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乡村建设中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模式构建路径研究

2016-04-16 17:41唐建兵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关键词:人居环境皖南古村落

唐建兵(淮北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美好乡村建设中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模式构建路径研究

唐建兵
(淮北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摘 要: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建设是推进安徽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议题。在“以人为本”的新形势下,皖南古村落作为村庄的一种特殊类型,人居环境建设应当以满足村民的居住生活需要为最高价值导向。环境友好、田园游憩、城镇依托、产业支撑等,是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建设的选择模式,具有现实可行性。而人居环境模式构建,尚需要做到多管齐下、合力共进。在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组织、引领作用基础上,特色村落建设规划要适时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同时,亦需要在多元管理主体沟通合作中,关注皖南古村落村民的权益诉求,激发他们参与人居环境建设的热情。

关键词: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模式

1 前言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任务,并认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大背景下,浙江安吉谋划先人一步,立足县情制定了《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并倾力付诸实践,打造出“中国美丽乡村”这块独享盛誉的国家级名片,被时任中央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赞誉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鲜活样本”。受浙江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影响,诸多省市竞相效仿之。以此为重要开端,围绕乡村建设的宏大议题,学界探讨视角多样、观点新颖,但将乡村人居环境作为主题进行深入研讨的甚是廖廖。安徽紧邻浙江安吉、临安等县,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对其有较大的借鉴价值,在此方面作持续探讨,尤显重要而迫切。

安徽乃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农村“减负”税费改革的试验场,但是在乡村建设方面却略持保守、慎重的态度,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链锁示范效应让其深有触动。在广泛调研、充分了解的基础上,2012年9月,在印制的《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中,将“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乡村“三美”)确定为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皖南作为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板块,古村落人居环境改造提升的实践经验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契机。

皖南泛指安徽长江以南地区,该域群山连绵、地形复杂、环境清幽、物产丰富,乃古时中原士族大姓逃荒避祸、休养闲居的理想栖息地。在朝代频繁更迭的战乱中,中原士族大姓纷纷迁至皖南山区寄居,并与山越人交流融合、互助共生,渐而形成了一个以中原汉族为主体的移民社会。但是,随着大量人口拥入皖南山区,人地矛盾变得越来越尖锐,据《赠程君五十叙》载:“新安僻居山溪中,土地小狭,民人众,世不中兵革,故其齿日益繁,地瘠薄,不给于耕,故其俗纤俭习事。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蓄聚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1]迫于家庭生计的需要,先民们聚族相依,走出大山泽以经商为业,时至明清时徽商逐渐形成气候,鼎盛之时而执商界之牛耳矣!持“用末致富、以本守之”观念的徽商们将经营中赚取的巨额财富运回乡里,或用于购田置地而囤积资产,或以文雅、清高、超脱的心态构思和营造由宅第、宗祠、牌坊、书院、亭台、楼阁等构成的村落单元,逐渐形成了枕山面水、构景成趣、形局完整的聚居村落。皖南古村落即是在此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的。

皖南古村落是指在安徽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以西递、宏村等古村落为典型代表,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尤以徽文化为鲜明特色的历史传统村落。皖南古村落遵循《周易》风水之学,借以卜居相地之术择地选址而建,注重地形地貌、山脉水系等的巧妙结合。同时,儒商、官宦耀祖回乡又增添了村落的文化底蕴和价值内涵。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趣等复杂因素的媾合,使村落形局、观水、构景、水口等的规划建设更为讲究。皖南古村落虽然位于山间乡里,但与其他村落形态明显相异的是,作为“寄生型”村落,演进发展的进程中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对传统农业社会的过度依赖,生活其间的村民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及闲情意趣等方面,是普通农民、市民阶层所不能比拟的,充满着浓郁的乡村文化气息。经数百年的营造,使村落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社会环境、人工居住环境犹如“天作之合”,造就了宜居富民、文明祥和的理想人居环境。但是,伴之于现代化进程高歌猛进,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也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在聚居生活、遗存保护和旅游开发等多元目标诉求的导向作用下,需要采借新的思维方式,不断推进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的改造提升。

