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及突破

2016-04-16 16:45甘丽华左云森
法治新闻传播 2016年2期
关键词:消息受众结构

■甘丽华 左云森



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及突破

■甘丽华 左云森

倒金字塔结构及其优缺点

“倒金字塔结构”是新闻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文本结构方式,它以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来组织安排材料,以最重要的事实信息开始,以相对次要事实信息结尾,一段只写一个事实,全部陈述事实,形成“最重要、重要、次重要、次要……”的“头重脚轻”式的报道顺序,犹如一座倒置的金字塔,因而得名。

“倒金字塔”式结构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开门见山、简洁扼要地将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以最快的速度呈现到读者面前,从标题、导语、主体到背景、结语,能充分满足读者阅读信息时的接受期待。同时,从采写的角度来说,这种结构能让记者更加便捷、有针对性地写稿与制作新闻标题,不为构思所苦,也能使编辑编排版面更加灵活,往往可以依据版面要求将消息大刀阔斧地从后往前砍,却不会因此而影响消息的其他部分。由于这种写法符合新闻“快”的传播特点,一直在新闻报道尤其在消息写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消息写作的标本式结构,尤其适合运用于突发性事件的消息写作。美国著名新闻学者杰克·海敦曾说:“倒金字塔既没有过时,也永远不会过时。”①

新闻结构的模式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新闻写作高度发展与成熟的标志。但是,学界对于倒金字塔结构也有另一种声音,有学者认为,倒金字塔结构的过分模式化与规范化,形式呆板单一,缺乏创新与个性,其对新闻事实重要性顺序排列的标准也无科学依据可循,结尾更是有气无力,受众长期在倒金字塔结构的禁锢和影响之下,会导致其思维僵化呆板,也会越来越倾向于被各种耸人听闻的标题新闻所吸引,成为“标题党”。

面临的挑战

倒金字塔结构作为新闻报道中的主角体裁,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但是,几代新闻人,如今仍是一张老面孔,固步自封势必今后要面临着许多挑战。

(一)媒体竞争焦点的转变

过去,受众获取新闻信息只能通过电视、报纸或者广播等传统媒介。如今,科技的进步让新闻传播工具愈加现代化和多样化,新闻资源可以在不同的媒介平台共享,受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互联网、微博、微信及各大新闻客户端等多种渠道获取新闻信息。在阅读载体转变过程中,时代和受众对待时间的观念在悄然发生变化,比起“抢首发”“抢独家”,媒体竞争的焦点已慢慢转移新闻资源的开发与配置上,独家观念、独家视角以及独家的写作方法更具可读性,也更能吸引受众。传统媒体如今已被新媒体分得半壁江山,昔日一统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而以“快”著称的倒金字塔结构,面对新形势也失去了昔日的环境和土壤。

(二)日益增长的读者需求和审美期待

哲人苏格拉底曾说:“美是合适。”众口难调,合适就意味着多样性的融合。信息时代的信息传播,已由传统的封闭型转向开放型,灌输型转向交流型,单向流动转向双向流动。面临新媒体时代超载的信息量,新闻报道只有通过提供更多形式、更多层次、更及时、更多视角、更多深度、更多互动的新闻体验才能满足受众的各种细分需求与审美期待。从其整体的结构来看,倒金字塔模式按照记者本人设置的“新闻事实的重要性”的递减顺序进行排列,受众的主体地位与阅读需求并没有被置于重要位置,其中每段之间的新闻事实又相互独立,没有明确的叙事顺序,读者不能很清楚地了解整个新闻事实的发展过程。除此之外,倒金字塔结构与读者是一种单向线性传播的关系,与受众缺少情感上的交流与互动。这些倒金字塔模式本身固有的弊端与读者日益多元化的阅读需求和审美期待之间的矛盾冲突,意味着其势必以受众为中心,大胆创新,探寻未来突破的更多可能性。

