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多民族聚居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动力机制研究——以青海同仁县为例

2016-04-19 10:21张俊英马耀峰
长春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动力机制旅游产业文化产业

张俊英,马耀峰

(1.青海民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西宁 810007;2.陕西师范大学 旅游与环境学院,西安 710062)



青藏高原多民族聚居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动力机制研究
——以青海同仁县为例

张俊英1,马耀峰2

(1.青海民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西宁 810007;2.陕西师范大学 旅游与环境学院,西安 710062)

摘要:以青海同仁为例,在实地调研和访谈的基础上,以当地企业为主体,研究青藏高原多民族聚居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动力要素,构建了该区域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动力机制概念模型。通过AMOS验证了概念模型,确定了青藏高原多民族聚居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内在驱动力是企业,拉力是文化旅游需求,推力是政府主导,支撑力是经济环境。

关键词: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融合;动力机制

0引言

民族旅游涉及到多个研究领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研究范式。青藏高原多民族聚居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成为文化与旅游融合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族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问题。研究青藏高原多民族聚居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不仅可以为政府正确处理自身与各方关系、协调各方利益提供科学依据,还可以为青藏高原多民族聚居区文化保护传承和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关于产业融合的动因,国内外学者都有自己的说法,他们各持己见,有两因素说、多因素说等多种说法。日本学者植草益认为,产业融合的动因是技术进步和规制的放松[1]。Fowler认为,对未来的愿景是融合最重要的动因[2]。Gillwald 指出:产业融合的动因就是全球化的数字通讯网络、削弱垄断的传统理论和管制[3]。周旭霞认为,旅游产品的需求和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是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另外,市场竞争也是推动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之一[4]。陆晓清认为,旅游产业与网络游戏业融合的内在动力是技术创新,外在推动力是市场需求和经济管制[5]。曹世武、郑向敏认为,我国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是由旅游者需求与企业利益追逐的原动力、科技进步的助动力和产业环境优化的支撑力3个子系统促动形成,并演化发展[6]。综观国内外相关文献,对青藏高原多民族聚居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研究并不多见。因此,本文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青藏高原多民族聚居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展开研究,对于推动该区域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提高该区域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该区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加强该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与管理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研究区域概况和研究设计

1.1研究区域概况

同仁县位于黄南藏族自治州东北部,县辖2镇10乡,全县总人口86113人,其中藏族占72.7%,土族占11.2%,汉族占9.3%,回族占4.1%,撒拉族占1.8%,蒙古族占0.2%。县城隆务镇距省会西宁市180公里,是黄南藏族自治州和本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仁县境内拥有丰富独特的藏族民俗风情、土族民俗文化风情、隆务寺、热贡艺术风情园等文化旅游资源,也有以麦秀国家森林公园为主的自然旅游资源,共同构成同仁县魅力风情。

1.2问卷设计

根据文献研究的理论基础,初步构建青藏高原多民族聚居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动力测评指标体系,并根据测量指标体系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为文化企业、旅游企业的背景资料;第二部分是企业对青藏高原多民族聚居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动力因素的评价,针对企业、文化旅游需求、政府主导、经济环境等动力因素共设计了21个要素来加以评价。这部分问卷问题的打分方式采用7级打分法,并采用SPSS19.0和AMOS16.0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最后得出本研究的调查结论。

1.3数据收集

本研究于2014年9月初至10月底进行了问卷的发放。调研以青海省同仁县内的文化企业、旅游企业、文化旅游企业为对象,共发放450份问卷,经过挑选,剔除不符合要求的问卷,最后共收回有效问卷42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3%。

统计结果显示:从企业产权性质来看,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有14家,占样本总量的48%;民营企业有15家,占样本总量的52%。从企业成立年限看,2-5年的有6家,占样本总量的21%;6-10年的有6家,占样本总量的21%;超过10年的有 10 家,占样本总量的34%;而在1年以内的仅有7家,占样本总量的24%。从企业总人数看,有8家企业的员工总人数在50人以下,占样本总量的28%;有 12家企业的员工总人数在51-200人之间,占样本总量的41%;有5 家企业的员工总人数在201-500人之间,占样本总量的17%;而仅有4 家企业的员工总人数超过500人,占样本总量的14%。

