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生活结出的文学硕果

2016-04-19 14:53杨晓升
昭通文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文雅小说群众

杨晓升

沈洋的《万物生》这部小说,应该说是主旋律的小说,这样的一部小说写作是有难度的,小说写的是一位农大毕业的青年人,大学生,来到机关工作,本来也没有多大的政治抱负,却被阴差阳错派到乡下去,当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员。

主人公从不愿意到服从组织的安排,到农村去,将小我融入大我,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聪明才智贡献给新农村建设,引领乡村发展,带领乡亲勤劳致富,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作品主要表现的这些东西,应该说确实是正能量的。

第一,这样的小说是时代所需要的。如果说人们对待文学的心态是一个正常的心态的话,我觉得我们需要这样的作品的存在,因为大量的作家都是在表现自我或者是小我,有更多的作家在题材的选择和写作领域的扩展上,可能更多是走在灰色的地带。我觉得红色的地带也应该有作家涉足,从文学生态构成来说,确实也需要有这样的一些作品,需要弘扬年轻一代的正能量。

第二,这个小说的特点是,叙事朴实自然,故事的展开,情节的设置,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心理变化,总体上很自然,符合生活的逻辑。这个小说第六章开始写文雅琪下乡一个多月来,身体和思想的变化。比如说她皮肤晒黑了,也觉得对当队长不那么排斥了。第十一章,小说写文雅琪刚忙完母亲的丧事,遇到群众聚集闹事,书记等人的劝说不见效果,文雅琪的一番话劝退了聚集的群众,受到干部和群众的赞扬,文雅琪体会到:“如果我们的干部真正把群众当亲人,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事,为群众牟利,群众怎么会与干部作对呢?”这是她思想变化进一步的发展。

第十二章,工作队讨论建设文化广场、书画展厅,关注苹果村街上的店铺改名,同时挂匾牌等,并讨论协商征求意见受到商户的欢迎时,小说写文雅琪奇妙的感觉:“站在群众中间,是一件简单和幸福的事”。

我觉得这几个阶段主人公思想脉络的变化,是水到渠成的,是自然而然的。

纵观整本小说,我个人认为写得比较出彩的是第十章,文雅琪赴北京求教专家前,宗泽告知果园招商受挫,没有企业可以从事土地大规模流转开发果园,唯一有意愿的一家,说必须将砖厂收购流转。小说写文雅琪在火车上,看着车窗外的景色,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她一边回想自己走过的人生历程,一边想自己面临的困难。到了北京,又与旧时恋人重逢。这章既写了文雅琪的情感,写了人生的回放,又写了她人生的选择。从语言到情节、细节的编排,人物的设置,都比较好看。这章无论是故事、叙事、情节、场景、细节、人物心理活动等,都把握好了主线,写得比较出彩。

第三,小说具有比较鲜明的云南农村地域生活特色,具体表现在小说中对自然景观,人际交往,集市场面,民俗等等的呈现和描写。小说在写工作队的会上,有个队员叫张珊,张珊说的一番话非常口语化,鲜活生动,充满了云南农村生活气息和民俗地域色彩,没有生活经验的作者,是写不出这样生活化的语言的。

主人公文雅琪对苹果产业专业知识和当今农村面临的困境的熟稔,更值得称道。表面上看,是主人公文雅琪对这个领域的熟悉,实际是作者沈洋对这个领域生活的熟悉。没有扎实深入的生活体验,很难想象作者能写出这样的小说。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小说不仅仅是作者沈洋本人的成果,也是中国作协这么多年来倡导作家深入生活的一个重要成果。这是值得肯定的。

总体看,小说很有现实意义,有生活气息,展现了当前青年知识分子的情感和理想追求,人物基本站得住。但如果以更高的标准衡量,小说总体上还缺少对当代农村现实生活复杂性更深入的把握和思考,但是这样的一个要求,对年轻的沈洋来说,我觉得太过苛刻,有些鸡蛋里头挑骨头的感觉。

总的来说,沈洋还很年轻,这部作品表现出他值得肯定的创作的潜能,也能看到他未来写作的前景。我对沈洋充满期待。

作者系《北京文学》杂志社社长兼执行主编。

【责任编辑 吴明标】

猜你喜欢
文雅小说群众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倾斜(小说)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吃瓜群众的真相,你怎么懂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5
文学小说
女孩为何以手遮颜
不在小说中陷落
女孩的湖
女孩的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