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救赎从否定开始

2016-04-21 08:01单明
当代工人 2016年5期
关键词:魄力胆识辽宁省委

单明

1995年,时任辽宁省委书记的顾金池在全省组织开展了“进场入轨”大讨论,一时间,辽宁政界、企业界、理论界等众多人士包括普通职工,都把“进场入轨”挂在嘴边,似乎辽宁振兴指日可待。但在2015年初,时任辽宁省委书记的王珉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称,辽宁“国有经济比重过大、服务业比重过低、民营经济不发达、开放型经济水平较低……”

整整20年过去,辽宁怎么了?东北怎么了?

王珉接受采访时还称,辽宁“急需通过深化改革和实施新一轮振兴战略,统筹加以解决。”中央的呼应积极而迅速。2015年倒数第二天,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此前,国务院还批准了《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方案》。

沈阳、辽宁又有希望了,东北又开始振兴了!可问题是,从2003年10月起,东北已经实施一次振兴战略了,12年后再施振兴战略,是重走一回老路,错失又一个机遇,还是抓住要害,更新观念、优化制度,脱胎换骨,另辟蹊径,让辽宁乃至东北真正进场入轨?俨然一个大问题。

黑龙江社科院笪志刚研究员曾发文急呼:重振东北需东北人精神上的自我救赎。虽然文章还是在历史和现实、计划和市场间作宏大叙事,稍显文不对题,但这一建议仍算振聋发聩。不摒弃计划经济思维,不在精神和意识上进场入轨,辽宁乃至东北的二次振兴战略,恐怕仍会坎坷艰难。

在这方面,我们至少有3个辨析维度,一、要么以市场经济环境,促进并强化东北人的市场经济意识;二、要么以东北人的市场经济意识,在东北创造一个浓郁的市场经济氛围;三、要么人和环境次第影响,两者渐次提升。现实不是精确数学,因此,前两个维度过于理论和公式,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相对来看,第三个维度的可操作性或许强一些。

把问题放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两个决策的背景中,并以此为出发点,我们就会看到,政策有了,那如何放大政策效应?所谓放大,不仅指技术操作层面,更多是指如何使政策内化为人的市场经济意识,我们都有同样体会,京、沪、深等地工作的年轻人的观念和工作创意与本地人有相当大的不同。吸纳一流人才,引领广大东北人不仅愿意,也逐渐善于、乐于、沉浸于创造和创新,并反哺和强化人的市场经济意识;就是说,使项目不仅创造经济效益,也创造精神效益,即在项目的市场化、管理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应把宏观管理者和具体操作者过于工具化,以真正市场经济人的动力和理性,让所有参与者有认知上的进步,有思维方式上的改善,有行为上的转变。任何具体的项目都属于器物层面,认知和思维方式等才具有价值属性。

正如笪志刚研究员在文中所说:如何逾越历史和现实中有形和无形的障碍,既需要东北人精神上的自我救赎,也考验着东北人的胆识和魄力。不难理解,笪志刚所称胆识和魄力,最先应指东北人是否有续写东北辉煌的壮志,是否有“自我为非”的勇气,是否有改善自己生活和命运的诉求。

更主要的,还应在胆识和魄力之外加上智慧——冲破禁锢,按市场经济理念重塑东北社会时,自己不趴下、也不被别人打趴下的亦柔亦刚。

猜你喜欢
魄力胆识辽宁省委
清儒孙奇逢思想三论
致新敏队长
艺术家胆识浅论
创新精神中的“勇气、胆识、锐气”
中职教育适当引入惩戒教育研究
向改革者致敬
雅致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