2研究区域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分析

2.1融合动力因素分析

本文在关于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参考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根据青藏高原多民族聚居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实际情况,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动力划分为:拉力是文化旅游需求,内在驱动力是企业,推力是政府主导,支撑力是经济环境。

2.1.1融合的内在驱动力

对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来说,企业间融合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利润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文化产业因其高附加值和丰厚的盈利空间,吸引旅游企业快速进入文化旅游市场,并使其成为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载体。一方面,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能够与旅游企业在产品融合、形象塑造、文化培养等方面进行融合,文化产业带来的超额利润对旅游业发展具有很大的驱动力[7]。受利益的驱动,一些旅游企业进入文化产业中,从而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的不断整合和成长。另一方面,传统旅游行业的低利润迫使旅游企业进行创新转行。目前我国旅游市场发展的压力大,在旅游业尝试由单纯的经营模式向多元化经营模式转变时,生产和经营文化旅游产品这样一个大众喜爱的体验性产品,可能是旅游企业一个很好的发展趋势。因此可以通过研究企业动因来了解和确定企业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推动作用。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企业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有正向影响

2.1.2融合的拉力

我国旅游消费结构中“吃、住、行、游”的比例比较大,近年来购物的比例也随之得到提高。国际上“游、购、娱” 和“食、住、行”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一般各占50%[8]。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拥有的闲暇时间也比较多,旅游的娱乐性和参与性也逐渐成为游客关注的焦点,旅游消费中游客的娱乐消费比例逐渐增加,将促使旅游朝着更高品位的精神文化方向发展[9],使单纯的旅游转向更高层的复合型旅游。文化旅游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方式,加上富有文化情趣与魅力的场所,会更加受到游客的青睐,从而促使文化与旅游融合的产品不断更新换代,进而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文化旅游需求。因此,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内在动力是人们对文化旅游产品和市场的需求。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文化旅游需求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有正向影响

2.1.3融合的推力

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各项政策支持是政府调控文化与旅游融合进程的重要手段,也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因素。政策措施对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推动作用具体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政府对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具有政策导向作用,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近些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规划和意见,加大了对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其次,政府制定和完善的各项政策措施,如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土地政策、投融资政策、科技政策等在产业发展、税收减免、土地供给、技术指导等方面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环境,推动了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政府主导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有正向影响

2.1.4融合的支撑力

经济发展与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过程,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经济实力的增强和财政收入、投融资的增加及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都有利于旅游和文化融合项目的进一步投资与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规模扩大,从而加快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另一方面,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进一步的规模经营、产品和服务设施的完善,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依赖的关系,任何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该地区的产业融合水平,影响着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建设、文化旅游产业的组织管理及经营,甚至影响着政府对文化旅游的投资力度和管理力度[10]。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经济环境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有正向影响

2.2融合动力机制模型的构建

根据系统学理论,系统存在本质上是一个动态过程,系统结构是这一动态过程的外部表现。旅游与文化的产业融合就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在经济环境的支撑下,在来自文化旅游需求拉力、企业内在驱动力和政府推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图1)。

图1 青藏高原多民族聚居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动力机制模型

2.3融合动力机制的实证分析

2.3.1信度检验

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采用Cronbach’S系数对同仁县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动力机制模型测量问卷的信度进行检验。我们通过各个测量项目和测量项目总体的相关系数发现,如果删除其中任何一个测量项目,α系数没有发生明显的大变化,因此不考虑删除测量项目。同仁县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动力因素的测量总体信度很高,信度系数达到了0.876,与标准化的α系数相差不是很大,而且信度系数都在0.7以上,充分说明测量问卷的内部稳定性和一致性比较高,问卷信度非常好。因此,本研究对调研问卷中的各个题项都予以接受,不对问卷的内容作任何调整或改变。