2 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模式构想

“人居环境科学的核心是‘人’,以满足人类居住需要为目的。”[2]38在以人为本的新形势下,皖南古村落作为村庄的一种特殊类型,人居环境的建设应当着眼于满足村民的居住生活需要为最高价值导向。站在这个角度而言,给予皖南古村落生活居住地、农业生产地的功能定位是较为适中的,而遗存保护地、旅游目的地等则是其延伸性功能。因此,围绕“乡村三美”的总体建设目标,推进皖南古村落环境改造提升需要凸显皖南地域文化、彰显传统村落特色的基础上,构建生态宜居、富民兴业的人居环境模式。

2.1环境友好型

所谓环境是指围绕着特定主体(譬如人类)并对其产生影响的所有外界存在物。按照人类生存环境由近而远、由小到大的空间范围,可以分为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和星际环境等多层次结构。在此仅指人类在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即特定区域范围的人们赖依生存发展的聚落环境。环境友好型的核心内涵是注重人类生产、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继而达到人与自然平等友好、和谐共生的状态。也就是说,人类在改造、利用自然环境时,需要尊重自然规律,理性对待并自觉顺应自然,以环境的承载容量为基础,采取有利于聚落环境保护的生产、生活及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就其实质而言,环境友好并非一味地以自然为中心,而是在不超过自然承载力的情况下,对自然的适度索取以便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环境友好型人居环境模式将自然生态置于优先地位,充分考虑到村落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潜在旅游资源开发、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复杂关系,以实现“乡村三美”的建设目标。主要适用于地理区位相对偏僻、交通略为闭塞,市场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等因素影响相对微弱,民俗浓厚、邻里和谐、民风淳朴,且村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改造利用远未达到其承载负荷的皖南古村落。如地处黟县屏风山和吉阳山山麓古村落规划建设始终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理念,一方面建立了遗存保护与村落建设并重的多元监督机制,并以此为重要前提做好旅游资源规划、开发;另一方面在加快村容貌改善、新居住房建设的同时,加大屏风山、三姑山的病虫害防治、古阳溪沟渠的治理,并依据“修旧如旧”原则对宗祠、亭台、楼阁等建筑单体进行修缮维护。依托周边优势生态资源和村落现有基础,屏山村被确定为安徽省首批美好乡村建设示范村。

2.2田园游憩型

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在《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中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并倡议建设一种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田园城市,以有效地消解城市病症,创造出适宜城市人群居住生活的人居环境。然而,迷人的“田园城市”理论就城市建设实践而言,尽管是“一种有价值的乌托邦”[3],但却如城市的梦魇一般,是脱离城市社会的空想。

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城郊交通的快速发展,城市人追求的“乌托邦式”的田园生活移至乡村社会而变成了社会现实。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少数皖南古村落选址于山麓田间、溪水河旁,不仅生态环境别致静雅,而且村落布局合理、建筑装饰独特、庭院构景巧妙,基本上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况且,这些古村落东接沪宁杭等东部沿海发达都市圈,借助便捷的交通网络,完全能够成为都市人群追求生活意趣、享受田园风光的目的地。就此类古村落而言,人居环境模式的构建首先要在科学保护、修缮维护村落遗址遗存的基础上,做好旅游发展规划,适时推出田园游憩型的旅游产品,以满足都市人的心理需要;其次旅游规划、景点布局要遵循古村落构造机理,不得影响村落的整体协调、美观;再次村落人居环境的改造提升,应当“体现人的价值和社会公平”[4],村落规划或选址重建都要发挥广大村民的主体作用,了解他们的真实意愿并维护其合法权益。也就是说,田园游憩型人居环境构建是基于吸引都市人群的现实需要,但享受的真正主体并非这些“匆匆过客”,而是世居于此的村民。