(三)钻石式结构的兴起与繁荣

与倒金字塔结构不同,钻石式消息结构的写作特点是两头小、中间大,类似“钻石”的菱形,该结构并不需要把最重要的事实放在导语内,也不需要把新闻的段落按照事实的重要性顺序进行递减排列,主张运用生动的语言与情节去打动读者,与读者进行心灵上的交流与互动,以吸引、感染读者,《华尔街日报》尤其擅长这种消息结构的写作。这种模式更具人性化,对读者也更具吸引力,不仅弥补了倒金字塔结构呆板沉闷、顺序混乱的缺陷,也让受众在阅读新闻信息的同时更加注重新闻的深度,而不是作为一个“标题党”只阅读消息的最重要部分而忽略次重要部分。所以,在一些需要深度的消息写作中,记者就会首先考虑使用钻石式结构,而非倒金字塔结构。

突破路径

再完美的事物,一旦在时代大潮中固步自封,都会束缚思想,削弱其创造性。倒金字塔写作模式是时候走出自身既定的框框,创造性地对自身的局限性进行“突破”了。这种“突破”,并不意味着对倒金字塔结构的全面否定或是抛弃,而是要在这种结构中注入一些新鲜的因素,使其满足不断变化的现实需要,更具活力与创造性。

(一)灵活采用多种表述形式

倒金字塔式的倒三角结构虽然限定了记者主观组织材料的思维顺序,但没有对消息表述方式及新闻资源如何配置进行严格的限制。也就是说,在不违背新闻写作基本法则的前提下,记者可以以此作为突破口,在写作形式和表述方法上勇于尝试,灵活采用多样新颖的表述形式,毕竟所有的写作方法和表述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比如,可以从涵盖主要新闻事实的导语入手,除了最基础的叙述式,作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综合运用描写式、摘要式、比兴式、感叹式等多种方式,把最新鲜的、最重要的事实生动地立体地表现出来。

如《项目审批“长征”698天泰豪动漫变“动慢”》(2014年3月19日《江西日报》)这则消息,其导语中写道:

“3月18日,记者在省政府最近一份调研报告中,看到了泰豪集团‘晒’出的行政审批流程图。正是这纷繁复杂的审批‘长征’,令起步较早的泰豪动漫项目,实施进度缓慢, ‘动漫’变成了‘动慢’。”

作者把复杂耗时的审批程序比喻成“长征”,又巧用“动漫”和“动慢”两个词,着实为消息标题和导语增色不少,生动形象,引人回味。

(二)擅用新闻语言

消息的新闻语言力求简洁、概括,需要作者抓细节,灵活运用对比、逸闻、白描、对话等语言技巧对消息进行加工凝练,把新闻作品写得有现场感、跳动感,尽可能地使其摆脱枯燥、乏味的平面化语言,使读者瞥上几眼就能知晓报道重点的情况下,还能继续读下去。如在《孟津政府大院没“围墙”》(2014年5月29日《河南日报》)这则消息中,作者运用了对话式的新闻语言:

紧邻广场的两栋五层和四层的小楼,与广场之间没有围墙和护栏。如果不是楼前的牌子,很难发现这里就是孟津县委、县政府办公楼。这座开放式的广场,既是县委、县政府的大院,也是百姓休闲好去处。

“在这儿跳广场舞,方便!不仅能到办公楼里上厕所,接开水,还能顺便洗把脸,凉快一下。”刘大妈边接开水边说。

刘大妈接开水的县委办公楼一楼大厅,没有专门的值勤人员,只有物业公司的工作人员在值班。电子显示屏上显示着每位领导及职能部门的楼层分布和房间号,以及他们是在“办公”,还是在“开会” “出差” “外出学习”。群众要找哪位领导,只要这位领导在办公室,工作人员可以直接领过去。

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永贵所在的三楼办公室里,可以听到广场播放的音乐。“晚上经常加班,一开始很不适应,现在好了,有时没了音乐 ‘伴奏’,总像少点什么。”

“大妈们也很自觉,尽量把音乐调低些,每天早上七点半、晚上九点半自动结束跳舞。”李永贵说。

这条消息的基调自然、轻松,通过亲民式的对话语言,不仅把经常跳广场舞的刘大妈写得很有现场感,也把领导干部与群众的无“围墙”关系很自然地、恰到好处地勾画出来,这种对人物特点语言的准确拿捏无形中加深了报道的深度与广度,揭示了主题对新闻乃至新闻人物的意义,体现了作者运用新闻语言的高超技巧。