2.3.2融合动力指标的探索性分析

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问卷的效度分析和检验,具体的做法是用主成分分析法来进行检验和分析,并以方差最大旋转法进行旋转,从而取得因子的负荷量矩阵。

因子分析要求样本数量要充足,本文设计的问卷中有21个自变量,样本量为420份,样本量是自变量的20倍,样本量明显充足。另外,因子分析还需要通过使用KMO统计量和Bartlett’s球形检验来加以判断。一般认为,KMO>0.9表明很适合做因子分析;介于0.8和0.9之间表明比较适合;介于0.7和0.8之间表明适合;如果KMO<0.5表明不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是用来检验相关矩阵是否为单位阵,通过Bartlett球形检验来判断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

(1) 融合拉力指标。文化旅游需求维度分量表中集中了问卷主干问题中的第1-5个题项。首先对测量问卷进行检验,发现样本的KMO值为0.683,同时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0.000,适合做因子分析。

从因子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样本数据的初始特征值为2.580,特征值大于1。显示的因子载荷值都大于0.35,所以文化旅游需求维度的测量变量具有比较好地结构效度,此构面为单构面,另外量表的解释方差也达61.607%,可以说较好地反映了样本数据的信息,说明同仁文化旅游需求维度分量表的结构效度是可以通过的。根据Kaiser准则,5个测量变量属于相同因子,符合本文对文化旅游需求的研究假设。因此,笔者设定其抽取的因子为文化旅游需求可测量变量。

(2)融合内在驱动力指标。企业维度分量表中集中了问卷主干问题中的第6-10个题项。首先对测量问卷进行检验,发现样本的KMO值为0.719,同时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0.000,适合做因子分析。

从因子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样本数据的初始特征值为2.497,在要求特征值大于1的情况下,只能抽取出1个因子,无法旋转因子。显示的因子载荷值都大于0.35,所以企业维度的测量变量具有比较好的结构效度,此构面为单构面,量表的解释方差也达69.941%,可以说较好地反映了样本数据的信息,说明企业维度分量表的结构效度是可以通过的。根据Kaiser准则,5个测量变量属于相同因子,符合本文对企业的研究假设。因此,笔者设定其抽取的因子为企业可测量变量。

(3)融合推力指标。 政府主导维度分量表集中了问卷主干问题中的第11-17个题项。首先对测量问卷进行检验,发现样本的KMO值为0.842,同时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0.000,适合做因子分析。

从因子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样本数据的初始特征值为3.657,在要求特征值大于1的情况下,只能抽取出1个因子,无法旋转因子。显示的因子载荷值都大于0.35,所以政府主导维度的测量变量具有比较好的结构效度,此构面为单构面,量表的解释方差也达62.238%,可以说较好地反映了样本数据的信息,说明政府主导维度分量表的结构效度是可以通过的。根据Kaiser准则,7个测量变量属于相同因子,符合本文对政府主导的研究假设。因此,笔者设定其抽取的因子为政府主导可测量变量。

(4)融合支撑力指标。经济环境维度分量表中集中了问卷主干问题中的第18-21个题项。首先对测量问卷进行检验,发现样本的KMO值为0.764,同时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0.000,适合做因子分析。

从因子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样本数据的初始特征值为2.628,在要求特征值大于1的情况下,只能抽取出1个因子,无法旋转因子。显示的因子载荷值都大于0.35,所以经济环境维度的测量变量具有比较好的结构效度,另外量表的解释方差也高达65.688%,可以说较好地反映了样本数据的信息,说明经济环境维度分量表的结构效度是可以通过的。根据Kaiser准则,4个测量变量属于相同因子,符合本文对经济环境的研究假设。因此,笔者设定其抽取的因子为经济环境可测量变量。

