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王谢堂前燕,于今将往何处飞?

2016-04-20 04:07廖培林
大陆桥视野·下 2016年2期
关键词:广播剧吉利车队

廖培林

【摘 要】中国广播剧起步不算晚,几十年的历史不算短,几代人的努力使广播剧成为一门独立的声音艺术,创作水平不断提高,每年都有精品力作推出。广播剧的繁荣和兴旺时期应该算是改革开放到上世纪末期,这个时期除了多产这个特征外,广播剧还表现出多面性,深刻性,风格多样化的优势。如今随着电影电视网络等传媒的飞速发展,广播剧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受人瞩目,但这并不代表广播剧会停止发展,从中国目前社会发展状况来看,广播剧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而中宣部把广播剧列入“五个一工程”奖的评选项目,无疑为中国广播剧事业的健康繁荣及良性发展拓宽了道路。

【关键词】广播剧发展;思考

随着科技和时代的逐渐进步,广播剧除了在传播手段和技术上得到飞速发展外,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更新,现在的广播剧已经基本脱离了刚产生时候的舞台剧形式,表现出了广播的特点以及自身的特性。实际上,广播剧面临挑战并不是坏事,这将激励广播剧有新的突破性发展,经过“阵痛”,广播剧艺术会出现新的面貌。

当下,广播文艺发展百花齐放,空前繁荣,每一个文艺门类都应该有它的独特地位,有大众的也应该有小众的,有通俗的也应该有高雅的,这才能形成文艺百花园的灿烂和繁荣的局面。如果我们从广播剧创优与市场,广播剧生存与发展等方面来对广播剧目前所处的形势进行理性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到两条路子,即抓精品与开拓市场,广播剧既要有“贵族式”的精品,更要提倡“通俗化”,借鉴其他艺术品种的优长,多方面发展自己的理念。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广播界存在着关于传统广播剧与通俗剧优劣的争议,传统广播剧题材重大、社会意义深远、挖掘内涵深刻、制作严谨精良,每一年,都有不少这样的广播剧精品作为各电台的重点大剧被推出并在各省乃至全国的评选中广受赞誉,但另一方面,这类广播剧在听众中反响远比不上专家的赞扬,在各电台的节目收听率不高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一高成本、大投入的广播文艺门类,面临着自身的蜕变,它将要飞去的方向,决定着它的未来和成败。

中国广播剧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但来自深圳宝安的消息却令人欣慰。深圳宝安广播电视中心自2003年以来,在儿童广播剧创作领域创造了连续3年获得省级和国家级精品奖的佳绩,被业界称为“宝安现象”。仅一年间,宝安获得省级以上各种宣传艺术大奖,包括全国的文华奖,包括国际大奖,一共53项,广播剧的创作成为万花丛中一朵璀璨的鲜花。

深圳宝安广播剧事业的发展,是整个广播剧繁荣发展的典型代表和集中体现。它作为一个基层的广播电台,能够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激情投入到广播剧创作上,投入到目前还不是很显赫的文艺门类的创作群体当中,这是难能可贵的。而“宝安现象”来自于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广播剧的创作和生产,创作上选材贴近时代和生活,特别是儿童剧,表现比较突出,同时积极探索市场化的道路。比如在《小天使》出来以后,很快制作出了动画片。首届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两个都拿了大奖。《小天使》、《小米》出CD和VCD、出连环画、出儿童用品、搞产业链的研发,形成比较完备的产业链,建立起来了市场体系。

宝安广播剧事业以精品节目作为突破口,并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广播剧生产机制,一部作品在策划的同时,就考虑到了对广播客户的吸收和市场运作,以及作品的深度开发等等,努力实现从交换到交易的转变,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宝安做法有很强的导向性,它说明广播剧不是活化石,做广播剧不是为了评奖,而是来自于基层活生生的生动故事,这样,广播剧才可能会有更开阔的制作领域和选题领域以及广阔的前景。

作为广播艺术工作者,要努力承担起建设先进文化的责任,生产制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广播剧要实现更大的发展,就要不断拓宽广播剧的题材,创新广播剧的形式,开拓广播剧市场,实施广播剧发展的人才战略,推动广播剧节目制作的产业化,实现广播剧的跨越式发展。

《大吉利车队》是广东电台交通之声2002年推出的一个广播小品节目,每次播出的时间约20分钟,该节目专门选取当日或者近日发生的社会新闻热点,将其编成一辑幽默、有趣味的广播小品播出,其题材涉及到生活中的各个层面,节目风格轻松、搞笑,针砭时弊,在幽默中反映生活的特点深受听众的喜爱和行内好评,该节目一直以来在节目收听率调查中排在前两位。连续两年获得广东省广播剧评选二等奖。《大吉利车队》带动了一股广播剧的新潮流,不少广播媒体纷纷仿效,甚至推出了电视版。从《大吉利车队》的成功,我们看到了广播剧发展的新特点。

