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一体,和谐发展

2016-04-15 08:55顾怡文白云峰
2016年9期
关键词:多元一体民族制度

顾怡文+白云峰

摘要:中国的统一与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统一缔造的开发的中国的历史和化也是中国56个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共同创造出来的,中国作为一个泱泱大国,这种统一多民族和谐相处的现象绵延上千年,是世界罕见的。但是这并不是偶然,而是多种因素构成的。

关键词:民族;多元一体;管理;制度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早的关于少数民族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长期以来我国各少数民族与汉族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最终相互融合形成了现在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和睦相处的局面。

一、中国各民族多元一体,和睦相处的历史原因

中国自古就是以来就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现下56个民族几千年来一直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除了俄罗斯族等少数几个民族以外,绝大多数民族都是中国的土著民族,都有着上千的文字记载。中国各民族长期生活在统一的国家之中,2000多年来尽管出现过分裂,但大一统任然是中国历史的主流。而且统一的范围越来越大,基础越来越巩固。中国的统一与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统一缔造的开发的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是中国56个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共同创造出来的,中国作为一个泱泱大国,这种统一多民族和谐相处的现象绵延上千年,是世界罕见的。但是这并不是偶然,而是多种因素构成的。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

(一)文化方面

1、原生文明所形成的共同文化基础和文化归属。每一个民族的发展的初期都要经历一个民族性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形成一个民族的性格和图腾崇拜等,由此决定一个民族的长期走向,这个过程称之为原生文明的形成过程而它的产物就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原生文明。”

我们现在不难看出,我国虽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但是其传统和性格却是一脉相承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这几乎概括了我国所有民族的特性。因为这个特性是我国所有民族所认同的支持的,共同的形成的一种行为准则。无论是哪个民族在其原生文明时期由于各方面的影响,形成的基础的民族性是相似或者是相同的。这就决定了其今后的走向和文化认识是相同的,笔者认为这正是我国个民族和谐相处的基础。

2、文化的影响和熏陶。民族性的基础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则是一种文化的影响和熏陶。用一种直观的词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文化侵略。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个词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因为我们无论怎样都避免不了一个先进文明对一个落后文明的影响。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原民族(汉族)长期处于一种先进文明的地位,而少数民族则长期处于一个落后文明的地位。由于文化的落后这就必然造成了在文化交流中被先进文化的影响,长此以往达成了一种文化上的控制和统一。

当一个落后文明去征服一个先进文明的时候,落后的文明往往会被先进文明的文化所吸引而不由自主的去学习先进文明的文化。这就会造成落后文明文化的提升,同时也使得落后文明融入先进文明,因为其文化已经趋同!我国古代长期以来有一个规律,每当少数民族统治中原时,无疑两种结果一是被汉族同化最典型的是清朝满族;二是不被汉族影响但很快退出历史舞台最典型的是元朝蒙古族。满族无疑是接受汉族文化最开放,接受最全面的少数民族政权但是满族到了最后几乎除了服饰已经没有什么特色的文化,许多满族甚至连满语都不会说。反之蒙元政权则是接受汉族文化最少最保守的少数民族政权,但是由于文化的压力蒙元政权只存在的90年,成为中国最短命的王朝。但即便如此蒙元王朝仍然接受了不少的汉族文化。

由此可见由于有一个极度先进的文明存在,是的各少数名族民族的文化逐渐趋同,也是我国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一个重要因素。

3、多民族文化的融合。除去以上两点,我国的主流民族汉族又具有其特有的包容性,虽然主体上上汉族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但是实际上却是两者相互影响。

由于这种文化的交融使得我国古代时,中原民族与少数民族都有多次的移风易俗的行为。例如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汉朝的匈奴南迁”“北魏时期鲜卑族移风易俗”“改土归流”等。同时汉族的衣着和生活方式也发生在着改变,其中汉族服饰的变化就是最生动的体现,正是这种交融使得各民族有了相同性,也使的各民族有了一定的认同性。

(二)经济方面

1、经济生产方式决定经济交流。众所周知我国是典型的小农经济体系,但是中原民族和少数民族由于地理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经济生产和经济产品的不同,这就为互通有无奠定了基础,同时由于中原地区物产丰富经济发达,使得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时一些传统的西域产品也深受中原地区的喜爱,例如香料等。同时,双方还需要一些战略物资的交流,例如少数民族需要铁制兵器,而中原地区需要战马皮革,这种双边经济也促进了各民族的联系。

2、文化因素影响经济交流。前面提到过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提升,而正是这种文化交流使得少数民族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力落后,自己又无法生产自己所需的文化产品,那么这就需要大量的向中原地区采购这一特征最明显的反映在宋代。宋代是我国民族大发展大融合的时代,中原民族由于军事实力落后出现了多民族政权共存的状态,表面上看起来宋代向外赔款实际上却是收益颇丰。由于民族融合先进的中原文化快速传播,使得少数民族文化产品需求保障,宋代边境货站每天向少数民族地区售出大量丝绸,茶叶等产品所得金额远大于赔款金额。