2.3城镇依托型

改革开放伊始,伴随着国家人口控制政策的松动,农村大量的富余劳动力逐步流向城市,加速了中国城镇化进程。《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指出,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1.27%,城市人口首度超过农村人口,这标志着中国的城镇化进入了关键阶段。而伴之城镇化的推进,大量的乡村聚落或淹没于城镇扩展的海洋中,或紧临城镇外缘而沦为郊区。在推进城镇化的大潮中,具一定区位优势且交通较为便捷的皖南古村落或发展为重要的城镇,或沦为城镇的近郊之地,或成为城镇的外缘区域,从而增强了对城镇的依赖性。

通过城镇的聚集功能和扩散效应,有效地促进了城镇及周边村落的发展,一方面在城镇辐射区的社会活动中村民综合技能不断提高,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又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变了他们生存方式,另一方面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多样化诉求,人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就此类皖南古村落,首先要突破村域的局限,秉持城镇发展的理念,以相对开阔的视野做好村落长远发展规划;其次产业发展坚持服务城镇,做到多元并举、重点突破。摒弃了“持农为本,副业补之”的传统思维,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依托城镇资源构建农业新型业态,推动延伸产业快速发展。

2.4产业支撑型

随着农业社会的重大转型和农村经济的急剧分化,“传统农业已经大大突破了原有的领域,向现代农业转变成为必然趋势,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也发生着重大变化”[5]。现代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以支柱产业为龙头,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为目标的,客观上要求在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多业态并举共进、农工商紧密衔接,建立立体化、多功能的产业体系。近十年来,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有些皖南古村落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现代农业,初步具备了发展多元产业链、构建优势产业带的条件和基础。就此类皖南古村落而言,立足村域资源特色和优势,在不断优化现有产业结构的前提下,建立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产业链体系,既是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着力点,亦是村落保护和人居环境改造提升的重要支撑。

从大量的村落调研资料获悉,“只有村落产业经济发展了,村民经济实力增强了,村落保护才能较好地落实下去”[6]。产业有序发展可以盘活村落的闲置资源,提升村落的整体实力,也为人居环境的改造提升,提供了稳定的经济来源。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实践中,需要以皖南古村落优势资源、现有产业为最重要抓手,切实构建产业准入机制、公平竞争机制、信誉奖惩联动机制等,进而为产业多元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同时,在产业立项决策和产业收益分配等关键环节上,坚持环保评审“一票否决”,在不超过村落资源、环境承载量的前提下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凸显美好乡村生态宜居、兴业富民的建设目标。

3 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模式构建的路径

人居环境是人类工作劳动、生活居住、休息游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就内容而言,包括自然、人类、社会、居住和支撑等五大系统,既有独立的存在面,又是一个相互联系、互相依存的系统。作为人居环境系统,基础营造和环境提升都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尽管皖南古村落选址、建造时巧借山水形势,构造出了“枕山、环水、面屏”的理想人居环境格局,但是却难于迎合当下人们多元化的价值诉求。对此,需要以推进美好乡村建设为契机,把握政策导向,厘清发展思路,凝聚多元社会力量,正视问题并妥而待之,探索并构建理想的人居环境模式,以使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不断得到提升。

