.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联立方程模型GMM方法[J].国际贸易问题,2015年4期.

作者简介:樊琦(1982.01- ),女,山西大同,研究生,讲师,博士在读,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猜你喜欢
生产性服务业新常态互联网
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外包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借鉴国内外经验促进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相关性分析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