民族的团结在于有相互的联系的经济基础,而这种经济贸易往来恰恰就是将各民族联系在一起的经济纽带,有了经济联系,各民族才真真有可能联系在一起。

(三)政治方面

我国在从汉代开始就已经开始了对少数民族的统治,而对于少数民族的统治无疑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自治为主的羁縻府州制度,一种是中央管理的都护府制度。

1、自治制度。有人认为我国最早管理的少数民族制度的方式是中央管理的都护府制度,实际不然,我国最早对少数民族管理的制度是在战国时期的秦国,秦国对在陇西地区的戎狄,义渠等部落试试在中央政府管理下的自治制度。在秦国这这一统一前提下允许少数民族自立汗国的存在,同时对戎狄地区实施自治制度“戎狄于陇西为红狄、白狄等五部,于其地建陇西郡,编五部士卒各千人发于衣甲,郡守有五部首领轮番任之”(摘自《战国策》秦策)。

再往后明代时有土司制度,我们熟知的丽江地区原来本为丽江木氏土司的领地,木氏世袭明代丽江知府,到了清朝时期羁縻府州制度和对于西藏等地的金瓶掷签制度都是一种自治制度的体现。这种自治制度保证了国家的稳定,同时也体现了对少数民族的信任。例如丽江木氏为明代戍边百余年。

2、中央管理制度。想对于比较温和的自治管理方式,中央政府一对于一些比较动荡而又处于战略要地的一些地区采取较为严密的中央直接管理制度。这种制度被称为都护府制,有中央任命都护,并派驻军队。例如唐朝时,安西都护府由于扼守玉门关需要直辖唐军右卫五万人马担负治安和戍边任务(唐军实行募兵制由中央政府直辖左右各六卫,一卫五万人。共十二卫六十万军队;详见《二十四史·唐书》)可见对于中央管理的地区往往属于战略要地,而且制度比较严格,但是也有好处,那就是与汉族能够更好地交流。

从上文可以看出我国自古以来各民族就以汉族为中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民族在几千年中相互了解磨合。正是这种联系使得我国最终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二、当代社会面临的民族问题

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民族事业不断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已经深入人心,各民族之间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民族内部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着这里笔者就几个重点问题和产生原因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民族地区的经济问题

由于历史上原因,少数民族大多处于偏远地区而汉族多处于中原地区这样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很大成度的限制,虽然说国家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投入也是十分可观,但是授人以鱼不如受人以渔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更要靠技术的推广,否则经济的不均衡很可能影响到民族团结。

(二)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不平等问题

我国虽然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但是部分地区由于落实问题等原因出现了很大的社会不平等。去年我校举办的甘肃社会学年会中就有学者提出了这一尖锐的问题,通过定量研究发现在部分少数民族集中地区,少数民族的收入远远低于汉族,这就加剧了少数民族的社会不平等。

(三)少数民族的归属感降低

首先这一问题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确实存在,在新疆、西藏等地,当地少数民族的归属感较低,笔者在西藏时能明显感觉到当地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一种无言的隔阂,以拉萨为例汉族多居住在拉萨城西而藏族多居住在拉萨城东,而且当地少数民族习惯性的用“我们”和“内地”来区分汉族和藏族,这都是少数民族归属感降低的预警。

(四)少数民族文化的消亡

这一问题主要出现在东南一些地区的少数民族,许多少数民族连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已经不会朗读和书写更不要说一些其他的民族特点。甚至许多地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区别仅仅是身份证的区别。

三、当代民族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笔者认为认为当下民族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基于汉族从古代以来长期处于一种先进文明地位所产生的,许多人现在仍然秉持着“大汉族”的观点,同时由于汉族长期处于一种领导和先进地位使得少数民族的发展相对停滞再加上“大汉族”思维的影响,人为的认为汉族才是华夏正统才是先进民族造成一系列问题。

其次对于前几年《瞭望》杂志刊登的“中国民族划分的弊端”的文章持部分肯定的观点。我国的民族制度是继承前苏联的体系,对民族进行区分。而前苏联区分不同的民族是为了方便其对非俄罗斯主题人群的管理,这一点在我国并没有现实意义。在这里并不是说我们否认对不同民族的区分,而是防止对于民族的过度区分。现在我们对于民族的区分已经有些过度化,我们日常所说的我是回族,我是汉族实际上已经将自己的民族与其他民族割裂开来,这样一来容易造成各民族的共同归属感降低。我们在这里不妨将民族的概念淡化一点,而着重强调“中华民族”这一大概念,让各民族群众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大的归属,而将自己的民族当做类似于一个社区符号一样的区别特征,这样可能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四、多元一体。和谐发展

这现下各种民族问题,笔者认为费孝通先生的“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无疑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费孝通先生的主要论点可概括为:一、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这个论点后被陈连开先生引申为民族认同意识的多层次论。

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二、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有一个从分散的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汉族就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但它发挥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三、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所以高层次的民族可说实质上是个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其间存在着相对立的内部矛盾,是差异的一致,通过消长变化以适应于多变不息的内外条件,而获得这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圣敏、丁宏副:《中国民族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唐晋:《大国崛起》,人民出版社

[3]孙皓晖:《大秦帝国》,长江文艺出版社

猜你喜欢
多元一体民族制度
我们的民族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多元民族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高校思政课“多元一体”学业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多元“玉成”一体
“多元一体”视阈下的文化互动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