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三结合教育中学校的作用研究

2016-04-15 08:44杨凌云
成才之路 2016年9期
关键词:教育内容主导作用中职学校

杨凌云

摘 要:就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阐述三结合教育的必要性和三结合教育中学校教育起到的主导作用,并围绕“职业学校”这一特殊性,通过对学校、 家庭和社会三者对学生的不同教育和影响的分析,提出适合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途径及教育方式和方法。

关键词:中职学校;三结合教育;教育内容;主导作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0;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9-0048-02

提到学校、家庭与社会三结合教育,人们首先总会想到普通中小学的学生教育,很少能想到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教育。事实上,中等职业学校的三结合教育更有其特别含义,更有其特色,更有其丰富内涵,也更有必要,对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三结合教育中学校教育的作用

一个学生,必然要受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的影响,学生进入学校,也必然会把家庭和社会对其的影响比较集中地带进学校。所以,学校教育必须要考虑到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影响。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是分散的、特殊的、各具特点的,而学校的教育则是集中的、一般的,教育内容多是共同的。所以,在这三方面结合教育中,学校自然成了主导方。要把这三方面对学生影响的因素协调好,把这些影响调整到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频率”,这个功能和任务则责无旁贷地落到了学校的肩上。学校既是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源,也是调整好三方面影响频率的调制解调器,也就是“猫”。为了更好地发挥“猫”的功能,多年来,教师在学校、家庭与社会三结合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收到一定的成效。

二、家庭、社会、学校对学生作用分析

1. 家庭之于学生

家庭是学生的栖息地,是学生赖以生存的场所和环境,也是学生个性品质形成的最初环境和基本环境。家庭的教育很重要,确切地说,家庭教育更多的是影响,是潜移默化,是耳濡目染。学生的基础气质形成,除了接受生物学的遗传,其德育的启蒙、基本性格的形成,都是后天受家庭的影响。学生的言行、表现则是家庭环境影响的显示器。现如今,家庭环境与以往不同。首先是“四二一”式家庭让独生子女集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宠爱于一身。其次是随着婚恋观、家庭观的变化,出现了很多单亲家庭。这些家庭环境,都给学生带来很深的负面影响,这样,无形中加大了学校教育的难度。选择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高考落榜或高考“无望”的,二是为了学一门“手艺”便于就业的,三是家长怕其辍学流落社会上成为“闲散”人员。从学生进入中职的原因看,家庭对学生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

2. 社会之于学生

社会是学生共性品质形成的大环境,社会之于学生的品行,主要是影响,而不是教育。社会风气通过各种渠道影响着学生。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各种各样的信息会通过各种媒介,广泛地传播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也包括校园的各个角落。这其中某些信息对中职学生来说,负面影响特别大。中职学生正值接近成年或初成年,他们涉世未深,世界观尚未形成,对事物的辨别力还不那么敏锐,对外界信息也是仅凭个人兴趣、好恶、感觉而盲目地接受,而不能理性地去接受。例如,网络暴力、凶杀、网络交友及对影歌星的盲目崇拜和盲目模仿,都会使学生沉迷、上瘾,不能自拔成为凶杀、暴力等疫情的携带者,有的甚至成了实践者。特别是当今社会性观念的过度开放,人们以往难以启齿的性方面的话题,如今已不那么羞涩,而是毫无忌讳。再加上网络、影视、音乐中的涉性内容又起了催化剂的作用,致使现在的中职学生,不仅有很多话敢说,而且有很多事还敢做,这样既伤害了身心,也影响了学业。社会环境是学生个性品质形成的偶然环境,家长和学校都不易把握和控制,呈现任其自然发展的状态。这些已经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这样的社会问题,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具体到学生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3. 学校之于学生

学校对于学生来说,与家庭、社会不同,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品质形成侧重于影响,而学校则侧重于教育,学校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环境。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特别是德育,和普通中学相比,还有其特殊性,那就是除社会公德内容之外,还有职业道德。从这方面来讲,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对学生来说更有其特殊的意义。也就是说,中等职业学校不仅教育学生做一个讲究社会公德的人,而且要做一个讲究职业道德的人。教育学生要以自己是一名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自豪,要以自己的职业能为社会做贡献而自豪,要以自己的良好的职业道德而自豪。

三、充分发挥学校 “调制解调”作用

学校是学生集中接受教育的场所,由于家庭环境的不同和社会影响的不同,致使学生的成长经历也不尽相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个性品质。不同的学生带着的不同个性品质汇聚到学校,学校便需要像调制解调器一样,把这些不同个性品质的学生进行梳理、调谐,使之能与中职学校教育的频率相匹配。

1. 发挥家长学校作用,对家庭的信息进行调谐

家长学校是学校与家庭携手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好形式、好场所,教师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这个平台进行授课、研讨、交流。

(1)大班授课——利用家长会大范围集中交流探讨。目前,

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家庭教育培训机构,所以,很多学生家长把教育孩子的重任都寄托给学校,家庭教育的意识非常淡薄。为了做好三结合教育工作,家长学校不可避免的就担当起家庭教育培训的重任。但是,多数学生家长或忙于工作,或忙于生意,很难集中到学校,家长会就成了学生家长汇聚到学校的好机会。家长学校总是利用这一契机,提前安排好需要交流和探讨的内容。教师把家庭教育方法、经验作为主要内容,采用授课讲解、介绍经验、你问我答等形式进行。例如,在一次家长会中,由校长主讲“帮孩子戒除网瘾”一课,由于站在专家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家长们听课后,都觉得很受启发。教师也时常利用家长会,让有家庭教育经验的学生家长或有成功教育案例学生家长介绍家庭教育的经验。由于同为学生家长,站在同一层面,家长们感觉内容更贴近实际,理解起来更容易,操作起来更方便。“你问我答”,是由学生家长提出具体的问题,由家长学校把较集中的问题进行归纳梳理之后,或由专家解答,或由家长讨论,最后拿出具体可行的解决办法。在集中交流探讨中,各位教师和家长都能够各抒己见,在家长们学到一些方法的同时,学校也获得了学生更多的意识、动向等信息。

