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人要有基层意识
——“黄河行”大型采访活动第一组总结

2016-04-16 23:06邱春艳
法治新闻传播 2016年3期
关键词:检察工作检察院青海

■邱春艳



新闻人要有基层意识
——“黄河行”大型采访活动第一组总结

■邱春艳

大河滚滚东去,法治精神长存。2012年9月3日,本报“走黄河·说法治·话成就”喜迎十八大大型采访报道活动正式启动,报社领导为我们第一采访组人员授旗,我们就此踏上黄河行的征程。

为做好这次采访报道活动,本报从所属媒体和驻全国各地记者站选派27名骨干记者分六个批次,从黄河源头第一县——玛多县出发,沿河而下,直至黄河入海口——山东省垦利县,途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区,深入60个区县进行接力式采访。通过报纸、网络、博客、微博等多种媒介形式和报道手段,图文并茂地反映了近年来黄河沿岸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基层检察院近年来发生的重大变化和检察人员坚韧不拔、甘于奉献的精神风貌,生动展示了法治进步给人民生活带来的深度影响,从中折射出我国法治建设近十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检察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

本次活动得到了黄河沿岸检察机关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途经的9省区检察院领导高度重视、周密部署,相关基层院密切配合,确保了各项采访任务圆满完成,相关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

自9月4日始,第一采访组历时10天,自黄河源头第一县——青海玛多县出发,克服高寒缺氧等困难,跨越青海、甘肃、四川三省,采写稿件8篇,发表博文8篇,微博93篇,图片见报20余幅。

总体上看,第一采访组采访的检察院有如下共同特点:从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看,高寒缺氧,地广人稀,经济落后;从检察工作看,人少案少,多数属少数民族聚居区,维稳任务重,检察队伍建设和检务保障水平相对滞后。

这是一次感动之旅,感动于祖国的美丽山川,感动于高原检察人的坚守。从小我们就从教科书中知道,我们的国家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这次“黄河行”让我们有了更深刻更直观的感受。尤其是在青海,当从一个县到另一个县开车要用大半个晚上时,就对地大物博这个概念就有了较深的认同感。在水烧不开、饭煮不熟、觉睡不好的情况下,高原检察人还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认真履职,一丝不苟,非常不容易。正如青海省委领导说的那样,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坚守本身就是一种牺牲,一种奉献。

我记得青海省海南州检察院检察长王智有个形象的说法:在海南州,由于缺氧,相当于每天背负着50斤面粉在那里工作生活。海南州还算此行海拔不高的地方,在海拔更高的地方可想而知其工作条件的艰苦了。

这是一次认识之旅。通过这次黄河行,我们认识到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要做一个深入基层的好记者,必须要有一个好身体。二是在大型采访活动中,“硬件”准备一定要充分。尤其是上网设备方面,要搞好替补措施,解决无线上网卡等问题。三是在报社这种大型采访活动中,记者的个人素养至关重要,事关报社的形象。尤其是在基层,他们对于检察日报的直观印象,很可能就来源于我们这些和他们具体接触的记者。套用几句流行的话说,你若安好,检察日报便是晴天;你怎样,检察日报便会怎样;你有才华,检察日报便不会黯淡。

第四个认识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认识是:基层到处都是新闻的“泉眼”,新闻人一定要有基层意识。

我们知道,80%以上的检察院在基层,80%以上的检察干警在基层,80%以上的检察工作任务也在基层。基层的分量如此之重,那么它潜在的新闻蕴含量也应当是丰富的。对于检察新闻宣传报道而言,我们也可以说,80%的创新在基层,80%的新闻在基层。此次“黄河行”采访活动让我进一步意识到“基层意识”对于一个新闻人、一张报纸的重要性。

那么,在新闻实践中,“基层意识”如何体现?无非是四个方面:选材、采访、写作、版面包装。作为此次活动的记者,我重点从前三面作一简要总结分析。

首先是在选材方面要有“基层意识”。什么样的新闻是基层最关心的?根据以前的采写经验,我们发现,有三个基本点是基层检察机关最关心的,那就是他们工作中的热点、亮点、难点问题。作为“黄河行”第一采访组,我们所采访的基层检察院大都处于高海拔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当地检察工作难度大。因此,我们在选材上在紧盯基层热点,展示基层亮点的同时,也直面基层难点,为帮助他们解决难题鼓与呼。以热点、亮点、难点为中心,我们的稿件辐射了黄河沿线基层检察工作的方方面面,挖出了新闻。基层的读者很赏识这类报道,认为这类报道贴近实际,不仅可读,而且还具有很大的参照作用。如《青海玛多:黄河源头第一院》《青海循化:撒拉之乡“法治经”》等稿件便体现了这一点。

其次是在采访方面要有“基层意识”。在选取采访点上,我们选择了黄河沿线最艰苦最偏远的基层院作为采访对象,目地就是要真正深入一线采访最鲜活的新闻。在采访中,我们杜绝了“看材料,听汇报”的采访模式,尽量多到检察官们在基层工作的现场,到当地群众的家中去,让自己的双脚沾着基层的泥土、生活的泥土,走到新闻事件发生的最前沿,敏感洞察,深入采访,挖掘细节。如在青海玛多,我们坚持到黄河源头的牛头碑,感受黄河的源头之美,感受高原的宁静与淡泊,感受检察官们到基层工作时的艰辛;在青海尖扎,我们坚持到当地检察官最远的普法现场去采访。

再次是在写作方面要有“基层意识”。基层是鲜活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用鲜活的方式来展现基层。检察日报历来提倡讲故事说新闻,既强调有价值的新闻,又强调新闻的表达方式。此次“黄河行”稿件在写作时也力求做到这一点。不是所有的故事读者都感兴趣,不是所有的故事都能打动人,不是所有的故事都会让人看后过目不忘。用讲故事的方式说新闻,一方面,要故事本身是个好故事、真实可信的故事;另一方面,讲故事的艺术也特别重要。为了讲好故事,我们借用了多种文学艺术的表现手法。如《青海尖扎:碧水丹山检察情》《青海循化:撒拉之乡“法治经”》等稿件便运用了倒叙、蒙太奇等手法讲述故事,在故事中表现升华主题。

(作者系检察日报社总编室副主任)

猜你喜欢
检察工作检察院青海
扶贫队“砸锅”——记山西省检察院扶贫队员武海龙
努力实现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新跨越
大美青海
青海行七首(录二)
西安市检察院依法对白雪山案提起公诉
青海 管放相宜 渐入佳境
基层检察院检务督察工作之完善
以文化建设引领检察工作创新发展
未检工作与检察院组织法修改
青海“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