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作品译介的小众化和多元化的出版思考

2016-04-20 01:06寇静
出版广角 2016年4期
关键词:英美文学多元化

【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图书市场的不断繁荣,英美文学作品译介也逐渐地受到人们的关注。英美文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作为古典名著的代名词,而在现代出版行业中,英美文学更多地意味着一种对西方文化的全新挖掘,一种从深层次角度对西方文化的探索。通过当代出版对英美文学作品的挖掘和推荐,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英美文学的出版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读者也从中获得了极大的益处。本文基于英美文学作品译介的小众化和多元化现象进行探讨,分析其中的译介特点,试图探索英美文学作品译介的小众化和多元化的未来出版发展趋势。

【关键词】英美文学;作品译介;出版现象;小众化;多元化

【作者单位】寇静,赣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狄更斯曾经在双城记的开篇写过:“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段话既对纷繁复杂的17世纪大革命时期的法国做出了总结,同时也成为当下中国英美文学作品译介的种种现象的绝佳注解。

一、英美文学作品译介的小众化和多元化现象的出版背景探源

在当下的出版环境中,英美文学作品出版表现出了小众化和多元化的现象特征。小众化指随着英美文学作品的出版,一部分非流行或经典类的作品被重新挖掘,一部分英美文学作者也随之进入了中国读者的视野。例如,极简主义写作集大成者雷蒙德·卡佛,借助英美文学传统语序对古典英国文学的重访和模拟的石黑一雄,再或是在家族和生活中絮絮叨叨寻找着“纠正”和“自由”的乔纳森·弗兰岑。这些作者在进行英文写作的同时,也在原有的英伦作家基础上予以改革和创新。

在现代英美文学作品中,我们似乎很难发现传统英文体系下的文学特点:不再有门第差异引起的失败恋情的浪漫主义;也不存在雄心勃勃的年轻人不择手段爬上高位,最终惨败的现实主义笔触叙说。由于全球化的发展影响,在当下,英美文学作品中更多包含着一种小于国度和文化差异的人文关怀与人性探求,这也是当代英美文学作品在出版市场上受到欢迎的原因。

我国英美文学出版在历史发展中出现过几个短暂的高潮,并且在这几个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林纾以古文意译《茶花女》与《迦因小传》开始,国外的文学作品就开始被译介到东方。中国的读者以一种窥视的方式在小说作品细节中挖掘一个想象中的外国。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一批大家名译的出版物则成为庙堂之高的阅读制品,这些书用审视的眼光,以一种好奇窥探猜想着遥远国度的奇异现实。而改革开放后的一批以网格为封面的名著名译的出现则成为在经历过文化饥渴后,人们寻找精神食粮的标志。

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今天,英美小众作品的译介似乎又回归到普通读者的作品阅读需求上,这些译介作品开始呈现出一种摒弃窥探与想象之外的人性理解,一种凌驾于现实的异体幻想特点。正如讲述着77年间的“后殖民”时代的印度故事的英国作者萨曼·鲁西迪所言:“我们生命中大多数重要的事情都是我们不在场时发生的。”当代英美文学作品的译介出版也跳脱出大家目光所及的视野,以真实代替传统;以人文关怀代替着浪漫主义;以离奇幻想代替了自然主义叙事;以人性探微否定架构精准的现实主义,以小众文学的笔触在读者大脑内构建另一种形态的故事人生。

二、英美文学作品译介的小众化译介特点分析

从当前出版的英美文学作品来看,当前的英美文学作品译介存在着小众化译介的特点。这种特点主要表现为作品题材小众化、阅读群体小众化和出版细分专业化。

1.作品题材小众化

文学作品题材的大众和小众,事实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我国英美文学出版历史上,古典名著始终是大众文学的翘楚。古典名著由于作品成稿时间长,并且经过很多阅读和学术考证,这些作品的价值毋庸置疑。从近两年出版的英美文学作品来看,经典名著的出现频率不断降低,取而代之的则是一部分往常极少出现的现当代作品。例如,擅长从个体经验讲述人生无奈的理查德·耶茨,其文学成就逐渐被我国读者所认可;近期讲述农民之子追求梦想的《斯通纳》在各大购书网站脱销;又或者是以一种近乎调侃和否认的方式回应人生的奥康纳被读者重新关注。题材的小众化在这里并不是指代一种非常理的逾越规矩的阅读体验,而是在强调读者能够通过各种细致的阅读,唤起不同的人生感受,重新界定阅读对于个人的深层意义,建立起个人的多元化思考。出版机构对于这些书籍的选择也不再仅仅限制于道德层面和文学价值层面。英美文学出版的小众化形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出版顺序与出版认知,这些都是和当前的出版模式不无关联的。总的来看,这种现象的形成同样应该归功于出版行业的不断变革,出版社不再替代读者筛选和思考,而是将筛选的权利放回读者手中,专注于挖掘好作品并予以出版。