3.1充分发挥政府组织在人居环境建设中的组织、引领作用

中外乡村建设的实践经验充分表明:政府组织在建设进程中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发挥着社会组织无法替代的作用。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建设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方面,亦莫能外。对于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建设而言,要充分发挥村落潜在的资源优势,必须得到政府组织的认同与支持。已列入政府文化遗产保护层面的皖南古村落更是如此。由于皖南古村落具有历史人文、科学研修和艺术审美等重大价值,一方面建筑物的修缮维护、名花古树的整枝修剪都不是随意性的行为,具体的实施方案需要报呈特定部门审定、批准;另一方面村落的规划建设,也必须在政府组织的指导下循序进行,村民意愿即便是全体村民的集体意志,也仅是作为村落规划建设的重要参与。因此,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的构建,需要政府组织把准方向、积极作为,从文化遗产保护、潜在价值开发和村民权益实现等多方面慎思村落发展规划,组织、引导村民、企业及非政府组织等多层面主体积极参与,推进村落人居环境的改造提升。同时,由于某些皖南古村落信息闭塞、交通滞后,不仅无明显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也相对薄弱,公共服务设施缺乏。此类古村落,政府部门除发挥组织、引导作用外,还应当在政策、资金和人才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以促进村落人居环境的改善。

3.2立足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的现状,制定具有村落特色的建设规划

皖南古村落具有共同的徽文化特征,可谓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就各村落的形体结构和表现样态而言,又是变化万千、特色纷呈。况且,在数百年的风雨中,特别是受到现代化因素的侵蚀和干扰,有些皖南古村落保存较为完好,原貌依旧因而古色犹存,而有些皖南古村落破损相当严重,昔日容颜仅存淡淡余波。皖南古村落如此之状,推进人居环境建设显然不能等闲视之。

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建设围绕“乡村三美”总体目标,坚持“因地制宜、正向引导、规划先行、整体推进”的方针,按照“规划引领、示范带动,生态优先、突出特色”的原则,立足各村落人居环境的现状,并充分尊重广大村民的意愿,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首先,就尚有较大价值的皖南古村落,坚持保护优先、开发适度的原则,在认真落实修缮维护方案、保护古村落遗址遗存的基础上,进行居民生活区、生产耕作区、年度轮休区和旅游观光区等功能区划分,以保障村民正常居住生活权利为基本前提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并通过旅游收益推动人居环境改造。其次,就价值不显的皖南古村落,施以整体性保护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因此,在有价值的建筑单元得到保护的前提下,科学编制村落的改造、重建规划,将村落的居住休憩、生活生产功能放在突出位置,让昔日的古村落回归自然田园,逐步实现村落的良性发展。

3.3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是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方面

就工业社会而言,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亦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向标志。科学的产业布局、合理的产业结构有助于实现资源在产业间甚至更大空间范围的优化配置。皖南古村落或因商而兴(譬如位于新安江上游的渔梁坝村),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或伴之城镇化的推进,演化为城镇近郊,是城镇农产品及其延伸产品的供应地;或随着古村落旅游的逐步兴起而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但受制于传统观念、政策制度和地域限制等复杂因素的制约,皖南古村落产业布局尚显不科学,产业结构也有些不合理,成为影响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改造提升的重要因素。当前,推进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建设尚需立足村落掌握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促进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首先,制定村落建设规划时必须考虑村落产业发展。在村落的下风向、出水口规划出预留用地作为工业园区,并制定计划逐步将现有产业迁入园区,推进产业整体、协调发展,彰显产业规模效应;其次,以皖南古村落产业调研资料为基础,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关停、淘汰污染企业,引入绿色生态企业,推进产业改造升级。

3.4多元管理主体沟通合作,合力共推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建设

不无夸张地说,构成皖南古村落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体现了原主人极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情趣,承载着徽文化的特定内涵,具有重大历史人文和观光旅游价值,被列入了政府层面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这种情况使皖南古村落的管理主体趋向复杂化、多元化。就政府层面而言,管理主体主要涉及文物、旅游、住建、农委等行政部门;就社会层面而言,则涉及企业组织、民间团体、社会公众等管理主体。如果不能理顺皖南古村落管理主体之间的关系,遇事争利或遇责推诿,就可能积聚更多的矛盾和问题,乃至严重影响到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建设的推进。因而管理主体之间的沟通、合作是相当必要的。

