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军长征胜利鼓舞下的东北抗联西征

2016-04-16 21:24曲晓溪
奋斗 2016年11期
关键词:西征联军抗联

曲晓溪

在红军长征胜利鼓舞下的东北抗联西征

曲晓溪

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千难万险,胜利完成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谱写了中国革命的光辉篇章。红军长征的胜利给战斗在东北抗日战场上的抗日联军巨大鼓舞。东北抗日联军为突破敌人“大讨伐”,开辟新的根据地,与北上抗日的红军和党中央取得联系,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西征。他们与主力红军遥相呼应,共同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展开了英勇坚决的斗争。

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经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胜利进行了战略大转移。在此期间,国内形势发生了重要变化,中日矛盾进一步尖锐。中国共产党适时将军事上的战略转移和政治上的战略转变密切联系起来,把红军前进的大方向与建立抗日的前进阵地联系起来。1936年初,组织了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渡河东征,抗日讨逆,为全国抗日同胞打先锋伸义愤”。

消息传到东北,极大地鼓舞了东北抗联的抗日斗志。自1934年10月,党中央领导红军开始长征以及负责白区工作的上海中央局遭到破坏后,东北党组织与党中央逐渐失去联系。孤悬敌后的东北党组织和抗日联军时刻关注中央红军的动向,通过不同渠道得知红军长征不断取得胜利及准备北上抗日的消息。

东北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曾在日记中记载中央红军的有关情况。在中共珠河县委关于红五月工作决议中,也曾提到了红军在贵州、四川取得的胜利,并写道“只有苏维埃与红军才能救中国”。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在成立宣言中指出:“红军进攻的力量是日荡千里……同时与东北人民革命军、反日游击队、反日义勇军遥相呼应;组织中国抗日联军,号召中国各界人士,建立中国国防政府,共同进行神圣的反日民族革命战争,这使日本帝国主义内心发抖无所措手足了。”

同时,东北抗联对红军北进抗日也急切期待,迫切盼望尽快打开与关内党中央的联系通道,联合中央红军与日本侵略军作战。东北抗联第一军军长杨靖宇一直想尽快实现与关内的党中央、红军取得联系。正值参加共产国际“七大”的魏拯民从莫斯科归来,带回关于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消息和中共驻共产国际要求抗联部队西征热河,扩大游击区域与红军相接近的指示。杨靖宇听后十分振奋,并表示赞同,他认为:组织部队向辽西、热河远征,有希望与进行东征的红军抗日先锋军靠近,打开与关内联系的通道,如有可能也可由西征部队将关内抗日军队引入东北,参加抗日游击战争。这对于直接取得党中央对东北抗日武装斗争的领导,对于改变东北抗日联军孤军作战局面,意义十分重大。

因此,东北党组织和活动在北满、南满、吉东地区的抗日联军迅速采取有力措施。抗联各部在不同时间分别召开会议,根据对中国和东北抗战趋势的明确判断,在充分分析所属部队所处斗争环境的情况下,确定了抗联部队向西南方向前进,策应红军北上抗日,并进行战略转移的基本策略。

东北抗联各路军在红军长征和胜利的鼓舞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西征,从1936年至1938年,西征部队的足迹遍及南自辽宁省东边道、东自松花江、牡丹江下游、北自小兴安岭的东北广大地区。

西征是在陕北红军东渡黄河、北上抗日后进行的。红军长征最直接的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考虑到重开革命新局面,中共中央主动进行战略转移进行长征。其起因来自民族内部矛盾。但东北抗联的西征完全是中日民族矛盾的结果。东北抗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九一八事变后,一直同日本侵略者进行顽强的斗争。随着中日矛盾的加剧和东北抗日斗争形势的变化,进行西征,打通与党中央和关内人民抗日武装力量的直接联系,改变东北抗日联军孤军抗战的局面越来越迫切地成为东北抗联部队需要解决的问题。虽后因强敌阻挠和气候等原因,未能达到这一目的,而且付出了相当代价,但这毕竟是“东北抗日联军同陕北向长城移动中的抗日红军相呼应的首次试探”。这种积极与党中央及红军、八路军的战略意图相配合,并坚持与其打通联络的顽强意志令人钦佩。

