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者到家属

2016-04-16 23:06孙卫卫
法治新闻传播 2016年3期
关键词:日报社日报检察

■孙卫卫



从读者到家属

■孙卫卫

2001年夏天,我搬到北京市石景山区的永乐西小区居住。每天下班,从八宝山地铁出来,步行到检察日报社门口,驻足浏览橱窗里的报纸。那是我最早开始看检察日报,慢慢的,我知道了不少记者、编辑的名字。旁边是中国检察出版社读者服务部,我也在里面买过检察日报社编辑、记者写的或编的书。

2004年年底,当时还是女朋友的妻子即将大学毕业,面临找工作,我给她出主意可以投份简历到检察日报社试试。我对她说,这份报纸办得比较专业。结果,就成了。那是2004年12月下旬,报社人事部门通知她可以先实习。为此,我还专门到邮局给她订了一份2005年的检察日报,为的是让她早些熟悉报纸。3月份,她去实习。从此,早上,我们一起出门上班。下午,我从地铁出来走到报社门口,一边看橱窗里的报纸,一边等她。

见面后,不用我问,她会主动告诉我这一天她做了哪些工作,我听得很认真,经常给她提一些意见和建议。她做得好,我会和她一样高兴,我说真棒,加油。若是没有做好,我也会毫不留情地批评她。妻子是学法律的,对于新闻怎么写,开始并不十分懂,记得我曾在电话里吼她:“你不是做新闻的料!干脆别做了!”今天,她还因为我当初的这句话而对我耿耿于怀。不过,看到她这些年走过的轨迹,我承认这句话说重了,也说错了。

当时,我也在一家报社工作,我们在一起的很多时间都用来讨论她要做的选题。开始是我为她出主意、想办法,渐渐地,我只能说好好好,因为对于她的策划,我很难再提出更好的想法。报社给了她一个平台,她也做得很好,没有让人失望。

通过她,我对检察日报社更加熟悉,熟悉了报社里的人,我仿佛也是他们中的一员。报社有喜事,我这个做家属的也特别高兴。报社在采编和管理上的好做法、好经验,我也经常介绍到我们报社。2007年,我们报纸也开始做每年的《两会特刊》,领导和同事都给予好评,以为是我的创新,岂不知编排和设计都是我从检察日报借鉴来的。

我工作之余喜欢写作,《绿海副刊》是我最喜欢的版面之一。我曾背着妻子偷偷给编辑投去稿子,我设想某一天早上她在报社看到报纸会很惊奇,打电话问我是怎么回事,我会很自豪地告诉她,我也在检察日报发表文章了。结果一直没有刊发。后来,我只好如实告诉她,她告诉了编辑,编辑笑了。

这一次征文,我和妻子商量好了,她写一篇,我写一篇,我是回忆过去,她是表达感谢。她是报社员工,我是报社家属,我们都希望报社的事业越来越好、越做越大,因为只有报社发展好了,我们才能更好。报社不但是她的家,也是我的家,是我们的家。

(作者系儿童文学作家、中央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猜你喜欢
日报社日报检察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检察版(五)
检察版(四)
2019年de第一场雪
检察版(十)
检察版(九)
梦幻老君山
灵感日报
集体“失忆”
灵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