《大吉利车队》较好地体现了广播剧创作的两个要素:通俗化和连续性,在广播剧创作与播出中闯出了一条新路。它能把握时代脉搏、紧扣群众的生活,反映的是听众身边的真实故事,一切从听众的审美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广播剧的通俗性,让听众感到格外熟悉与亲切。

《大吉利车队》选取的都是每天的新闻和社会热点,或者是当天有趣的生活故事。例如,某日下午在广州市天河电脑城前大塞车,原因是一条小狗钻进一辆货车的车底不肯出来,爱狗如命的女主人拦截过往车辆,并跪在车前恳求小狗爬出来,一人一狗对峙了半小时,导致交通大堵塞。就是这么一件有趣的身边小事,被编成了一辑幽默小品《人狗情未了》。《大吉利车队》在新闻故事的基础上加以适度的夸张及加工,制作成一辑令人捧腹的小品,听众在开怀大笑的同时,觉得这样的作品来源于他们的生活,这样的情节生动而熟悉,而且风趣、幽默,而这正是他们所需要的。《大吉利车队》播出的内容可能根本进入不了传统广播剧的选材范围,因为它题材简单,大都是微不足道的身边小事,但正是这些通俗、易懂的身边小事深深吸引、打动了听众!《大吉利车队》按照听众的审美需求而创作,逐渐走近听众,成为他们的最爱。

传统广播剧和通俗广播剧除了在题材、风格及创作思路等不尽相同外,他们之间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通俗广播剧具有大量性和可复制性。《大吉利车队》具有固定的收听栏目和时间,有着固定的角色设置,这些是传统广播剧难以比拟的。传统广播剧因其制作精良,成本高昂,不具备工业化生产的可能,因此基本上不具备连续播出的条件。很多广播剧精品播出后难以在听众中产生巨大而持久的影响,更难以谈及取得高收听率。有个别电台虽然开设了固定时间播出的《广播剧场》,但基本上都是每周播出不同的广播剧,而且产量有限,维持的时间大都不长久,很难让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大吉利车队》有着固定的角色设置,其可复制性容易深入民心,因而能够产生持久的效应。

《大吉利车队》已经播出了六百多集,剧中人物固定,听众一听到他们的声音就觉得好像自己的家人一样亲切,甚至每天不听听他们的声音,不了解他们发生什么故事就觉得心里不踏实,因此可见,通俗广播剧只有在产量上具有工业化生产的特点,才能顺利占领广播阵地和听众的心灵。

随着时代的发展,广播剧越来越多地采取一些有价值的新闻事实重新创作,如广东电台获得中国广播剧一等奖、五个一工程奖的广播剧《军伢子》就是采用了杂技小演员龙军军为国争光的新闻故事经过艺术加工而成;《会说话的佛珠》选择了这几年轰动一时的西藏孩子在广东学习这一新闻事件。这些广播剧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现实,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反响,事实证明,老百姓喜欢这些真实反映生活,有时代气息的作品,但是,这样的作品实在太少了!而且,一套广播剧从选择题材到编剧、再到找人演播及合成制作,往往需要一个月以上甚至超过一年的时间,等到它播出的时候,可能当中的热点不再热,因而错过了最佳的播出时间。而《大吉利车队》由四位有多年编剧和主持经验的主持人担纲,他们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尝试,经过充分的磨合,终于成功地采用了幕表剧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将当天的新闻制作成极具时效性的广播剧播出,在新闻热点和广播剧中很好地找到了平衡的支点,因而在广播界一炮而红。

从《大吉利车队》的成功可以看出广播剧的新特点,但目前还不能成为主流趋势。因为它与传统广播剧相比,由于制作的匆忙,存在着结构单一、音效单薄的缺点,因而更像是广播剧的一种快餐文化。但由于它通俗、大量、快速反映生活,轻松、搞笑,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占领广播市场,并有继续受追捧和蔓延之势。尤其是在讲究制作成本的今天,它的低成本、高产出、高收听率令《大吉利车队》如一朵奇葩独树一帜,值得广播剧界的关注和探讨。

广播剧的“低成本战略”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借鉴国外广播发展经验,低成本战略被广泛地实施而且被证明有效、可行。对于广播剧制作来讲,要想生存,唯有先“节流”,在完成好党的宣传任务的前提下,该收缩战线就收缩,该削减成本就削减,然后再“开源”,将有限资金投入到精品广播剧中来,从而达到“以精品广播剧创优,以低成本广播剧产品实现多方营利”的最终目的。

另外,就是通过多元形态的尝试,开发后广播剧市场。比如说,一些经典的广播剧可以通过音像出版、网上有偿下载收听等方式获得收益,例如“交互式多情景广播剧”和“纪实广播剧”。