西征是为跳出敌人包围的一次重要战略转移。红军长征的战略意图之一是为跳出敌人包围圈,保存革命力量,开辟新的根据地。东北抗联领导的西征也是如此。随着红军东征以及七七事变后抗日斗争高潮的到来,东北抗联为配合全国总抗战,积极主动出击,直接威胁到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后方基地的安全。1937年末1938年春,日伪当局根据“三年治安肃正计划”,进行了疯狂的 “大讨伐”。为粉碎敌人“聚歼”抗日联军的阴谋,开辟新的游击区,并试图达到“与内地抗战前线有呼应动作”的目的,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吉东省委及其领导下的抗联部队分别召开会议,决定进行西征。第二路军由所属第四、第五军主力部队近700人组成,到五常、舒兰一带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北满抗联部队(后编为抗联第三路军)除留少数部队在原地坚持斗争外,迅速撤离旧区,突破敌围,穿越小兴安岭向黑嫩平原的海伦、通北等地远征。虽抗联第二路军遭受重大挫折,但北满抗联部队经过半年多的行军,冲破艰难险阻分批到达预定地点,粉碎了日伪当局妄图“聚歼”抗日部队于松花江下游的阴谋,保存和发展了抗联的有生力量,为以后开展黑嫩平原游击战和继续坚持抗日游击战争奠定了坚实基础。

西征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的政治影响。红军长征胜利后,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评价道:“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东北抗联的西征部队与红军长征部队一样,高度重视宣传工作,在西征途中也起到了宣传队和播种机的作用。西征途中,抗联部队经常开展宣传工作,成为群众斗争的宣传发动者、组织者、领导者。各路军或设有宣传干事,或组成宣传小组,向群众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活泼。他们通过报刊刊登抗联领导人发表的檄文,宣传军队英雄事迹,通过漫画揭露日伪统治罪行,通过传唱革命歌曲激发群众抗日热情。西征各部还认真执行党的各项纪律,时刻注意维护群众利益,使人民群众真心拥护抗联,播下了革命和抗日的种子,许多原来对共产党不是很了解的群众在党的感召下,逐步理解并支持东北抗联的抗日活动。

西征是一场艰苦卓绝的军事远征。东北抗日联军的十四年斗争与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南方三年游击战,同被誉为中国革命的“三大艰苦”。据统计:红军长征经过14个省,先后翻越几十座高山,渡过几十条河流,经沿途损耗,到湘江战役之后,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多人。其历时之长,行程之远,敌我力量之悬殊,自然环境之恶劣,在人类战争史上都是罕见的。而抗联西征所经历的艰苦更是难以想象的。由于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抗联战士不仅要面对红军长征途中面对的问题,还要突破人类生存极限,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做斗争。在东北尤其是北满地区,冬季长达半年之久,抗联指战员经常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天气下,爬冰卧雪,举步维艰,连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无法满足。部队几日、十几日缺粮断炊是常事,只能靠树皮、草根果腹。“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是艰苦西征的真实写照,许多抗联干部和战士在西征途中、冻死、饿死或病殁,非战斗减员占据了西征部队伤亡的很大部分。但东北抗联的指战员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百折不挠。他们以红军为榜样,以其钢铁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作风,完成了这次远征。

西征闪烁着东北抗联精神的光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的“大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其表现出的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革命必胜的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前进的巨大动力。而在红军长征精神鼓舞下进行的东北抗联西征,则闪烁着东北抗联精神的光辉。在国家民族遭受危难的关键时刻,东北抗联高举抗日旗帜,为打通与红军的联系,保存抗日力量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西征。在西征途中,他们不畏强暴,勇赴国难,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坚忍不拔,与敌人苦斗周旋,“八女投江”那震撼人心的英雄壮举就发生在西征的归途上。这一切充分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包括忠贞报国、艰苦奋斗、英勇拼搏、不屈不挠、不惧牺牲、国际主义等精神在内的东北抗联精神。它是伟大抗战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我们走在新的长征路上。要继续大力弘扬长征精神、东北抗联精神,走得再远都不要忘记过去,坚守初心,坚定信念,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担当、前行!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张博zhangbo@fendouzazhi.cn

猜你喜欢
西征联军抗联
新田:红六军团西征攻克的第一座县城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假 寐
青春激扬 为梦想西征
一个抗联老交通员的老区梦
左宗棠西征与西北大开发
艰苦奋战的东北抗日联军
东北抗日联军的后方勤务
东北抗日联军介绍
东北抗联的著名将领李兆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