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文骥:老导演能否续写新传奇

2016-04-19 09:21
北广人物 2016年11期
关键词:天伦颤音生活

拉小提琴的“老江湖”

《天伦》正在北京卫视热播,导演滕文骥再次进入人们视线。如今的荧屏,像《天伦》这类厚重的戏很少见了。它不仅关注人性话题,关注现实生活,其深度、力度、结构、叙述等方面都很到位。滕文骥是位有经验的导演,看人准、透,对人物刻画,注重内心情感的表现。作为历史的亲历者,他比别人更有发言权。作为观众,能回望一下那个年代的人和事,仍意义深远。在他认为,“现在很多亲人之间的关系都变了味,我想看一看那个时代的天伦会有不同的心情。”所以他是要重新树立一个真正的“天伦”概念。金钱后面最后拼的是什么?是人品,是亲情。人品与亲情永恒。

在观众的印象里,滕文骥导演所拍摄的影视作品里,似乎总能感觉到他在演奏着美妙的乐曲。他拍的第一部戏《生活颤音》就是以拉小提琴的协奏曲开场,串进了“六四事件”、青年男女几个热点脱颖而出的。后来滕文骥又陆续拍了民歌题材的《黄河谣》、《春天的狂想》、《在那遥远的地方》、《日出日落》等音乐片,奠定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在《天伦》里,让观众再次看到一个为拉小提琴而痴迷的女知青的身影,为该剧添加了不少亮彩。小提琴的音色优美而纤细,是管弦乐团中非常重要的弦乐器,声音漂亮到无可替代。他拍的主旋律作品,观众看后怎能不被其高亢、嘹亮,充满奔放的热情所感染,同时也培养出一种发自肺腑的内省之声,让人久久回味。

滕文骥导演曾做过心脏支架手术,却依然活得潇洒,活得顽强,不服老,每天发微信、点赞、网购,还要拍一部“大IP”新作。今年,滕文骥和中国爱乐乐团合作,推出音乐艺术片《黄河》,这部熬心费力的作品让他觉得很值得。如今,像滕文骥这样还工作在一线的“老江湖”几乎没有了。这一切都不外乎他性格的豁达和对生命的热爱。

冰野

字典中没有“服老”二字

常话说:“岁月催人老”,不过这句话放在导演滕文骥身上却不成立。尽管已经是72岁高龄,但是滕文骥自称心理年龄只有17岁,所以他依然活跃在第一线,佳作不断。最新作品电视剧《天伦》正在热播,引发众多关注,2016年还将追赶IP改编热潮:执导一部“大IP”制作。在滕文骥的人生词典中,真真是没有“服老”二字。

1944年出生的滕文骥导演,1979年凭借处女作《生活的颤音》成名;在先后拍摄出《锅碗瓢盆交响曲》、《黄河谣》、《都市里的村庄》等一系列充满力度的作品之后,成为了中国电影“第四代”导演中的中坚力量。他的作品多以写实风格著称,关注的是最普遍的生活和人性,而这也是他拍摄《天伦》的缘由,“我们这一代的导演和演员,总是觉得艺术家对于人和社会应当有一些感知和判断,然后传达给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或者反思。比如现在很多亲人之间的关系都变了味,我想看一看那个时代的天伦会有不同的心情。”

《天伦》里有滕文骥对过去的呈现,有着浓厚的人文情怀。不过生活中的他却是“潮”范儿十足:“我偶尔参加一些老同学聚会,他们都在谈养生、谈养老院,我的生活里没这个,我跟年轻人们在一起,每天发发微信,玩玩网购,挺时髦的。”因此面对IP改编热潮,滕文骥没有规避,“市场有需求,我们总不能反需求。”今年他也将执导一部大IP。但他并不认同演员应该是“颜值为王”,认为还是要靠演技说话。

活到老学到老,重点是还保持着对行业的一份清新思考,滕文骥导演,用句网络流行语来说:大写的赞。

朱子

老导演的示范作用

《天伦》这样的集合“年代”与“生活”两种最重要元素的电视剧,的确需要滕文骥这样的老导演来掌控方向,而且在这部电视剧中,滕导演也确确实实起到了他应有的作用,并且可谓给以后此类作品的制作提供了一种类型样本。

