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遗梦浙南山水间的隐士传说

2016-04-20 09:44金晓飞刘杰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东溪浙南泰顺

金晓飞 刘杰

廊桥的修造技法与北宋虹桥如出一辙,惊讶赞叹之余,廊桥也被专家们赋予了“中国古代拱式木桥活化石”的美誉。

东溪桥和北涧桥都是全木结构,木料采用当地盛产的优质杉木,不用钉铆,根根木料相互别压穿插,搭接成桥。

每年过大年,泗溪镇上还请来木偶戏班,就在北涧桥上开唱。小媳妇独上高楼,躲在小阁楼里,撩开窗边老树的烦人枝叶,桥上、台上便一览无遗了。

说起廊桥,脑海中闪现的便是那首“细雨打芭蕉,南国景致更妖娆。梦里依稀多少次,潇潇,绿岭烟村风雨桥。”词句里的“风雨桥”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廊桥。

顾名思义,廊桥就是建有廊屋的桥,它在我国桥梁史上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但“廊桥”这个称呼却是舶来品——1996年,美国大片《廊桥遗梦》风靡中国,在故事的结尾,主人公罗伯特·金凯在瓢泼大雨中离开了麦迪逊廊桥小镇,也永远地离开了那个与他深深相爱、终生思念却无法相随的女子。影片的情节感动了无数中国观众,而影片中那座红色的廊桥也从此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正是由于《廊桥遗梦》的巨大影响,那些隐居在浙南山区,造型与麦迪逊廊橋相仿的“风雨桥”、“八字桥”、“蜈蚣桥”才改名换姓,并从此冲出深山,闯进千万人的视野。

一脉相承的宋代造桥工艺

廊桥,是浙南的符号,也是特殊地形气候的产物。浙南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群山连绵、沟壑纵横,人们出行不便,而且这里又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湿润多雨。于是,既能跨越山涧溪河,又能为旅人提供歇脚避风挡雨之便的廊桥便应运而生。

今天,整个浙南地区还保留着数百座廊桥,其中横亘在泰顺、景宁、庆元3县境内的廊桥,分布集中、造型古朴,集浙南廊桥之大成,沉寂而傲然地兀立了数百年。

有关廊桥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北宋画家张择端在其名作——《清明上河图》的突出位置上画了一座拱式木桥——汴水虹桥。虹桥是北宋时期主要的桥梁形式,但随着宋朝的灭亡,虹桥也从中国桥梁史上神秘地蒸发了。直到上世纪70年代,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组织考察队对浙南廊桥进行考察,才发现当地廊桥的修造技法与北宋虹桥如出一辙,惊讶赞叹之余,廊桥也被专家们赋予了“中国古代拱式木桥的活化石”的美誉。

然而,一连串的疑问也接踵而来——早已在历史长河中消失的传统造桥技法为何遗落浙南?这些廊桥究竟由何人修造?一时间众说纷纭,最主流的观点认为,宋元之际,一些中原民众为避战祸,陆续迁移到群峦起伏、人迹罕至的浙南隐居起来。随他们而来的,还有中原地区先进的桥梁修造技术,于是一座座廊桥便在河谷山涧上横空出世,造福一方百姓。经历数百年岁月沧桑后,这些廊桥也成了珍贵的文物。

1996年,随着电影《廊桥遗梦》热映,僻处深山的浙南廊桥又成了人们追捧的焦点。但文物也罢、焦点也罢,廊桥被山藏着,被树掩着,躲开外界的喧嚣,从不显山露水、哗众取宠。它们的每一根廊柱、每一道木梁、每一个构件都十分结实,让人们坦坦然然地从山的这边跨到那边。特别是山雨袭来时,尽管桥下山洪飞卷、惊涛拍岸,廊桥上仍能给人一种家的安然。

廊桥是时光的见证,几百年来它承载了太多的历史重负。宽阔的桥廊里,留下过秀才们赶考过路时的书香,山民们在此歇脚时洒下的汗水,也刻下了抗战时期浙南游击队员匆匆的脚印,当然还有孩子们飘落的笑声。

东溪桥和北涧桥

中国最美的“姊妹桥”

浙南地区的木拱廊桥曾拥有两项中国之最:历史最悠久的是建于明朝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的叶树阳桥,直到“文革”前夕才被拆除;二是跨度最大的三滩桥,拱跨42米,比河北赵州桥还宽5米,而赵州桥的跨度曾被认为是国内最大的。

虽然叶树阳桥与三滩桥早已荡然无存,但在浙南泰顺,至今仍保留着中国最美丽的廊桥——位于泰顺泗溪镇的东溪桥和北涧桥。因为两座桥的结构形式与造型基本相同,相距也不远,因此被当地人称为“姊妹桥”。

