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合成地震记录制作与层位标定问题的探讨

2016-04-21 07:23孙海川
地球 2016年6期
关键词:子波层位极性

■孙海川

(甘肃煤炭地质勘查院甘肃兰州730000)

关于合成地震记录制作与层位标定问题的探讨

■孙海川

(甘肃煤炭地质勘查院甘肃兰州730000)

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与层位标定是地震资料解释分析的基础工作,本文从合成地震记录的原理及其制约因素入手,分析了合成地震记录与实际地震记录存在的差异,提出了制作合成记录及层位标定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合成记录子波井旁地震道

0 引言

合成地震记录是连接测井资料与地震资料的纽带,利用合成地震记录来标定地震层位是地震资料解释中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其精度直接影响到地震层位的准确标定。在实际应用中,利用合成地震记录(简称合成记录)进行层位标定总是差强人意,本文将对合成记录制作与标定中存在问题及技术方法进行探讨。

1 合成记录的方法原理

一般而言,合成地震记录,是利用声波和密度测井资料求取一反射系数序列,再将这一反射系数序列与某一子波反褶积得到结果[1]。

式中:S(t)—合成地震记录;R(t)—反射系数序列;W(t)—地震子波。

2 制约因素

(1)式包含了许多简化:①合成记录模拟自激自收的反射特征,没有考虑振幅、波组特征随炮间距的变化,也没有考虑动校正、叠加、偏移等处理对地震资料的影响[2]。②合成记录假设子波不变。③没有考虑透射损失、多次波、噪音等因素。

而实际的地震记录由于炮检距的存在,不满足自激自收的假设,地震子波在实际传播过程中无论振幅、形状都是随时间和空间变化而变化的。“子波不变”要求只是对实际子波的一种近似。

3 合成记录的制作

合成记录制作不只是单纯的褶积模型,它需要将测井、地震、地质等资料结合起来反复修改迭代。

3.1 收集整理资料

①地震资料。选取具有一定质量的过井(或最近)的地震资料。②测井资料。收集制作合成记录必须的声波时差(或速度)、密度数据,尽量收集其它的测井曲线。测井数据须经过处理(如一致性校正,环境校正等)保证数据质量。有斜井时,须收集井斜数据。③其它资料。如地质分层,岩性,含油气性等成果资料。

3.2 判定地震资料的极性、主频

制作合成记录时,地震子波的极性、主频应与地震剖面的极性一致,因此弄清楚地震剖面的极性、主频至关重要。韩文功提出了的的判定极性的方法非常实用[3]:

①多井合成记录法:在区内选取多口井,分别用正极性和负极性的子波制作合成记录,通过合成记录与井旁地震到的匹配关系来确定地震剖面的极性,若正极性的合成记录与井旁道匹配较好占多数时,剖面为正极性,反之,为负极性。

②相交闭合法:将未知极性的剖面于已知极性的相交剖面进行闭合解释来确定地震剖面极性。

地震资料的极性可以通过频谱分析确定,其中应重点关注目的层段地震资料的主频。

3.3 子波提取

提取的子波极性须与地震资料一致,主频与地震资料匹配。

子波提取的方法有很多,也是一个反复的过程。通常应先用雷克子波进行粗标定,然后用井旁地震道提取的子波做进一步标定,最后用工区内多口井提取的子波求取一个综合子波做进精细标定。当然这三个过程不是必须的,达到准确标定的目的即可。

4 合成记录层位标定中应注意的问题

合成记录一井旁地震道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可以通过提高合成记录的精度,使合成记录与井旁地震道间达到较好的一致性。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4.1 整体波组特征与井旁道的一致性

由于合成记录与实际地震道本身存在的差异,使得二者之间很难对好,大多数只能做到“神似”而不能完全“形似”在这种情况下,整体的波组特与井旁道的一致性至关重要。

图1 合成记录与井旁道的对比图

图1为某工区的合成记录与井旁道的对比图,从左至右依次为自然伽马曲线、速度曲线、合成记录、井旁道及实际地震记录,由图可以看出全段内很少有匹配很好的同相轴,但整体的波组强弱变化特征匹配较好。

4.2 区域标志层的对应性

抓住区域标志层特征对于提高标定的精度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图2为鄂尔多斯盆地某区块内不同井的合成记录与井旁道的对比图,Ct2(太原组煤层的强波谷)广泛发育于鄂尔多斯盆地,是该区域重要标志层,以此标志层入手就可使该区域的井震标定变得简单易行。

图2 不同井的合成记录与井旁道的对比图

4.3 地质层位、地震层位之间的对应性

在已知地质分层和地震层位的前提下,将二者对应有助于提高合成记录层位标定的精度。

图3为鄂尔多斯盆地某区块的合成记录与井旁道的对比图,曲线从左至右依次为速度曲线、自然伽马曲线、合成记录、井旁道及实际地震记录。已知地质层位和地震层位石千峰组(sqf),井震标定时考虑了分层标志,如仅从形态看,似乎应按箭头进行整体下移标定,此时将得到错误的时深关系。

图3 合成记录与井旁道的对比图

4.4 掌控时深调整的范围

合成记录制作与标定过程中,需要将合成记录进行整体的“漂移”或局部的“拉伸”或“压缩”此时需要掌控时深调整的范围,不合理的调整会使得到错误的时深关系。检验时深调整的合理性,主要有2种方法:

①时深调整后的声波曲线与原始的声波曲线进行对比,使二者的曲线形态变化不超过一定的范围。

②将工区内各口井调整后的时深关系做对比,结合工区地质条件,对各口井时深关系一致性做深入调查。

5 结语

合成记录的制作和层位标定其制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将地质、测井、地震结合起来,反复修改和迭代,合成记录是一种理想模型,与实际地震记录存在差异,应在尊重二者的差异前提下,追求二者一致性。在标定过程中遵从先全局,后局部;抓大放小;重在目的层段;不追求完美的原则,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合成记录与层位标定的精度。

[1]洪余刚,陈景山,代宗仰等.合成地震记录层位精细标定应用研究 [J].中国石油勘探,2005,(6).

[2]李国发,廖前进,王尚旭等.合成地震记录层位标定若干问题的探讨 [J].石油物探, 2008,47,(2).

[3]韩文功.地震剖面的极性问题 [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8,29,(6):769~772.

F407.1[文献码]B

1000-405X(2016)-6-405-2

猜你喜欢
子波层位极性
基于样本选取和多种质控的地震层位智能拾取
一类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孤立子波解
涡北煤矿综采放顶煤运输巷层位布置的探讨分析
跟踪导练(四)
香椿子不同极性部位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保护作用
表用无极性RS485应用技术探讨
卡拉麦里山前石炭系火山岩序列层位归属及分布研究
地震反演子波选择策略研究
顶板走向高抽巷层位布置的合理选择
基于倒双谱的地震子波估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