首先来说,《天伦》这个片名就昭然明示,传统伦理的彰显是这部电视剧成立的前提。而且剧作在年度跨度上也非常巨大,这更需要一个人生阅历比较丰富的人来把握细节。虽然说“年代剧”与“生活剧”是近些年来的热门电视剧品种,但在“年代”与“生活”这两个关键元素的把握上始终欠缺火候,抛开实际生活的客观限制,其短板的形成更多是编导在生活阅历践行上欠缺,编造再花哨也远不如实事的真实呈现。此外,在当下社会转型期,在很多影视编导的意识里,传统伦理往往处于左右摇摆、甚至是模糊不清的状况,这都会导致“年代剧”与“生活剧”要么脱离实际要么有失厚重的境地。在以上这两个方面,滕文骥导演的优势和专长恰恰能保证《天伦》在制作上的应有水准。

常言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只是老一辈自我要求的一部分,另一部分要求是还应对年轻人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对于后辈不但要扶上马,还要送一程。在《天伦》这部电视剧上,滕文骥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与“扶上马送一程”上都有示范作用。此次《天伦》的创作是滕文骥与王为师徒二人继《二胎时代》后的又一次强强联手,滕文骥戏称自己在整个拍摄过程中就像是个“打酱油的警察”。因此说,不管《天伦》的市场反应如何,这部戏在第四代导演与80后新锐导演在信任与默契上的样本效应更为重要。

邢大军

古稀人的十七岁

最近,72岁的滕文骥导演继去年的《二胎时代》之后,又一次带着一部更加平实、更加接地气的家庭剧《天伦》登陆北京卫视。许多人都很质疑这位导演的真实年龄,而且这种质疑也不无道理,因为在“第五代”、“第六代”导演都已差不多“封镜”的当下,作为“第五代”老师的“第四代”导演滕文骥,却还在与时俱进、佳作频出,如果仅仅用艺术创作生命超长恐怕是不足以说明问题的。换言之,滕导的“超长”恰恰反衬出了大多数人的“超短”,这不免令许多人感到尴尬和沮丧。

1979年,35岁的滕文骥凭借处女作《生活的颤音》一举成名,这岁数若换到今天大概连“退役”都嫌老迈,如今的成名多是在弱冠以前,最好是未成年时期才够火爆才够吸引眼球。笔者最近就看到好几例小学生出书、办画展、搞研讨会的,真是赶上了放卫星的速度。所以今人犯胃病的太多,盖因从小就食物粗粝、嚼不烂的缘故。

说回到滕文骥,《生活的颤音》之后,35岁的他可谓一发而不可收,相继执导了一批叫得响的作品,像什么《锅碗瓢盆交响曲》、《黄河谣》、《都市里的村庄》、《春天的狂想》等等,成为中国电影“第四代”导演中数得着的中坚力量,并且一路“喷发”到了现在。

因为没有过“十七岁”,如今的滕文骥把心理年龄永远定格在十七岁,什么时髦都要赶,什么新鲜都要学。他玩微信、爱网购、听CD、收藏黑胶,每天都要在自己的小音乐厅里耗上一小时,还坚持每天看一部电影。正因为如此不服老、老不服,他才能有的是“喷发”、进发的灵感和激情,他把这一切都归功于周围的年轻人,尤其是儿子滕华涛对自己的影响。有一次,滕文骥进了电影院,看到《失恋33天》才发现是儿子的作品。对于儿子名气比自己大,滕文骥一点都不嫉妒或失落,反而认真虚心地跟儿子取经,取经的成果之一便是聚焦热点的《二胎时代》,乃至如今的《天伦》。当然作为父亲他也毫不掩饰自己的骄傲,“圈里的导演都想把孩子培养出来,但只有我做得最好。”

就这自鸣得意的劲儿,还真让笔者对滕导油然生出一种敬意。比起李安一辈子敬畏父亲却难得父亲首肯的怅然,滕华涛算是有福了,有这样一位行业前辈的父亲亦师亦徒、亦父亦友地陪伴着,幸福感、幸运度恐怕是要爆表的。愿这父子俩在艺术之路上互相促进、一路向前。

夯石

猜你喜欢
天伦颤音生活
感悟
双手架起幸福桥
——大型民族歌剧《天伦劫》 选曲
美声演唱中颤音技术的运用研究
千里天伦梦
天伦
对长笛演奏中的颤音研究
浅析颤音技术在美声演唱中的运用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