东溪桥因其横跨东溪而得名。溪水在桥下潺潺流过,清澈得能看见河床上的粒粒卵石。桥的一侧是一抹远山,远处是两座较高的山峰,一曰狮子峰,一曰将军峰。据当地人讲,东溪桥和它周围的环境正处于“将军逗狮”的风水模式。在青山映衬下,红色的桥身更显得轻灵秀美。在东溪桥廊屋的中央藻井上,还记录了该桥修建的时间——“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桥的入口处立有3块石碑,碑文上记载着,在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此桥由民众捐资,还经历了一次大修。

作为浙南廊桥的典型代表,东溪桥和北涧桥的修造工艺高绝,令人叹为观止。两桥都是全木结构,木料采用当地盛产的优质杉木,不用钉铆,根根木料相互别压穿插,搭接成桥。从桥下仰望,整座桥身就像一只拱形的蜈蚣,所以,廊桥又有“蜈蚣桥”的俗称。

“蜈蚣”结构的桥身有很好的受压性能,只要两端的桥台坚固,廊桥就能很好地承受向下的载荷——与之相反,由于结构特殊,如果桥突然受到巨大的向上反弹力时,就很容易被破坏。人们在廊桥上修建廊屋,既能使桥更加美观,又能加大桥的负载,增强其稳定性。而且,每当山洪爆发,桥下水位高涨时,山民们还要从家中抬出一些沉重的家具压住桥面,以求廊桥安然度汛。

东溪、北涧姊妹桥实际上是师徒俩的杰作——北涧桥由师傅建造,东溪桥由徒弟主持修建。在东溪桥未建之时,北涧桥是当地唯一的桥梁,因交通之便,桥头两岸逐渐形成繁荣一时的村镇,沿桥头还形成一条小小的店铺街,底层是一间间铺面,二楼则供主人居住——这种村镇、廊桥的自然结合,是浙南廊桥的一大特色。

廊桥上的前尘往事

浙南的廊桥,只要规模稍大一点,都会附设神龛供山民祭祀。祭祀的对象有佛教人物,如观世音菩萨,也有传说中的门神——神荼、郁垒,以及能给读书人带来好运的文昌帝君和帮人发家致富的财神赵公明。更有一些只有当地人才知道的人物,比如临水夫人、马仙姑、忠烈王等。

祭祀没有专门的仪典、经籍和神职人员,更不需要专门的建筑,风雨廊桥成了祭祀的最佳场所。每月的农历初一、十五都可以行祀,而每年的正月是祭祀最隆重的时候。此时,山民们从四面八方汇聚桥上,摆上一整只猪头,两盘时令水果,再插上几柱香,便可磕头作揖祷告祈福。虔诚的山民们既祈求廊桥的平安,又祈盼来年风调雨顺、阖家团圆如意。虽然,他们祭拜的神灵并不专一,可能有许多个,但是这一点也不影响他们的诚意。

在泗溪镇的北涧桥上,也供着几尊造型奇特的神像,对着它们端详了半天,笔者也没看出个究竟,只好作罢。一位阿婆坐在神龛旁,瘪着嘴冲笔者微微一笑,笔者在阿婆对面坐下,和她聊了起来。

阿婆姓翁,今年已87岁,18岁时就嫁到了泗溪望族汤家。泗溪是泰顺重镇,历来经济发达,她的公公头脑活络,看中了北涧桥边的旺铺,一口气就买下了3间。每天天刚亮,汤家店铺的大门板一字儿铺开,开始了一天的买卖。店铺主要经营南北干货,小媳妇当柜而坐,花朵般惹人注目——“生意好兮好啊,来来往往的人都打这儿过,桥两边开满了店”,阿婆回忆道。每年过大年,泗溪镇上还请来木偶戏班,就在北涧桥上开唱。小媳妇独上高楼,躲在小阁楼里,撩开窗边老树的烦人枝叶,桥上、台上便一览无遗了。

但阿婆平时不大去阁楼,因为当时汤家住着特殊的客人——一名浙南游击队联络员。那时的泰顺,敌我斗争形势严峻,汤家的身份十分有利于隐蔽。联络员在汤家一住就是3年,后来离开泰顺去了温州,“他高高大大,浓眉大眼,满英雄气的!”说到这里,阿婆的眼中闪出一丝钦佩,又有一丝甜蜜。

笔者告别时,阿婆起身相送。上世纪50年代,北涧桥不远处修了公路,从此桥上便少了人走,阿婆家的生意也一落千丈。后来,阿婆的公公、丈夫相继去世,儿女们也搬离了这里,可阿婆不愿意走,她要陪着廊桥,陪着老屋,守候在这里。

猜你喜欢
东溪浙南泰顺
茶韵
浙南采风,余偶微恙,未克成行
浅谈泰顺石雕艺术魅力与发展趋势
廊桥文化的汇集地——泰顺
浙南地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KIR基因多态性分析
《东溪四月》(水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