(2)小范围交流——更有助于解决具体问题。小范围交流以各班主任与本班学生家长交流为主,主要是家长学校的分班交流探讨。小范围单独交流,涉及的内容比较具体,具体到某个学生在校表现、班主任的印象、家长采取的教育方法等。小范围交流后,各班主任把家长反映上来的情况,汇总归纳后,归纳出重点问题,汇报到学校德育处,为家长学校下次内容提供第一手信息和材料,为学校和家庭的联系提供更多更广的课题。

(3)随机交流——解决问题更灵活更及时。随机交流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随时交流。随机交流可以是电话或网络,也可以是与家长约谈,或者家访。随机交流,可以让教师及时地掌握学生更具体的情况,家长也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在校的日常表现,可以让老师和家长共享学生信息,这样,对学生教育更有其准确性、针对性、及时性。家长学校这个平台,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实现了双向互动,共同担负起对学生的教育责任。

2. 对接,让学生与社会相融

社会风气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更大。但是,社会的责任是虚的,不能把对学生影响的责任落在具体的对象上,不良影响带来的后果只能由家庭和学校来承担。实际上,这些责任大部分都被公众,特别是家长归结到学校身上。事实上学校也承担了对社会不良影响的引导、教育的责任。为了弱化、去除社会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教师在开展各种活动时,要让学生与社会相融,并加以正确导向,来加大社会对学生的正面影响。

(1)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教师以组织活动为载体,走出去让学生接触社会,接受教育。一是利用节日或纪念日,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瞻仰。二是联系专业对口的实习基地,进行社会实践,接受专业人员的指导,拜专业人员为师,同时接受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的熏陶。——请进来。为了和社会对接、和社会相结合,教师和校外的一些部门建立了联系,并聘任了校外辅导员。这些校外辅导员,有老干部,有老教育工作者,有心理咨询教师,还有和学校开设的专业相关的从业人员。教师适时地请校外辅导员到学校来进行辅导,辅导内容侧重于学生的德育方面,辅导形式上除了课堂授课、专题讲座外,还有场景模拟等,让学生参与其中,辅导员现场指导。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对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有了较直观的了解,对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精神有了初步感受,为以后从业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校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入社会和家庭元素。教师要经常了解学生,掌握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以消除来自社会的负面影响,增强家庭对学生的关注度,以利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促进学生成长。“德育的一半在操场”。教师应充分利用操场这个有效空间,适当地增添体育设施,在课余时间把学生吸引到操场上来。在活动中,一方面,学生放松了身心,增强了体质,练就了耐力,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也培养了良好的礼仪和体育道德,增进了同学和师生之间的感情。另一方面,课余时间学生玩手机、玩游戏机、躲到角落吸烟等现象大为减少。

(3)寓教于乐,变堵为疏,引导学生正面发展。由于现在社会风气、习俗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学校的学生德育工作难度很大,教师面对这种情况不要一味地堵,而是要以引导、疏导为主。“寓教于乐”是个老话题,但在德育工作中却常用常新。教师可在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广泛参与。青年学生表现欲强、好胜心强,教师要抓住这个心理特点,以竞赛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先后举办了电脑操作大赛、书法绘画摄影大赛,声乐比赛、器乐比赛、演讲比赛,篮球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等。借助这些活动,吸引了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充实了学生的课余时间。在这些活动中,教师还邀请了家长和校外辅导员共同参与。有了家长和社会力量的融入,增强了家庭和社会的正面影响,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的渠道和机会。在活动中,学生们和课外辅导员建立了亲密的关系,从课外辅导员那里学到了认真负责的精神,学到了不怕困难、不怕挫折、不怕失败的精神。通过这样的活动,也基本上改变了学生在学校进一步,回到家里退两步,进入社会退三步的现象。

四、结束语

校园不是封闭的,由于信息传播方式和渠道的多种多样,即使是封闭校园,也不可能把学生和社会隔绝开来。所以,学校不如承担起调制解调的功能和责任,对家庭和社会施以学生的影响进行梳理、过滤、调谐,使其“频率”与学生的成长相适应。同时,学校要主动地敞开校园的大门,接纳家庭和社会,与家庭、社会相结合,共同对学生施以正面的影响和教育,使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为学校培养好学生,为家庭培养好孩子,为社会培养好人才。

参考文献:

[1]满春.论中等职业学校中的“以人为本”的管理[J].职业技术,2011(04).

[2]刘彦.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教育探索[J].理论导刊,2006(10).

[3]郭金玲.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德育系统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7(30).

[4]霍利婷,黄河清.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营造和谐教育——新加坡“教育合作伙伴”概念引介[J].外国教育研究,2008(12).

[5]刘贤利.试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整合[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02).

猜你喜欢
教育内容主导作用中职学校
地方人大怎样发挥立法主导作用
刍议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基于高校教育改革的教学实践探析
地方人大进一步发挥立法主导作用的思考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微课程模式探析
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
浅析教师主导作用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