2.阅读群体小众化

我国出版行业很少针对成人群体进行阅读内容的细分,而成人群体则会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不自觉地对出版物进行细分。这也导致了阅读群体小众化的结果。在文学读物的阅读中,人们更为倾向选择母语版本进行消遣阅读;内容生动的中文短篇小说或随笔常常能够在读者群中引起很好的反响。这样的现象体现出了当代成年人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态度——即为消遣和谈资而阅读和碎片化阅读倾向。

而英美文学作品却很难满足这两个阅读条件,英文的长句子和关联语境在被译介成中文的过程中,很难用简洁的语境予以表达,冯唐所翻译的《飞鸟集》就是一例反例。这也是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难以进行大众传播的原因。以犯罪推理类图书为例,把英国作家薇儿·麦克德米德的《刑场》和我国作者蜘蛛的《十宗罪》的销售量相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英美文学各种作品的出版纷繁迭出,但在大众传播中与我国文学作品还有差异。这是一种由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所产生的隔阂。这种隔阂感造成了当前英美文学受众群体小,从而引发了英美文学出版的小众化现象。

3.出版细分专业化引起的小众化

出版细分专业化也是造成英美文学出版小众化的原因之一。随着人们阅读需求多样化的发展,英美文学的出版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古典经典,而是逐渐开始进入了文学风格作品内容细分的阶段。这既是出版行业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读者对文学作品、内容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的表现。这促使英美文学在我国获得深层次的出版。同样以罪案小说为例,出版行业中除了传统的经典推理作品,还涌现出了一批当代正在写作的推理作品,例如,劳伦斯·布洛克的“马修·斯卡德系列”,或是迈克尔·康奈利的“谋杀幻想系列”。对于推理小说爱好者来说,这样的举动显然丰富了其阅读的内容,进而带动了整个犯罪推理系列小说的出版发行。出版的细分同样还可能带来整个行业的重新规划发展。

三、英美文学作品译介的多元化特点分析

英美文学的多元化译介表现在多个维度上,我们在谈多元化的同时很大程度上也应该依托于当前英美文学作品的实际发展,进行相应的讨论。我们应该在英美文学这一西方文化语境中来探讨英美文学的多元化译介,从出版行业角度和作者接受角度两方面对英美文学的多元化译介进行研究。

1.多种题材的英美文学译介问世

我国目前出版的英美文学作品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其中既有以关注民生、探讨人生本质的严肃文学,也有提供给青少年作为消遣的娱乐读物;既包含经典名著的名家新译,也包含一部分西方经典幻想故事。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现当代的英美文学译介已经表现出了多元化的特征。出版社并不再仅仅是承担教化者的角色,而是提供更多的选择给接受过良好教育的读者,给他们选择的空间。在丰富的英美文学出版物品种中,每个人都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读物,找到对自己的人生有所裨益的读物。

而文学这一类目也不再作为一个庙堂之高的名词,让所有的阅读者仰视。在书店,在海明威刚刚出版的一套硬皮精装书的阅读推荐旁边可能是一套以海明威形象改编的幻想小说;而在一部二战的个人经验重述的图书旁边可能放着一本带有漫画和喜剧色彩的阿兰从军记,与此同时,一部分纽约客的经典短篇也集结成册。书籍题材上的变化同样也可以适应人们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作为人们生活的填充,提供具有真正价值的文化食粮。

2.多种价值观取向的英美文学被译介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对英美文学的审核,除了爱情内容上描写不能太过突出和热烈,影响英美文学在我国出版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价值取向。由于部分历史原因,英美文学在我国处于一个相当微妙的位置,它既代表着西方艺术的优秀结晶,同时也代表着一种腐朽落后的文化气质,价值取向始终是影响着英美文学是否能在国内出版发行的重要原因。

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影响,对于文学作品中的思想价值是否会影响到一个人本质的争论已经告一段落,越来越多的阅读者可能接触到影响其人生价值观念的信息。英美文学译介作品中,表达一种对人生理想探求的《十一种孤独》和合理表达自己失落感受的《更多的人死于心碎》在我国当下发展的现状中都唤起了很多读者的共鸣。一定程度上,多重价值作品的陆续出版对于成熟的读者来说,并不会对其思想价值观造成冲击,反而提供了一种辩证性思考的可能性。

