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创新型研究生艺术类课程的设置与教学——以复旦大学FIST课程为例

2016-04-18 08:04汤筠冰
艺苑 2016年1期
关键词:复旦大学创新型

文‖汤筠冰



探索创新型研究生艺术类课程的设置与教学——以复旦大学FIST课程为例

文‖汤筠冰

【摘要】近年来,中国研究生艺术类课程在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课程体系创新方面均出现了众多新变化。该文基于对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在2013年开始启动的FIST研究生课程之观照,研究揭示了“艺术传播学”等FIST研究生艺术类课程的特点,及其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法、教学成效评价与价值。总之,该研究对引导探索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打造前沿性、创新性研究型课程,培养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环节中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都有积极的价值。

【关键词】艺术类研究生课程;创新型;艺术传播学;FIST课程;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2013年起设立研究生FIST课程(Fudan Intensive Summer Teaching,即“复旦大学夏季集中式授课”。图为中国美术学院曹意强教授授课中。

艺术类研究生课程以专业化为设置前提,担负着培养艺术类高端人才的重责。自1981年中国正式实施学位制度以来,研究生教育体系不断成熟,艺术类研究生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中国也形成了培养艺术专门性研究人才的学科培养体系。但研究生课程体系尚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健全和课程教学质量不高的现状。在高校艺术教师中也存在着只愿开设研究生课程,不愿开设本科生课程的怪象。这一方面体现出艺术研究生课程的授课内容与教师的研究方向更加契合的特点。另一方面,则反映出艺术研究生课程开设较为随意的现实。有学者研究认为,目前研究生课程分类带有随意性,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不同模块课程比例失衡,影响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规划具有随意性,课程设置规范化程度低;课程层级针对性不强,不能体现研究生教育应有的宽广度和纵深度。[1]7

在国家大力提倡创新与创意的年代,如何提高研究生艺术类课程的教学质量,优化教学体系,应是现今中国相关大学着力探讨的重点。

一、研究生艺术类课程的新变化

近年来,中国研究生艺术类课程在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课程体系创新方面均出现了众多新变化。

首先,是内容创新。如今,研究生艺术类课程的内容创新呈现出多种变化。其一,课程内容注入了时代性的创新内容。如大数据科学、“互联网+”等前沿性的研究成果介入课堂,艺术学研究与前沿性创新内容相互整合,推动授课内容紧随时代步伐;其二,交叉学科课程不断涌现。跨学科的研究成为社会科学的新发展热点,与艺术学相交叉的研究领域也越来越多,新生出众多的交叉学科,形成了一批新课程。如艺术学与传播学交叉形成的“艺术传播学”,艺术学与人类学交叉形成的“艺术人类学”等;其三,课程中研究方法的创新。艺术学的研究方法主要使用的是定性研究方法,配合少量的田野研究和民族志研究方法。现如今,由于交叉学科的介入,定量研究日渐丰富,不仅抽样调查法等定量研究法进入艺术学研究,眼动仪、核磁共振等仪器也介入到分析艺术与观赏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中去。这些新变化为艺术类研究课程的内容创新提供了全新的视野。

其次,是教学方法创新。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方法正不断进行创新。课堂教学中,研讨性课程、“习明纳”(1)课程加强了任课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习明纳”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中单向性的授课方式,在任课教授指导下,将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共同探索新的知识领域,让学生更加投入到课程中去。比如: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的李心峰教授就着力开展了“艺术学理论”学科的“习明纳”教学方式;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梁玖教授也在“艺术教育社会学”博士研究生与美术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中,特别把Seminar一词的音译为“袭明纳”,突出彼此互动的学术力度,并信守“发掘•交流•互生•完善•荣誉”的宗旨,开展深度的“学术艺术教育”活动。

此外,利用计算机网络远程教学手段,在线教学、慕课的授课新形式得到推广。教学地点不拘泥于课堂,结合“翻转课堂”的授课方式,丰富着传统的课堂式教学体系。“翻转课堂式”教学,引发了教师角色、课程模式、管理模式等一系列教学方式的变革。此教学方法颠覆了常规化的教学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任课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照本宣科,课堂上的时间主要是老师与每位学生对于学习情况的交流与问题指导。原本课堂上教授的内容由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他们可以通过看视频讲座、电子书、网络讨论等形式自主规划学习内容。翻转课堂教学与混合式学习、探究性学习一样,都是为了让学习更加积极主动,让学生的参与度更强。

