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袭与过量生产

2016-04-15 10:36周志强
中国图书评论 2016年3期
关键词:被遗弃心性南开

周志强

最近又爆出几宗抄袭案,很快就引发了人们的一个有趣的讨论:

有人说:抄袭者往往会大量产生,一年几百篇论文,每篇文章引用也过百,不抄袭不自我复制,如何可能?

有人还说:其实有的抄袭真的很“无辜”,因为读过的观点转眼忘记了是不是别人的,时间久了,就以为是自己的发明创造。

接着有人说:你看看世界公园的金字塔与县政府的白宫,到处都是这样那样的创意抄袭。

这使我想起去年几次去不同省份的“古镇”,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域,却有着相同的面孔。大街小巷叫卖一样的生活,走着同样疲惫的、兴奋和平静的、激动的游客。人们习惯了被复制的意义日复一日,如何会细心检索自己的发现是否真的独一无二?而如果真的只注重独一无二,又会付出怎样的代价?被冷落?被遗弃?被嘲弄?

我不想为抄袭这种行为辩护,但是,我却想在这里反思养育抄袭的社会逻辑。在一个只要赚到就是成功的时代,怎样才能让人耐住心性精雕细刻十年一剑呢?

2016年2月于南开范孙楼

猜你喜欢
被遗弃心性南开
悲悯
用道
雪花莲
张伯苓去世时口袋中仅有6元7角钱
回收再创造
被遗弃的地方
南法禅宗与中国古代哲学观点的相似性
从于丹讲《论语》中得出的领悟
我是爱南开的
汪东波张智勇等人的绘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