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016-04-19 23:54阮宏斌�ず�海燕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016年1期
关键词:三角形创设情境

阮宏斌�ず�海燕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且被动,从而导致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学生却无法应用自如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必须切实处理好这些问题。新课程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探究式教学,以发展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

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门重要学科,而探究式教学是通过在课堂教学中重新建立师生关系,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而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其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获得情感体验为目的的重要学习过程,对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探究式教学是新课程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然而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应予以高度关注。那么,如何把数学课堂变为数学探究性质活动的课堂,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以下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平时的学习谈几点体会。

1 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教与学必须有一个和谐的步调,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步骤来实施教育,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达到有效教学,创设情境,形成问题,使学生愿学。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能迅速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学生因情境的巧妙刺激,学习热情被激发起来,萌发学习兴趣,师生对话和谐,一堂课结束,给学生留下思维、探索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教师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2 教师角色的转换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本人去探索,走科学家探索知识的道路,把要学的数学知识发现或创造出来,才是学习数学比较好的方法。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只有儿童自己“发现”的东西才会被儿童积极同化,从而产生深刻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变换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和“调动”他们的情感和意志,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再是通过“教书”去传授知识,也不再是去教学生如何去做。故教师上课前要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设计创造性的活动,确保上课时能正确引导学生走进课堂;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实践;引导学生去分析和交流,形成自己新的知识。

3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3.1 巧设猜想情境,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过程,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和思维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直观材料和生活实例,诱发思维,引导思路,增强探究的内驱力。猜测是指人们在对研究的问题进行观察、实验、比较、归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基础上,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出符合一定规律事实的推测性想象。猜测是一种飞跃性的思维,对于探究性学习来说猜测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猜想——验证”的方法已成为现代科学探索中常用的方法。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对结论先做出大胆猜想,然后加以验证。

如《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中,在学生提出初步的猜想后,可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探索验证。

(1)折一折。根据书中实验,分别折叠出3种不同的三角形,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拼一拼。分别把每种三角形的3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成为1个平角,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3)算一算。把正方形的纸片沿对角线分成2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由正方形4个角是90°×4=360°,推算出其中1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3.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对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的情境,教师通过“设疑”,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确定思维的方式,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之前,笔者安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师生对抗赛,由学生任意报一些数,看谁能最快地说出它们能否被2、5整除,当学生才算出几题时,笔者已判断完毕。学生在惊讶之余产生疑问:“为什么老师如此神速?这其中肯定有什么奥秘?”激发起学生探求其中规律的迫切的愿望。在此基础上发给每个小组1张练习纸让他们自主探究。

探究步骤如下。

(1)任意报数(一位数、二位数、三位数、多位数各几个)。

一位数:_______;

二位数:_________;

三位数:_________;

多位数:_________。

(2)通过计算给上面的数分类。

①能被2整除,不能被2整除;

②能被5整除,

不能被5整除。

(3)提出猜想(仔细观察能被2、5整除的数,有什么发现)。

①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点:;②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点:。

(4)验证。

①任意举几个能被2整除的数:;

②任意举几个能被5整除的数:。

3.3 创设游戏情境,引导自主探究

鲁迅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设计各种游戏、创设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产生愉快的学习氛围。例如,在1年级“9加几”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用“凑十法”来做,明确这个方法后再加以大量的练习,使学生记忆9加几的方法与结果。一位教师的设计如下:①通过9加几和10加几的不公平的计算比赛,使学生体验到10加几就是十几,容易算。②对“9加5”进行探讨。用多种方法获得结果,再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发现较简单的方法就是先设法“凑十”,而最简单的方法,是把较小数分为1和几,然后1和9“凑十”,初步发现9加几的计算方法。③通过对其他9加几计算的讨论,引导学生逐步掌握9加几的计算方法。④最后,通过多种练习、游戏引导学生应用规律进行计算,形成计算能力。两种教学方法的最大不同点就在于后一位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探究需要,创设情境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

3.4 创设操作情境,深化自主探究

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的矛盾,关键是动手操作,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前面,从而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创设“丰富的活动场景”,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探究活动。例如,在“整千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教学中,先出示“8÷4”,请学生用小棒在桌上摆一摆、分一分,然后用数学语言把分的过程说一说。大家一致认为: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接着笔者又出示“80÷4”,这时,有学生在座位上轻轻嘀咕:“我没那么多的小石子,不好分。”笔者只是微笑地看着他,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很快有学生满脸兴奋地叫起来:“老师,我有办法,把一根小棒当作十,不就行了吗?”“这个主意不错,大家不妨试试!”学生们纷纷尝试。接着笔者又出示“800÷4”、“8 000÷4”,全班同学受“80÷4”的迁移,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自己发现了整千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猜你喜欢
三角形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画一画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