互联网时代,网络课程、“翻转课堂式”等众多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的研究生单向性的教学模式。任课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注重启发学生对学术问题的独立探索,积极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最后,是体系创新。目前,艺术学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基本是由公共学位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专业选修课、跨一级学科课程组成,根据不同二级学科与专业方向制定不同的课程体系。但在现有课程体系下,还是存在“现有的课程设置类型单一,学生对课程选择缺少自主权,课程模式仍以教师灌输为主,这些因素都使得课程设置下不能达到教学目标,有些不合理的课程设置更有可能称为妨碍人才培养的绊脚石。”[2]还通过对美国、欧洲、日本的艺术学院的教学课系予以进一步考察后知道,国外艺术类院校都是先将课程领域区分开来,再进一步细化制定每个专业的课程表,在大的课程方向下明确制定详尽的细则科目,制定教学目标明确的课程设置。尤其重视创新和跨学科教学,勇于打破常规,在新的领域中搜罗全新的艺术资源。课程结构从基础性的课题开始层层递增,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艺术技术与相关文化两方面的技能。

目前,中国研究生课程正在进行各种创新教学探讨,试图在原有研究生教学框架下,通过跨学科、跨院校的教学方式,运用创新性的教学理念,为研究生带来最为前沿的学科新知。复旦大学FIST课程就是在这样背景下开展的尝试。该课程邀请国内外名师加盟,授课贴近学科发展前沿,鼓励跨学科授课和选修、密集型授课等多种创新性举措设置的新型研究生选修课程。

二、复旦大学FIST课程的新探索

首先,认识复旦大学的FIST课程演变。从2013年开始,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启动的FIST研究生课程,是对创新型研究生课程的一种新探索。FIST课程,原本是复旦大学安排在“暑期集中式授课的一种教学形式”,是英语Fudan Intensive Summer Teaching的简称。但演进至目前,FIST课程已从夏季授课扩展到春秋学期中,并融合了文、理、医、艺的跨学科、跨学校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项目。

FIST项目是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首次实施的集中式授课方式,采取“集中授课、夏季为主、聘请名师、对外开放、计算学分”的方式,重点支持一批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加强复旦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和实施研究生名牌课程推广示范计划。FIST课程项目是现行课程开设的一个重要补充形式,是建构复旦大学特色研究生课程和教学体系,更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内涵建设举措。同时也是一项新的适应时代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改革尝试,谋求进一步提高研究生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平。

复旦大学通过这样的方式把国外知名专家或者是企业家引进到研究生的课堂,这是对研究生前沿讲座性课程的系统性升级和补充。复旦大学的FIST课程向全国所有高校开放,复旦研究生院院长钟扬就说:“如果每个学校有10%甚至30%的课程采用这样的方式,那将会给整个研究生教育体系带来很大的改观。”[3]

其次,构建“艺术传播学”FIST艺术课程。笔者主持的复旦大学“艺术传播学”研究生课程,是首批入选复旦大学FIST课程的唯一一门艺术类研究生课程。在本门课程建设中,笔者邀请了中国美术学院曹意强教授、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校区)东亚研究系系主任、终身教授徐钢老师共同主讲。选课同学除了有来自复旦大学艺术类研究生,还包括复旦大学的各专业研究生与外校的学生。

在信息时代,图像日益成为接受信息的主要途径,视觉文化的研究重要性凸显。“艺术传播学”FIST课程设立在艺术学与传播学的跨学科基础上,着重介绍从大众传播到新媒体时期艺术传播的表述方式、特征以及研究理论,以期帮助学生了解艺术的当下意义,提高艺术素养。

在授课内容上,由笔者主持内容构建,根据课程内容,邀请学科内名师主讲,三位主讲教授授课内容互为支撑,从宏观理论到艺术微观现象环环相扣,并依据教师研究方向安排进度。曹意强教授首先从艺术史的角度讲授了视觉文化理论的发展,与同学们分享了艺术的功能与智性模式,并强调了规避学术误区与扎根美术史的重要性;笔者主要讲解艺术传播理论框架,结合具体作品分析了艺术传播的对象、历史与具体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徐钢教授将课程拓展到跨文化的视野,讲授了当代中西方艺术传播的前瞻性课题。

课程借鉴研讨课和翻转课堂的形式,课堂上,在同学聆听讲解的同时,鼓励同学针对问题展开讨论,阐发独到见解;课后加入了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形式展开课后探讨。这种课程跨学科、师资跨地域、学生跨专业的授课方式,不但成为研究生学分课程授课新方式,也为促进学科前沿性的学术交流提供了新方法。

最后,认识“FIST艺术课程”的特点。FIST课程建设目标是复旦大学力图建立一批高质量研究生开放课程。与已有课程相比,该项目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采取国内外教师联合教学的形式。

