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财政角度分析中国高等教育不公平现状

2016-04-16 20:28
福建质量管理 2016年11期
关键词:入学机会公平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 100071)



从财政角度分析中国高等教育不公平现状

安雪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100071)

社会公平的一个体现就是教育公平,而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平等是衡量教育公平水平的重要指标,不仅如此,促进教育公平是中国制定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导向。如何实现高等教育公平是研究者需要深入研究、深入探讨和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着重论述了中国高等教育不公平的现状以及相关对策分析。

教育公平;高等教育;对策分析

一、中国高等教育不公平的现状

高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公平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延伸,也是达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一)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不公平

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局限,刚刚迈进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上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区域差别、城乡差别和贫富差别三个方面,具体又体现在招生录取分数线上。

1.区域差别造成高等教育入学的机会不公平。我国的高校招生实行分省统一录取制度,以高考分数作为入学的标准。面向全国招生的高校一般由各省根据所分配的名额及考生志愿从高到低录取。结果是高校资源较丰富区域比如东部地区的考生入学机会多,并且分数低。同一套试卷、同一所高校在不同地区高考录取分数线差距很大,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背后隐藏着教育制度最大的不公平。

2.城乡差别造成高等教育入学的机会不公平。由于国情、体制、经济、文化和历史的因素,我国高等院校绝大部分建在大城市,小部分建在中等城市,小城镇和农村几乎为零。高考中来自大中城市的生源总体达49.5%,而来自农村的生源仅为16.3%,而且本科阶段差距显得更大。城乡学生在高校系统分布的基本特征:学校层次越高,城市学生的比例就越高,地方性高校的农村学生比例最高,而且这一趋势仍在发展。贫富差别对入学机会和学校质量差距造成的不公平感受正在增加,不同阶层社会成员的子女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存在明显差别。

众所周知,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国家实行缴费上学。由于高校收费更容易使低收入家庭和弱势群体受到更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收费政策实行后,弱势群体子女实际上处于求学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中,部分家庭贫困的学生被迫较早地放弃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弱势群体由于这一原因而导致的入学机会和学校质量差距的不公平正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在增加,不同社会阶层的子女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学校和专业选择等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二)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上的不公平

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投入的教育经费拨款、科学事业拨款、科技三项费用拨款,是高等教育最可靠和最稳定的经费来源渠道。在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总量不足、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国家对不同层次高校的支持力度不同,有失公平。

公共教育经费长期不足,始终没有达到中央提出的占GDP的4%的基本目标,而发达国家教育经费一般占GNP的5%-7%。如果我们对财政性教育经费进行剖析,不难发现,政府对于重点大学的支持力度之大。“九五”期间,“211工程”建设资金就高达108.9亿元。众所周知,部属高校和“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能得到国家财政的重点支持,而众多靠地方财政投入建设的高校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很少能够得到国家财政的支持,民办高校则几乎享受不到国家和地方政府财政的经费资助,于是就会出现马太效应。由于财政投入上的不公平,导致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结构不合理,使教育资源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从而最终损害到每个公民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

(三)高校资源区域配置的不公平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从普通高等学校数量上来看,普通高等院校数量由1996年的1032所,发展到2007年的2321所,呈稳步增长之势。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不仅在高校数量的分布上存在区域不均衡性,而且在决定教育实力的师资水平方面也存在着区域差异。有数据显示:从专任教师的数量上看,东部地区的专任教师数量大大超过了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专任教师的数量超过3万人的有北京、江苏、广东、山东、辽宁五个省、市,而西部地区没有教职员工超过3万人的省、市、自治区,其中专任教师数量最多的江苏省是西藏。

二、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不公平性的相关政策分析

(一)增加教育投入,保证机会公平

从国家来说,为了增加综合国力,实施人才强国的战略,适应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提高民族素质,必然要依托高等教育来“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从个人和家庭来看,接受高等教育成为其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途径,尤其对于家庭困难的个人来讲,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来实现社会分层,改善自身的境地的愿望更加强烈。老百姓关心的是能否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能否平等接受高等教育。

为了保证弱势群体享有平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资助政策。2000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所有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开展国家助学贷款。2004年,国务院建立了以风险补偿金为核心的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2007年,国务院又决定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目前,国家在普通高校建立了以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勤工助学、校内奖助学金、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政策体系,同时实施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绿色通道”。

(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过程公平

财政投入不断加大,其中最引起关注的是投入的经费如何支配,也就是资源利用的问题。从投资方面入手,国家进行了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方式的改革。中国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经历了从“基数加发展”到“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再到“基本支出加项目支出预算”的变革历程。基本支出预算是学校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经费;项目支出预算则是学校某些专项业务活动所需要的经费,在高等学校核算中需要按照项目进行管理,独立核算、专款专用。拨款方式的改革,目的在于提高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而提高效率的价值追求并没有否定促进教育公平的价值取向。教育公平并不是说要将教育资源平等分配,而是教育资源有效分配,满足高校运转需求及项目的开展,使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学生享有其该享有的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即促进高等教育过程公平。

(三)加强投入产出率的评估

实现结果公平教育起点公平与过程公平的最终体现在教育结果公平上,教育结果公平是教育实质性的公平,也是衡量大学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增加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最终目的是要提高投入产出效率,而机会公平与过程公平的最终结果需要用结果公平来考证。在中国当前主要强调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的教育公平政策中,教育结果公平可以作为一种客观的政策评价和监控的工具。

加强对高等教育投入产出率的评估,不仅是对高等教育投入资金与其所创造价值之间的关系的评价,而且也是对教育质量的评估,包括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是促进高等教育结果公平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财政政策促进教育结果公平,以产出机制拨款的财政政策可以激励大学提高教育质量,使更多的注册学生完成学业,促进高等教育结果公平。

[1][美]约翰·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71.

[2]刘民权,俞建拖,李鹏飞.学费上涨与高等教育 机会公平问题分析——基于结构性和转型性的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2):54.

[3]冯建军.制度化教育中的公正:难为与能为[J].教育科学研究,2007(2):23-24.

猜你喜欢
入学机会公平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推广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提倡
给进步一个机会
笨柴兄弟
最后的机会
给彼此多一次相爱的机会
没机会下手
入学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