2.4融合动力指标的验证性分析

首先,根据调查数据,采用SEM所有的变量关系定量估算功能,定量分析观测变量与所归属的潜变量之间的具体数量关系,即获取观测变量在所归属类别(潜变量)总量中的权重。然后,根据权重计算出所归属的类别(潜变量)的大小,并依据这些类别的数值大小(潜变量的大小)测度类别之间的定量关系以及不同动力因素与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之间的定量关系。这部分研究为后续研究不同动力因素与青藏高原多民族聚居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之间的关系打下了基础,也就是为验证青藏高原多民族聚居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动力机制的理论模型做好了准备。

调查数据是否适用于结构方程模型是需要进行判断的。只有数据检验符合常态分布,即调查数据的峰度和偏度要符合一定的条件规定时,才适合应用SEM的ML算法(最大似然算法)进行变量关系的估算与数理分析。下面的变量关系估算都是采用AMOS16.0软件的ML算法,因此必须要对数据的峰度和偏度进行检验。显著性水平是0.01时峰度值的绝对值大于10时[11],表示峰度出了问题;偏度值超出临界值区间[-2.58,2.58]这一范围时,表示出现非常态问题[12]。

2.4.1融合拉力指标的验证性分析

(1)偏度和峰度检验。根据表1所示,文化旅游需求观测指标(除B2之外)的峰度和偏度都通过了检验,因此文化旅游需求的各个观测指标符合正态分布的要求,适合应用SEM的ML算法(最大似然法)估算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表1 文化旅游需求测度变量的峰度与偏度检验

(2)文化旅游需求内在变量关系验证性分析。文化旅游需求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2与其他观测变量残差相关性较强,因此删除观测变量B2,重新进行 CFA 分析,结果如图2和表2所示。分析结果表明,调整后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的各项指标几乎达到了CFA检验标准的要求,测量模型契合度较好,通过了验证性因素分析,这表明应用SEM估算的文化旅游需求内在变量关系是比较准确合理的。

根据CFA分析结果可知:①SEM的拟合指数几乎都达到了一般标准,这表明采用探索性主成分分析构建的文化旅游需求的测度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适配度,经得起实际调查数据的检验,因此是科学合理的。②同仁文化旅游需求与各隐变量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由强到弱的排序为:“旅游者闲暇时间”>“了解民族文化愿望强烈”>“体验参与民族文化旅游”>“旅游观念趋势改变”。

表2 文化旅游需求验证性因素分析的主要指标

注:模型拟合度指数的参考标准采用HU-Bentler 的指数准则。

图2 文化旅游需求验证性分析结果

2.4.2融合内在驱动力指标的验证性分析

(1)偏度和峰度检验。根据表3所示,同仁企业观测指标的峰度和偏度都通过了检验,因此企业的各个观测指标符合正态分布的要求,适合应用SEM的ML算法(最大似然法)估算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2)企业内在变量关系验证性分析。企业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3与其他观测变量残差相关性较强,因此删除观测变量A3,重新进行 CFA 分析,结果如图3和表4所示。分析结果表明,调整后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的各项指标几乎达到了CFA检验标准的要求,测量模型契合度较好,通过了验证性因素分析,这表明应用SEM估算的企业动因内在变量关系是比较准确合理的。

表3 企业动因测度变量的峰度与偏度检验

根据CFA分析结果可知:①SEM的拟合指数几乎都达到了一般标准,这表明采用探索性主成分分析构建的企业动因的测度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适配度,经得起实际调查数据的检验,因此是科学合理的。②同仁企业动因与各隐变量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由强到弱的排序为:“企业谋求可持续发展”>“企业改变经营理念”>“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企业追求最大化利益”。