复旦大学教师负责组织、设计课程内容,邀请国内外教学科研名师参与共同授课。授课教师不乏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两院院士、菲尔兹奖得主、千人计划学者等。“艺术传播学”课程邀请的教师——曹意强教授是国务院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校区)东亚研究系主任徐钢老师是著名艺术策展人;笔者为复旦艺术设计系副教授,是国内较早专门从事艺术传播学研究的学者。课程设计上,曹意强从宏观层面探讨视觉文化与艺术史,笔者着重讨论艺术传播理念体系;徐钢则从具体艺术实例出发,分析中国艺术家和艺术品在国际传播的路径和影响。国内外教师联合教学的形式以立体的视角、多元化的学科视角、系统性的课程设置完成了本门FIST艺术课程。

其二,打破学生选课壁垒。

FIST研究生艺术类课程体系的所有课程均计算学分,对所有专业研究生开放;FIST研究生艺术类课程不但对所有在校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开放,还允许高年级本科生和已被录取为本校研究生的学生预修;FIST研究生艺术类课程尝试将课程对外校和社会开放,“艺术传播学”课程就有数位来自重庆等地的外地同学前来选修。

其三,以集中授课为主。

FIST课程设计之初,原本以暑假小学期内集中授课为主,目前FIST课程开设时间更加机动,许多课程开设到了春秋学期。FIST课程以集中授课的方式,在较为集中的时间内完成系统性的38个学时的课程。学时灵活机动,每日修课时间也由任课老师自由设定。

集中授课并不意味着降低学习效率,任课教师们采用授课、研讨等多种教学形式,在短期之内激发选课学生的学习热情,迅速提升其对学科前沿问题的认知度,拓宽学习思路,是学位课程的极好补充。

其四,打造前沿性、创新性研究型课程。

FIST艺术课程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与开放性,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提倡开设交叉学科课程、前沿性课程,为国内研究生拓宽学科视野创造了极好的机会。课程是努力打造前沿性、创新性研究型课程。

“艺术传播学FIST课程”设计虽然采取密集授课形式,但课程强调系统性、突出课程重点,体现艺术学的立足点;课程关注艺术学和传播学的跨学科知识体系,课程兼顾学理学知与实践应用;课程中更加注重学科基础和前沿问题的平衡,采取讨论班等教学形式,授课时间内采用小组研讨和翻转课堂形式探讨,授课时间外学生以运用新媒体方式学习、交流;重视教学对象的需求,艺术传播学课程对所有专业和外校学生开放,服务于人的个性化发展对研究生课程的需求。

结 语

目前,复旦大学FIST艺术课程除了艺术传播学课程,还开设有电影艺术欣赏、微电影、陶艺等多门艺术类课程。积极探讨在多方面拓展研究生艺术类课程的创新型和前沿性。当然,目前处于探索之中的FIST艺术课程仍有所不足,课程设置仍有待进一步完善。但这种创新型的尝试旨在满足科学技术及社会发展对研究生艺术教育需求的不断变化,是为了丰富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体制。通过课程探讨从而达到通过课程环节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目的。为了合理构建FIST艺术课程,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成立了FIST研究生教育设置与评估小组,由复旦大学各学科资深教授组成,对每个学科的课程设置都进行了论证,建立了FIST研究生课程体系评价标准。

复旦大学FIST研究生课程,可以说是国内研究生教育的一次创新性教学探索,通过国内外前沿性名师教学,打通学科壁垒授课形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授课。虽然仍有不足,但为强化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环节中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益尝试。

注释:

(1)“习明纳”为英语Seminar一词的音译,是从德国高校兴起的一种专题讨论式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李海生,范国睿.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

[2]张凌浩,陆婉青,张寒凝.论创新型设计艺术类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建构[J].创意与设计,2010(6).

[3]姜澎.复旦大学今年FIST课程超过100门大师密集授课为研究生课程挤水分[EB/OL].文汇网.(2015-08-19). http://www.whb.cn:9091/zhuzhan/ kandian/20150819/35611.html.

作者简介:汤筠冰,复旦大学艺术设计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艺术传播。

[中图分类号]J64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复旦大学创新型
DARPA:美国创新型机构成功实例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智能制造“四维”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复旦大学历史空间综合分析实验室简介
创新型高校数字档案馆的设计与应用
中山医院及分院画卷
创新型体育教师的内涵与培养路径研究
上海精准医疗大数据中心成立
与考生签“确认书”,复旦大学是否有过?
第117届广交会探路-创新型企业更有底气赢得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