3.不同年龄段人群阅读的英美文学作品被译介

从受众年龄段层面上看,我国英美文学的出版也出现了层次化的变化。例如,一些名著出现了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缩减本,而一些国外儿童阅读的幻想小说也被译介到国内,如近期大热的《安珀志》。一些基于小说原版改编的国外影视等原作也在国内得到出版。当前的出版趋势似乎并不再把文学的严肃性和文学的艺术性作为出版审核的最终标准,而是按照不同的读者年龄段、不同的读者实际需求对欧美文学出版进行分类。针对各个读者群体制作适合的读物成为出版社发展的重要方向。这也体现了当下英美文学作品译介的多元化特点。

四、英美文学作品译介的小众化和多元化的未来出版发展趋势

1.通俗化

随着文学作品阅读人群的不断增加,人们对于文学的不同需求也逐渐增多,人们在阅读严肃文学作品的同时,也需要一定的调剂,这就使得一些具有幽默性的、调侃性的散文小品陆续被发掘。而现代人繁忙的都市生活也导致人们可能没有很多的空闲时间专注于阅读同一部作品,所以英美文学作品译介的书籍类目中,可能还会存在一部分适合碎片阅读的短篇幽默类书籍,或者是情绪抒发类的散文。而对于期待传奇故事或者是惊险探案的青少年来说,推理小说出版在未来出版行业内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文学类作品的通俗化似乎向我们预言一个时代的到来。在这个时代里,图书并非仅仅单纯作为知识的载体存在,与手机、电脑争抢着日益挑剔的读者,而是从文化上对读者产生教化作用,同时,在情感上带给读者共鸣。文学并非是因为他自身的文学素质成为经典的,一部文学经典的产生同样依赖于它的时代、它的读者,它在那个时代所产生的影响。出版通俗的英美文学作品很大程度上对未来英美文学作品的译介框架带来了及时地调整。

2.潮流化

在当前移动阅读的时代中,由于互联网的内容产生速度、更新速度都远远超过纸媒,纸媒的吸引力和屏幕相比已经逐年在降低。传统出版行业只有依托更为精湛的内容选取、更为准确的读者定位和更为细分的出版类型才能不断地吸引读者。这也就要求出版机构出版高质量、不断细分化、有针对性和创新性的书籍,来迎接互联网对传统出版的挑战。

英美文学作为一座还没被完全开采的金矿,有待于我国出版者不断进行挖掘和探索。举例来说,适合12岁以下儿童阅读的儿童文学的译介出版就存在着极大的市场空缺。罗拉·英格斯·怀德的纽伯瑞儿童文学奖作品“小木屋的故事系列”一经推出就广受好评,续作受到儿童读者的不断追捧。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出版社筛选出针对适龄阅读群体的优秀英美文学作品将获得巨大的发展潜力。

3.趣缘化

有一定经验的读者往往会习惯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寻找同一类型的书籍,并且愿意和与自己有相同阅读习惯的人进行讨论、交流。这种以兴趣形成集合的群体即为趣缘聚集的群体。一本书在受到某一个趣缘群体中个体推崇的同时,也会带动这个趣缘群体其他读者的阅读兴趣,最终推广到趣缘外围,朝更为广泛的阅读人群传播。英美文学作为一个相对小众的分类,其阅读者大多为文学爱好者,以《斯通纳》为例,其兴起来自外国文学阅读者的推荐、推广,再从尝试阅读者推广到普通大众。当下,一种以趣缘为出版方向的体系正在形成,如主推推理犯罪小说的新星出版社,其出版的劳伦斯·布洛克的“雅贼系列”,或是专注于国外短篇经典小说的上海译文“短经典”系列都标志着趣缘分享正在出版行业起到重要作用。这种类型出版的辐射最终也会带动整体英美文学译介出版的发展。

[1]孟昭毅,李载道.中国翻译文学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赵稀方.翻译与新时期话语实践[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谢天振,田全金.外国文论在中国的译介(一九四九—二○○九)[J]. 当代作家评论,2009(5) .

[4]赵炎秋.共和国叙事理论发展六十年[J]. 理论与创作,2009(4) .

[5]陈小慰.当代英美通俗小说的译介与影响[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

[6]胡佳楠,王丹丹. 英美文学翻译与社会文学进步的密切联系研究[J]. 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11) .

猜你喜欢
英美文学多元化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永荣锦江瞄准差异化多元化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分析
浅析英美文学的精神价值和现实意义
柔性制造系统多元化实践教学
性人权与性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