(三)选取新视角

除了多样化的表述方式与新闻语言的使用,好的新闻作品往往需要作者有一双发现的慧眼,能够深入到普通民众的生活,通过社会中的一个缩影来表现更加贴近真相的真实,这样的作品往往比硬新闻式的新闻报道更有社会价值。所以,在写倒金字塔消息时,作者也应创新思维,选用新颖、独有的切入视角,可以从生活中最普通的人入手,也可以从边缘文化也或者亚文化领域进行突破,只要对整个社会的未来发展有意义、有价值,都是进行新闻写作的好题材、好视角。

如《义乌社区有了“洋委员”》 (2013年12月11日《环球华报》)这则消息,虽然不足千字,但通过巧设角度,巧妙取材,却将具有跨文化身份特征的“外国人”哈米担任调解委员的故事讲述得妙趣横生,有力回击了海外对中国基层社会管理的质疑,展示了中国基层组织民主开放的成果。这种跨文化的视角也使新闻报道具有了某种特殊性,增加了趣味性,收到了很好的对外传播效果。同时,在对新闻事实背景的补充说明部分,作者也可以就新闻事实的某一角度与相关信息进行比较、串联或者拓展,这样能帮助读者更深层次理解消息内容,也能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四)丰富结尾形式

从受众的心理需求来说,无论是听故事、读文章、看电影,结尾总是具有不可估量的魅力,也一直是受众最渴望知晓的内容。消息写作也是一样,好的结尾总能深化主题、发人深省,引起读者内心的认同与情感的共鸣。倒金字塔结构如果适当采用其他一些结尾方法,比如适当引入悬念因素激起读者的好奇心,发起号召行动将结尾写得顿挫有力,抑或运用启发式结尾,给读者一种“言已尽,意无穷”的感觉。

在《“五个担心”让领导出一身“汗”》 (2013年8月11日《人民日报》)这篇消息的报道中,作者是这样结尾的:

在居委会工作整整23年的朱国萍的话不断引发与会者的笑声和掌声,并引起大家沉思。“在基层,照文件办事最容易,但结果常常是相互推诿、不作为,这样老百姓的急难愁就没了着落。老百姓的怨气不会因为你简单一句‘法规政策不允许’就消除。”朱国萍说, “通过一件件突发事件,我更坚定一个信念,只有多为百姓做好事,做实事,在突发事件面前,老百姓才可能信任我们。”

寥寥数语,在篇末点题,以一位在基层居委会工作人员的话语视角结尾,不仅让读者觉得接地气,更重要的是真正把话说到了人民群众的心坎。对于读者来说,这犹如春风化雨,让人神清气爽,同时又深刻反映出制度背后的问题,发人深省。

结语

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曾说:“新闻记者的核心任务是做好邮递员,准确无误地传送信息。但是,传递信息的新闻报道仅仅是完成了记者的一半工作,另一半工作是在这篇报道里讲一个能渗入读者或者听者灵魂的好故事。渗入读者的灵魂,也就是打开读者的心灵之窗,需要记者把新闻写作当作艺术,勇于探索,尽善尽美,不留遗憾。用人性的观点和一套娴熟、敏捷、准确的手法采写你的作品。”②一部优秀的新闻作品,不能被其结构所束缚,倒金字塔结构也一样。记者若想用自己的新闻作品打动读者,就应该在尊重事实、尊重客观的前提下,活跃思维,有创新意识,突破倒金字塔传统写作思维模式,选取新角度、新视点,多接地气,少些说教,多一点人情味,少一些冷面孔,写出更为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

(作者分别系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主任、研究生,本文为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项目编号:CCNU1A03043〉资助成果)

注释:

①[美]杰克·海敦:《怎样当好新闻记者》,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67页。

②李希光:《超越“倒金字塔”》,《青年记者》2003年第6期。

猜你喜欢
消息受众结构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一张图看5G消息
论结构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论《日出》的结构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创新治理结构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
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