首先,准确定位管理主体并明确其职责范围。试想,纷繁复杂的管理主体如果定位失准、职责不清,出于争权争利、推责卸职等方面考量,管理活动中就会出现管理主体错位、缺位、越位的现象。譬如文物、旅游、住建、农委等基层行政管理部门,有明确的业务范围和职责权限,越位行权就会产生权力摩擦,酿成消极的后果。其次,管理主体要增进沟通、密切合作。管理主体权责分明、各履其职总是相对的,并不是说不存在交叉行权的问题。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作为相对独立的住区系统,“不能只着眼于它各个部分的存在和建设,还要达到整体的完满”[2]48。而达到人居环境整体的完满就离不开管理主体间的沟通与合作。

3.5关注皖南古村落村民的权益诉求,激发他们参与人居环境建设的热情

“人类将更多地关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自身发展和自我选择,重视对个人的生活质量的关怀。”[2]65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导向让位于“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导向,经济发展、民主法制、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已经成为人们的关注之题。

皖南古村落作为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有较高价值的民族文化遗产,通过法规条例、典章制度并采取切实而有效的措施给予保护、开发,是资源合理利用的理性行为。但是,对皖南古村落的保护、开发是动态的,不能影响到域内村民的正常生活,更不能成为无视广大村民权益诉求的借口或托词。世居在此的村民是皖南古村落的合法继承人和实际拥有者,他们不仅对古民居享有居住权,而且应当对古村落的日常管理享有建议权和决策权,对村落的发展方向也享有知情权。譬如,相关部门聘请专家制定古村落修缮维护、规划改造等方案,专家组论证时需要主动征求村民意愿,并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而古村落旅游开发产生的收益,村民也应当享有适度的分配权。不仅如此,出于古村落保护和旅游发展的需要,采取的某些措施可能违背村民真实意愿,对村民生活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相关部门应当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以抚平他们的内心伤痛,降低他们的抵触情绪。唯有如此,村民才能积极行动起来并以主人翁的身份、正向的心态,参与到人居环境建设的大潮中。

参考文献:

[1]张海鹏,王廷元.赠程君五十叙[Z]//弇州山人四部稿:卷六一.明清徽商资料选编:明嘉靖刊本.合肥:黄山书社,1985:42.

[2]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38.

[3]马万利,梅雪芹.有价值的乌托邦:对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一种认识[J].史学月刊,2005(5):109.

[4]卫丽亚,汪彬.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建设研究[C]//城市规划论文集:历史文化保护规划.2005:1265.

[5]杜青林.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现代农业建设[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2):6.

[6]汤蕾,陈沧杰,姜劲松.苏州西山三个古村落特色空间格局保护与产业发展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09(2):114.

The Building of Human Settlement Model in the Southern Anhui Ancient Villages in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TANG Jian-bi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Society,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Huaibei 235000,Anhui)

Abstract:The building of the human settlement of ancient village in southern Anhui is a important topic to push forward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In the new situation of “people being first”,ancient villages in southern Anhui as a special type of human settlement,should first satisfy villagers’ living need.Environment friendliness,rural recreation,township dependence and industrial support are the selected model of building ancient villages in the southern Anhui.However building the human settlement model needs multi-method.Giving full play to the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featured village construction projects should timely readjust industry distribution,optimize industrial structure,paying attention to villagers’ right demand and arouse their enthusiasm.

Key words:southern Anhui; ancient village; human environment; model

作者简介:唐建兵(1975- ),安徽怀远人,博士,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乡村发展与环境治理。

基金项目:安徽省2015社科规划项目“安徽美好乡村建设进程中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优化研究”(AHSKY2015D5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古代农作物秸秆非燃料化利用研究”(15YJAZH088)。

收稿日期:2015-12-02

DOI:10.14096/j.cnki.cn34-1044/c.2016.01.019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310(2016)01-0098-05

猜你喜欢
人居环境皖南古村落
《皖南的秋天》《余晖》
《马头墙》、《皖南印象》之二
《皖南印象》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基于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的人居环境优化探析
“创意人居城市”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浅谈园林艺术
火焰山下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