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养?推动摇篮的应该是母亲

2016-04-19 08:55黄利军
莫愁 2016年9期
关键词:内心医生女儿

☺ 黄利军



寄养?推动摇篮的应该是母亲

☺ 黄利军

宝贝,跟我回家

我到小区附近的一家私立口腔医院看牙齿,平时都是刘医生接诊,这次也是。她一边给我检查牙齿一边告诉我,这是她最后一次帮我看牙了。我问为什么。她说,我把儿子从爸妈那里接回来了,儿子需要有人照顾,我只好辞职了。

刘医生是一个两岁半男孩的母亲,前几次在她这里看牙时,听她讲过她的儿子。小家伙三个月就跟着外婆回了老家,刘医生每个月回去看他一次,每次都给儿子买好多吃的玩的,一开始儿子还高兴,可是时间一长,儿子渐渐对这些都不感兴趣了。她忧心忡忡地对我说,儿子跟我越来越不亲近了。

讲到这里,刘医生的眼泪都要流出来了。

从轻松的托管族到接回孩子当全职妈妈,刘医生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虽然她是一个好医生,她不在这里工作我也是若有所失,但是我觉得她做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我为她,也为她的孩子而庆幸。

为了响应她对我的信任,我把我一个朋友的故事也讲给她听,作为对她的支持。

那时,朋友的女儿才一岁,帮忙带孩子的婆婆牵挂家里的老伴,吵着要回老家。她上班的地方离家远,丈夫的工作也忙,经常加班,又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保姆,最后一合计,干脆让婆婆把孩子带回去。

孩子不在身边,真的是轻松了很多。那个周末,她正在厨房里做饭,这时,老公从包里掏出一张女儿的照片,说给你看看,今天才收到的。

朋友一边挥着锅铲炒菜,一边扭身看了眼照片,然后脱口而出,唉呀,怎么这么丑了呀。

她说,她不是说女儿长得丑,是指女儿的表情,孩子直杵杵地站在那里,一点也不开心,一双眼睛幽怨地看着她。朋友哭了起来,第二天和老公一起回了一千公里外的公公婆婆家。看到孩子,孩子都不冲他们笑,以前的她特别爱笑,现在她的目光一直盯在爸爸妈妈身上,生怕一个转身,他们就从自己的眼前消失了。朋友知道,送孩子回老家是失策的,与父母的乍然分离让孩子内心的安全感没有了,因为她觉得自己被爸爸妈妈抛弃了。

朋友说,她把女儿接回家后,经历好长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才恢复原来的活泼。她说,我很庆幸当时相信自己的直觉,听从自我本能。这种直觉和本能其实就是基于对孩子的爱,爱孩子,不只是喂饱她,还要关心她的情绪与心理,她内在的喜怒哀乐会通过眼神和表情告诉你,呼唤你,我庆幸我当时看到了,也听到了,并及时地对此做了反应。

时隔多年,这个孩子以优异成绩考上北大,在学校也表现优秀。她们母女之间的感情十分融洽。我想,这一切真的要感谢她的母亲在看到照片时内心的那个触动,以及朋友的那个决定——我的孩子不寄养。

为人父母,亲力亲为

不管因为何种原因,在自己的孩子最需要父母之爱的时候,把孩子送给别人代为抚养,让别人代行父职或母职,这样做父亲或者做母亲都是失职的。寄养带来的最直接的问题,当然是亲子间的冷漠与疏远。

我的同事,她的父母工作繁忙,于是就把她和妹妹一起送到别人家托管,只是周末小聚。现在,这位朋友已为人之母,她的妹妹出国,她在离父母很远的城市生活。她说,就算成人后不断地学习,进行心理上的自我疗愈,但和父母之间,好像总是亲密不起来。已是人到中年的她讲起这些时,脸上有淡淡的忧伤。现在,她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她说,我会提醒女儿,将来她做了妈妈后我们最多只是帮个手,但是不会帮她带孩子,她必须自己陪着孩子长大。同事说,我不希望看到亲子间的情感分离再一次上演。因为她深深地知道,当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链接一旦断开,重新链接上需要更多的心力,有的成了一辈子的遗憾。

一个人早年的寄养经历,甚至会影响他成人后对待自己孩子的态度。一个十岁男孩的母亲,她总是在为自己的孩子焦虑,孩子身上的每一点情绪都能引发她的情绪波动。后来我和她聊天,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她自己的童年,她在一岁时和哥哥一起被送到四川老家跟爷爷奶奶生活,她觉得自己被父母抛弃了,从此她的内心便充满了不安全感。当她做了母亲后,她想给自己的孩子最好的爱,但是,她似乎没有相应的能力,她总是对自己和孩子不满,因为焦虑已经成为她的常态。她不想让儿子像自己当年那样与母亲分离,但却因为与儿子靠得太近而界限不清楚,带给彼此很多的困扰。

更有研究表明,很多被父母送给他人代养过的孩子,长大后心理上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在参与的一档调解类节目中,好几次遇到相似的情节——在婚姻关系中受挫的女性,在谈及她们早年的成长环境时,或者是被亲生父母交给外公外婆带大,或者是送给他人作为养女。这样的女子,往往脆弱、敏感,极度地没有安全感,自卑、内心渴望爱,却总是为得到爱而付出太大的代价……

当然,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寄养也会是一笔财富,如果你会善加挖掘的话。我多年前的同事,国内提倡母亲教育的首创之作《发现母亲》的作者王东华先生,之所以能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写出这样的一部教育力作,包括后来一直从事母亲教育的研究工作,也和他自己的童年经历有关。他从小被爸爸妈妈送到外公家里,是外公抚养他长大的,所以他说自己当年就是一个寄养儿童,因此深知其中甘苦,他对寄养儿童的心理做过深入的研究,他大力提倡母亲教育。我深以为然。

为人父母,就意味着亲力亲为。

推动摇篮的手,推动世界——那双手应该是母亲的手。

编辑朱璐zhulu83@126.com

猜谜语

1.驼背公公,力大无穷;爱驮什么,车水马龙。(打一物)

2.上不怕水,下不怕火;家家厨房,都有一个。(打一厨房用品)

3.竖起一扇窗,横倒一张床,下面睡五个,上面睡一双。(打一物)

4.本来一大片,变成千条线,是线不缝衣,只在锅里见。(打一食品)

5.小伞一把把,长在大树下,下雨不能打,做菜顶呱呱。(打一蔬菜)

答案在本期找

猜你喜欢
内心医生女儿
最美医生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大三的女儿
海的女儿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富养女儿先富养自己
女儿福
一块生锈的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