“交互式多情景广播剧”是基于数字广播基础上的一种新兴广播形态,由英国BBC广播电台最早制作。这部名为“财富轮盘”(The Wheel Of Fortune)的交互式广播剧已于2001年9月19号和20号同时在BBC属下的3个广播电台播出。其中第三、第四广播电台播出了“财富轮盘”的两种版本,而在BBC网站上播出了第三种版本。听从可于广播剧剧情发展过程的若干关键点在3种版本之间进行切换,实现情节交互,由此有效在创作出自己的故事情节。BBC已经计算过,从头到尾有多达900多亿种方式能收听这一广播剧。这个节目一经播出便大受英国听众欢迎。

无疑,像交互式多情景广播剧这样的新型广播剧形态对于中国听众来讲是陌生的、新奇的,类似这样的新形态,对于国内广播来讲,可以先行移植进来,进行中国化改造,在破除人们对境外节目好奇心的同时,也不断丰富了自身的节目形态。

“纪实广播剧”是采用典型音响,通过提炼、再创造的手法对时代、对历史、对民生进行忠实纪录与重塑的一种广播剧形态。由于声音不可捉摸的突然性和间隔性,纪实广播剧会使人有一种接近而又模糊的好奇,它的联想性弱于文字,强于画面,给声音制造思想空间创造了一定余地;它的直接还原性又弱于画面,强于文字,从而能制造一种模拟真实的情境。纪实广播不仅仅是一种听觉体裁,而是一种建立在相对真实基础上的感觉体裁,以上特征赋予纪实广播剧在表达民生、纪录时代方面广阔空间。

在快餐文化日益成为当今文化市场的主角时,没有影像的广播剧不可避免的进入发展樊篱。在创作广播剧本身成为奢侈行为时,青年作者孙良言无疑是在进行突围。

播客即听众将自己制作的影像节目上传到网上与广大网友分享,“以想说就说”的特色成为个人广播的代表。播客改变了传统广播单向的传播方式,通过互动的方式让长期被动接受信息的听众获得了传者的地位。据美国研究机构的最新统计,目前美国已有84万人在使用播客。播客在中国的发展也极快。播客广播具备了传统广播的优势,并弥补了传统广播的劣势。传统广播剧如何利用这项新技术繁荣自身,是当下广播剧发展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新媒体技术给广播带来的挑战固然势不可挡,但这并不意味着广播媒体就此失去了生存机会。新兴媒体在对传统媒体构成挑战的同时,也为传统媒体提供了众多机会。电台已开始向高清广播过渡,通过自己的声音优势,丰富了很多节目形态。如“交互式多情景广播剧”就是如此。在未来的数字广播、宽带网广播中,要实现多声道并不难,所以定多声道为新的广播剧制式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无论如何,我们做多声道广播剧的实验,有益于提高广播剧的制作技能和艺术表现力。

现在多声道已经应用于电影和电脑,我们可以从电影、DVD、三维电子游戏中获得非常新鲜的听觉感觉。而出版系统的广播剧,例如唱片厂发行的儿童广播剧童话故事也已成为广播剧的一股支流。事实上广播剧以5+1声道出版已经没有困难,家庭影院就可以播放。利用5+1技术,我们的广播剧可以做不同的实验,可以做出真三维的舞台感觉。就是前置的左、中、右和低音音箱不变,把后左、后右音箱改放为前置的左上和右上。这样的设计就能做出准确的上下方位,表现出清晰的上下移动。你后脑勺的感觉是牺牲了,但是换来的是飞机在天上飞,火车在地上开,鸟儿从树上飞下来。它有银幕的透视,它有舞台的纵深。

互联网广播剧可以随时收听,网上的广播剧可以传往世界各地。如果广播剧考虑网上发布的特点,在样式上还可以翻新。一是可以让听众选择,参与剧情的发展。例如做一个网上的探险广播剧,前面是刀山和火海,走那一条路?山洞里有金银铁三个盒子,应该打开那一个?由听众点击。二是可以配上文字和画面,做成多媒体的。广播剧做成多媒体,可能会引起议论,这样发展下去和电视剧有什么差别?想想报纸上网,并不排斥声音,电台的网站,极力地增加图片,大家必然要打破疆土界限。当年文学到了广播里,增加了配乐,那广播剧到了网上,为什么就不能配字配画? 当今,广播剧的播出可以有三种渠道,广播、出版和网络,目前已经有网上电视卡、收音卡之类的电脑配件问世,意图是让电脑兼作电视机和收音机,互联网广播是发展的方向。广播电台要把握机遇,尊重技术,尊重人才,改变观念,改变广播剧的人才结构,迎接广播剧的新变革和新发展,为广播剧创造新的生机。

猜你喜欢
广播剧吉利车队
9.98万元起售,吉利缤越COOL正式上市
全新充电专利技术实现车队充电
广播剧还有前途吗?
More than the largest small commodity market of China
先秦:并不吉利的日子
浅析微广播剧有效传播的三大特质
2018中国广播剧年会在辽宁丹东召开
吉利4A军团出战
雷尼亚诺车队Legnano
用屠呦呦精神创作屠呦呦广播剧——一次科研般严谨的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