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集团意识对其人格形成的影响

2016-04-15 09:38息晓龙
2016年9期
关键词:日本

息晓龙

摘要:日本从政府到民众,时常会做出让人无法理解、无法忍受的行为,而这些行为的源头,就是日本代代传承下来的集团意识,这种集团意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曾为日本的经济发展带来红利,但却为日本整个民族的人格发展埋下了深深的隐患,使得其从上至下的人民都受到集团意识的影响。本文结合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从日本的一些群体事件角度出发,探析了日本的集团意识对日本民众所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日本;集团意识;集体潜意识

一、荒唐、野蛮的“集体行为”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表现,到日本个人个体时常做出的令人大跌眼镜的行为。人们似乎都在猜测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得日本从政府到民众都有如此“出格”的表现?其实都源于同一个深植于日本人精神中的观念——集团意识。

二、根深蒂固的集团意识溯源

在《菊与刀》的作者,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女士的眼中,集团意识在调节日本人际关系中起到核心的作用。[1]那么,什么是日本人的集团意识?

任何社会都是由各种各样的集团构成,日本在构成自己的民族“大圈子”和组织“小圈子”时,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日本的集团主义始于远古日本以“家”为中心的集团意识,进入农耕社会后,转化为以“村”为单位的集团意识,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单位的出现,又导致国家集团主义的形成。[2]集团主义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其中,关于谨守成规,予人方便的思想,既有来自古时日本武士道教条训诫的影响,又有来自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子。[3]

日本人的集团意识极端强烈,他们无时不刻不会意识到自己属于某一个组织或集体,而在他们眼中,自己与这个集体就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因此,他们会全身心的将自己奉献给这个集体,如同一个健康肌体中的每一个细胞,日本人将自己彻底融入了他们认同的集团当中。而这种“归属性”的集团观念与西方社会的“契约性”集团观念完全不同,日本人眼中的集团,不仅仅出于功利的目的,更重要的在于情感上的联结。对于一个集团,他们一旦归属,则“以社为家”,全部投入,不仅是正常工作,还包括大部分的生活。例如,工作起来主动加班加点,尽力帮助其他同事,同职位如兄弟,上下级如长辈的现象是日本大小组织中的普遍现象。[4]

日本人的集团性特点起源于其稻作文化。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以及靠天下雨、靠地肥贫的种植文化都不相同,稻作文化需要居住在一起的日本人相濡以沫,相扶相助才能更好的生存下去。另一方面,日本社会传统的家族制度森严,从小被灌注的制度思想和等级观念给整个民族带来了对集体强烈的依赖心理。[5]这种依赖心理使得日本人渴望得到集体的认可,同时害怕因为自己的行为得不到集体的认同而被抛弃,也正是因为如此,也衍生出了日本的另一种特殊文化——“耻感文化”,即一种极其在意别人目光的文化。[6]从幼时就开始接受的“耻感”教育,同样是日本人的文化基因,而这一文化基因,就源于日本极端强烈的集团意识。

遗憾的是,这种强烈的集团意识带来的是对于其他文化和个体的排斥和肆恣。对“自己人”,他们温谦克制,但对于“局外人”,他们却可能换了一副样子,变得无所顾忌。[5]以这样的思想为特色的日本集团意识在一辈又一辈的日本人的深信不疑中,继续通过各种教育方式灌输给下一代。因此,从小树立起来的集团观念如同文化基因一般存在于日本人的骨血当中。

三、集团意识——日本人格形成中最重要的“集体无意识”

在面对民族特性和集体心理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提到的一个经典理论就是荣格所提出的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理论是荣格所提出的人格模型中最重要的一环。他将自己的人格理论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相区别,认为人格中应包括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部分,集体无意识是个体无意识的更深层次,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社会环境和文化历史的因素在心理上的积淀,也就是深印于闹意识结构中的以前各代人经验的积累和反映。它隐藏在人类心灵的最深处,是一个超越所有文化和意识的共同基底。在集体无意识中,“原型”是人类共同心理反应的生物基础,是人类无法跨越的本能。在不同的情境之下,作为人类,都会被纳入到与之想匹配的原型的思考或行为模式当中。在荣格眼中,原型主要分为“人格面具”、“阴影”、“阿尼玛”、“阿尼姆斯”等。人格面具是我们为适应群居生活而发展出来“宜人性”,而阴影则是人类心灵中遗传下来的最隐秘、最深层的动物性。[7]它就像被关押在内心的“小恶魔”,在日常生活中被人格面具压抑、控制着,但它并不会因此消失,它同样需要向外投射,并且伺机而动。而当我们对它的压抑越强烈,那么当它爆发时,则可能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日本人行为习惯受到集团意识范围的强烈影响,并且这种来自周边的压力将伴随其一生。当面对这样每一时,每一人,每一处都被“集团感”包裹地密不透风的环境时,这个民族的“阴影”是无处宣泄的,因此,当它找到一个“突破口”的时候,失控的本能最终会成为爆发点。

回顾新闻报道的日本各种现象,都或多或少跟日本从小到大被灌输的集团意识在影响着人们的一言一行,小到在集团氛围浓厚的环境里,大家的认知朝向一致,若有差别的,就会被看做不合群等,所以集团意识在人格形成中也会演变为“集团无意识”。

四、结语

不可否认,日本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与集团意识曾经促使了二战后日本的迅速崛起,同时,强大的集团氛围为整个日本社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在我们看得见的地方形成了一种比较文明和谐的风气。然而,文明的表象之下,久久压制的内心“阴影”却是法律与社会道德都无法触及的灰色区域,也是日本人的人格体系中脆弱且危险的一环。集团意识给日本人,不仅仅是日本的政府高层,也包括普通民众,都深深的埋下了隐患。值得强调的是,本文的讨论仅仅是基于相关理论的推断,仍有待进一步的实证研究。(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彭仁煌.日本集团意识形成的原因及特点[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2,04:8-10.

[2]荣桂艳.浅谈日本人的集团意识[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S2:37-38.

[3]江忠.论武士道对日本人性格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9.

[4]洪兴文,徐莉.试论日本人集团意识对我国集体主义教育的启示[J].科技信息,2010,01:477+710.

[5]张芳芳.浅析日本人的民族性格[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03:60+89.

[6]普书贞,崔迎春,何小平.从耻感文化视角分析日本社会秩序现象[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31-38.

[7]胡帆.对荣格集体无意识的浅析[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2:90-93.

猜你喜欢
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日本强烈地震
日本的流浪汉与我
《黄金时代》日本版
Pets萌宠
美哭了的日本点心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日本访学随笔
第 位首相考验日本耐心
日本混乱中迎接希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