表4 企业验证性因素分析的主要指标

注:模型拟合度指数的参考标准采用HU-Bentler 的指数准则。

图3 企业验证性分析结果

2.4.3融合推力指标的验证性分析

(1)偏度和峰度检验。根据表5所示,政府主导观测指标的峰度和偏度都通过了检验,因此政府主导的各个观测指标符合正态分布的要求,适合应用SEM的ML算法(最大似然法)估算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2)政府主导内在变量关系验证性分析。经过不断调整后的政府主导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如表6和图4所示,除个别观测指标略低于或接近于一般标准外,绝大部分的拟合指标均达到了CFA检验标准的要求,测量模型契合度较好,通过了验证性因素分析,这表明应用SEM估算的政府主导内在变量关系是比较准确合理的。

根据CFA分析结果可知:①SEM的拟合指数几乎都达到了一般标准,这表明采用探索性主成分分析构建的政府主导的测度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适配度,经得起实际调查数据的检验,因此是科学合理的。②同仁政府主导与各隐变量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由强到弱的排序为:“财政投入”>“政策支持”>“法规保障”>“机构设置”>“提供公共服务”>“放松管制”>“宣传产品”。

图4 政府主导验证性分析结果

变量最小值最大值偏度临界比峰度临界比C117-0.879-6.3160.7262.610C217-1.292-9.2852.2117.946C317-0.646-4.640-0.158-0.568C417-472-3.392-0.152-0.548C517-0.551-3.961-0.070-0.252C617-0.706-5.0770.4831.735C717-0.618-4.4440.3871.389

表6 政府主导验证性因素分析的主要指标

注:模型拟合度指数的参考标准采用HU-Bentler 的指数准则。

2.4.4融合支撑力指标验证性分析

(1)偏度和峰度检验。根据表7所示,经济环境观测指标的峰度和偏度都通过了检验,因此经济环境的各个观测指标符合正态分布的要求,适合应用SEM的ML算法(最大似然法)估算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2)经济环境内在变量关系验证性分析。经济环境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如表8和图5所示,除个别观测指标略低于或接近于一般标准外,绝大部分的拟合指标达到了CFA检验标准的要求,测量模型契合度较好,通过了验证性因素分析,这表明应用SEM估算的经济环境内在变量关系是比较准确合理的。

表7 经济环境测度变量的峰度与偏度检验

根据CFA分析结果可知:①SEM的拟合指数几乎都达到了一般标准,这表明采用探索性主成分分析构建的经济环境的测度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适配度,经得起实际调查数据的检验,因此是科学合理的。②同仁经济环境与各隐变量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由强到弱的排序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投入资金”>“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经济实力雄厚”。

表8 经济环境验证性因素分析的主要指标

注:模型拟合度指数的参考标准采用HU-Bentler 的指数准则。

图5 经济环境验证性分析结果

2.5融合动力机制模型的检验

为了对本文的假设进行验证,我们利用AMOS软件对问卷的数据进行处理,来验证青藏高原多民族聚居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动力的有效性。

研究结果表明,运用AMOS 软件分别对同仁县各个潜变量的测量量表所对应的数据进行拟合分析,根据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中的修饰指标矩阵的建议,经过不断的调整优化,最终得到同仁县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动力模型的拟合效果,如表9所示。尽管模型的适配值AGFI低于0.9,没有达到表9所提出的标准,但是上面指标的值大于0.8,而且其他指标也几乎达到或接近参考标准,考虑Gefen(2003)曾经设定AGFI的临界值为0.8[13],本文认为互助县的模型总体上拟合效果良好,说明4个潜变量与19个显变量构成的青藏高原多民族聚居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动力机制模型较为科学合理,各个变量指标的设置和变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合理,青藏高原多民族聚居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动力机制概念模型的适用性尚可。

表9 融合动力机制模型结构方程拟合

而且从表9可知,所有路径系数在显著水平0.01上都达到了显著性要求,表明运用因子分析探索得出的指标体系适配度较好,各指标设计较为合理。青藏高原多民族聚居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动力因素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关系密切程度由强到弱的排序为:“政府”>“企业”>“文化旅游需求”>“经济环境”。

