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手艺,就是一所大学

2016-04-20 16:48杨阳陈丽萍
中华手工 2016年4期
关键词:官房夜宴精益求精

杨阳?陈丽萍

上大学之前,我在荣宝斋做木版水印工作。我的师傅是木版水印权威专家王玉良大师,他不但技艺好,对我们的要求也特别高。当时我们是8点上班,但师傅说得早来半个小时。来干什么呢?摆工具、理材料……做好所有当天的准备。这样一到8点,就可以开始工作。

师傅平时不苟言笑,但只要一开口,就能点准我们的不足和毛病,所以我们6个徒弟都很小心谨慎。师傅对自己的要求就更严格了。我记忆最深刻的是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的打版情景。

《夜宴图》高29厘米、长3.43米,复制它需要1667块版,反复砑印数千次。师傅和雕版师傅反复推敲,先打版印出来看哪里不对,然后修正,再打版,再修正……每天来回推敲十几次。完全没有一丝凑合,再小的细节也要追求完美。整整一年半的时间,师傅都在做这一件事。真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此后,就没有人再做《夜宴图》了,达不到这个技术水平。对我来说,荣宝斋的这段经历就是大学之前的“大学”,师傅教会我对工作严格要求、精益求精,一生受益。这就是一种匠心的培养。

其实匠人就是掌握一种手艺、技艺且靠它生存的人。但是匠人也分等级,最初级的匠人是做比较普及、大众化、常用的物件,他们以量为主,工艺上不太追求完美;再进步一级的匠人,他们的生活逐步稳定,对技艺有了要求,想要提高一点,想要完美一点;最高级的匠人,他们不再靠以量取胜的手艺生存,而对手艺精益求精,力求完美,每一件作品都是佳品。到了最高境界,手里出的活儿就不再是物品,而是艺术品了。

一个匠人,想要达到最高级别,就一定得走心,得有自己的想法。如果没有匠心,作品必然没有灵气。做得再多,也只是拷贝。

如今是个快节奏的社会,匠人的心很难沉淀下来,手里的活儿自然也就浮躁。现在有山花奖、百花奖等奖项评比,能看到许多好作品,但达到绝佳的作品毕竟是少数。我想和历史上最好的作品比较,才能有所超越。多年前我曾看过一篇文章,它描述慈禧的便桶—官房,檀香木雕刻,从外观看是一只大壁虎:壁虎4只爪子是官房的四条腿,肚子是官房的内腔,尾巴卷成“8”字形是官房的后把手。它嘴里略张开一条缝,恰好可以放手纸。肚里是香木的细末,十分干松,便物下坠后,立即滚入香木末被包起来,看不见也闻不着味……不但材质好,且设计巧妙。其结构、功能和艺术都达到了完美。现代器物真的缺少这种对艺术和功能的双重完美。

可是从人的基本需求来看,生存始终是第一位的。许多手艺失传,归根结底还是养活不了家人。手艺被社会放弃,失去了用处。无用则退,他们也只好放弃。从一个学者的角度来看,的确很可惜,但也能理解。过去,木匠敬鲁班、造纸敬蔡伦,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业之神。以前的工匠从拿到材料就开始敬畏,他们相信万物有灵。对材料运用就变得慎重、负责。这种责任心其实就是敬畏,只是,敬畏比责任心更多了一些精神信仰。而现代人学手艺,因为还没有学到精髓,就很难领悟这种敬畏感。所以一个手艺人,首先要有责任心,有了责任心,才能从精神层面去追求更高级的信仰。这个不仅仅是匠人,所有人都要有。

毕竟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工匠。想要做好一个匠人,必须沉下心,安静下来,牺牲个人娱乐,不受外界的干扰和诱惑。要专心对待物件、技术,事事追求完美、精益求精。这辈子就奔着一个目标去,做一件事。想要做一个好的匠人,还得看人品,得有艺术修养,穷其一生去追求,因为艺无止境。一个真正的好工匠,其实就是一个艺术家。

猜你喜欢
官房夜宴精益求精
创新务实谋发展 精益求精铸辉煌
邂逅 《唐宫夜宴》
精益求精,“质”行全球
细数《唐宫夜宴》中的“国宝”
光影视界
景颇族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与创新模式初探
——以溋江县铜壁关乡松克寨景颇族山官房民宿设计为例
推陈出新 精益求精
10·1潮趴夜宴不停歇
夜宴
滨海地王,史诗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