3研究结论

青藏高原多民族聚居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很多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本文提出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动力机制模型,从理论角度分析了影响青藏高原多民族聚居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之后,运用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对现阶段融合动力因素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影响作用及其变量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进行分析,以此达到对融合动力机制模型进行验证和深层次探讨的目的,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1)采用Cronbach’S系数对问卷进行信度分析,结果发现同仁的动力测度指标系数都在0.7以上,并且绝大部分信度系数超过了0.8,这说明问卷总体信度和各维度信度均达到了很好的状态。因此,本研究对调研问卷中的各个题项都予以接受,不对问卷的内容作任何调整或改变。

(2)通过因子分析发现,同仁同一类别的动力观察变量在数据分布上属于同一个主成分,说明同一类别主成分在理论上与设计指标类别相一致,保证了提取的主成分类别在理论上具有逻辑性,从而保证了变量归类与数据分析的结果相一致,保证了类别划分的可证实性。

(3)通过SEM的深层次探索验证性分析,证明所构建的动力指标变量问项的设置以及指标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都较为科学、合理,对于青藏高原多民族聚居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动力指标的设计较为适用,而且各个变量关系在密切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4)运用SEM对不同动力因素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影响作用变量关系进行分析,验证了以企业的内在驱动力、文化旅游需求的拉力、政府主导的推力和经济环境的支撑力构建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模型对青藏高原多民族聚居区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1(2):24-27.

[2]Fowler.Tropomyosin Requires an Intact N-Terminal Coiled Coil to Interact with Tropomodulin[J].Biophysical Journal,2002(5):2580-2591.

[3]Gillwald.Good intentions poor outcomes:Telecommunications reform in south Africa[J].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2003(7):469-491.

[4]周旭霞.杭州动漫产业融合的基础与动力[J].华东经济管理,2006,20(1):69-72.

[5]程锦,陆林,朱付彪.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进展及启示[J].旅游学刊,2011,26(4):13-19.

[6]曹世武,郑向敏.旅游产业融合动力机制研究:博弈论的解释框架[J].求索,2011(12):3-7.

[7]苏勇军.海洋影视业:浙江海洋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J].浙江社会科学,2011(4):95-100.

[8]李一玮,夏林根.国内城镇居民旅游消费结构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2):47-52.

[9]权小勇.旅游消费动机的心理依据[J].经济论坛,2008(1):70-72.

[10]张雷.地方文化资源与创意经济的融合机理分析[J].理论学刊,2009(7):89-92.

[11]贾新明,刘亮.结构方程模型与联立方程模型的比较[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8(5):135-142.

[12]Kline R B.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M].New York:The Guiford Press,2005:60.

[13]Gefen.The applic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J].Tourism Management,2003(8):101-108.

责任编辑:沈玲

Study on Dynamic Mechanism of Integration of Culture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Minority Areas of Qinghai-Tibet Plateau—Taking Tongren County of Qingha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ZHANG Junying1, MA Yaofeng2

(1.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Qinghai Nationality University, Xining 810007, China;2.College of Tourism and Environment,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Abstract:Taking Tongren County of Qingha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based on field survey and interviews, with local enterprises as the main bod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ynamic factors of the integration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culture industry in minority areas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constructs a conceptual model of its dynamic mechanism. Then it verifies the conceptual model by AMOS and determines that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is enterprise, the pulling force is cultural tourism demand, the driving force is government leading and the supporting force is economic environment for integrating tourism industry and culture industry in minority regions.

Keywords:tourism industry; culture industry; integration; dynamic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907(2016)03-0001-08

作者简介:张俊英(1981-),女,青海海北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民族旅游文化研究;马耀峰(1949-),男,陕西西安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旅游规划与市场开发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15CMZ027);青海省2013年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3016)

收稿日期:2015-11-26

猜你喜欢
动力机制旅游产业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重大交通设施项目风险复杂动态交互演化机理与仿真分析
科技查新服务业变革优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四川旅游小镇发展现状与动力机制研究
延安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探析
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量化测度
对旅游产业供应链构建的几点思考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