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偏远农村的老年教育

2016-04-21 06:00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崔爱林房为厦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老年人农村活动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薛 滩 崔爱林 房为厦



关注偏远农村的老年教育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薛 滩崔爱林房为厦

在我国农村,有些地方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迟缓,人们的思想相对保守,被称为偏远地区,那里老年人的生活状况,更应受到重视。本文用国家级贫困县——河北行唐县西北部山区丘陵一带老年教育活动为对象所进行的调研,反映出在偏远地区开展老年教育的困难程度和重要性。

【内容摘要】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寿命的延长,偏远农村老年人有不断学习的愿望和必要,但与城市和其他相对发达的农村相比,偏远农村老年人接受再教育的机会和自我发展状况却不能令人满意。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当地政府是否重视,老年人是否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机会是最主要的。重视和加强偏远农村老年人的文化教育活动,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可以有效地促进偏远农村和谐健康发展。

【关键词】偏远农村老年人 再教育

一、偏远农村老年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老年人数量相对较多,但规范性的教育活动基本上处于空白

在偏远农村,很难见到规范的老年社会活动,老年教育活动也就无从谈起了,甚至与老年教育相关的文化活动也很难发现。如此一来,老年人聊天除了家长里短外,更多的是媒体传播的一些新闻或轶事,关于知识与技能的交流很少见。

(二)老年教育活动管理缺位,老年教育融合在当地文化活动之中

偏远农村老年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相对较差,需要有人组织他们进行规范性的活动。然而,调查发现,在这些地方一谈到教育,肯定是中小学教育,听不到“老年教育”这个词汇。如果主动问一下当地老年教育的情况,被问之人甚至感到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怎么老年人还要受教育?在相当一部分人的观念中,只有老年人教育别人,谁还敢教育老年人!因此,老年人教育活动是被忽视的,不论官方的,还是民间的,都难以寻觅到老年教育活动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在基层政府机构中,也没有专门的老年教育管理单位,或者把老年人教育、老年文化活动等放在一般社会文化活动中,不加区别地笼统管理。

(三)现行的老年活动主要是娱乐活动,老年教育的社会氛围难以形成

在偏远农村,不但老年人不知道有一种教育是自己专属的,其他人也不知道有老年教育这种教育类别或形式。因此,专门针对老年人的教育投资和教育活动应该具备的设施设备等基本是空白。尽管近些年村民自筹资金建设了不少文化设施,比如老年活动中心等,也是以娱乐消遣的打麻将、推牌九等为主,而且大部分是经营性质的。形不成一定的老年教育氛围,也就难以使老年教育活动常态化。

(四)老年人自身再教育意识淡漠,对于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学习动力不足

偏远农村老年人一向较为传统、保守,对于新事物,旁观多于参与。对待看不上眼的东西一概否定。大部分老年人缺乏教育活动的意识,对于一些不懂的知识或技能,认为年龄大了,一是不容易学会,二来学会了也不见得有用。

二、偏远农村老年教育难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当地政府对老年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多年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要求,使得基层管理者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在对待老年人教育活动上,基本态度是“不闻不问”。主观认为可有可无,有不如无,因为可以省去许多麻烦。

(二)基层农村管理的缺位和无序

(三)老年人生活方式已经相对固定

长期以来偏远农村经济乏力,农民把劳动当作终身的事情,能劳动尽量去劳动,认为与其把时间和精力花在看不见实效的学习上,还不如去劳动有点收获。

(四)传统的家庭生活观念已相对稳定

许多人认为老年人吃饱穿暖身体健康就可以了,有时间看看孩子,干点家务,干点力所能及的庄稼活儿,或者晒晒太阳,看看电视。老年人不但在村里面是一个孤独的群体,在家里也是一个孤独的“二人转”或者“单出头”,白天看天,晚上看灯,实在没意思了就上炕睡觉,不给子女添麻烦。至于有没有新知识与技能他们则不大关心。

(五)老年人大多健康状况堪忧,限制了自身的学习活动

在偏远农村,由于缺医少药、自然灾害等因素导致的早逝现象经常发生,老年人再婚又受到各种门槛的阻拦,有些老年人实际上是孤单一人在生活。身体的羸弱与衰老,必然带来思想的迟钝与落后,而学习至多是一种念想,行动上难以做到。

(六)人口结构的变化和流动,老年教育支持力度不够

在这些地方,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人本来就比较少,且大部分外出打工。当身边的文化人越来越少,认识越来越简单时,就难以形成崇尚新知识、新技能的氛围,难以形成爱学习的风气,就难以诱导老年人参加学习了。

三、偏远农村老年人教育活动开展的建议

(一)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重视并加强老年教育活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按照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对农村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其他方面的建设,目的是要建设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老年教育活动的开展,一方面愉悦老年人身心,另一方面和谐农村的社会环境,再者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着助推作用。尽管老年教育针对的是老年人,但激发的却是整个社会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与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农村建设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应该形成官办、民办、官办民助、民办官助等多种形式的、反映农村地方特色的老年教育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将老年教育纳入基层管理活动之中,提升老年人生命质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老年人享有继续受教育的权力,政府有支持老年人学习的责任。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将老年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乡村政府应该是当地老年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和投资者,加强文化教育基础建设,提供硬件设施。尤其近些年乡村小学闲置和“空心村”现象非常普遍,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地方,进行适当改造,服务老年人群体。应鼓励社会各方面投入,使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基于对法律和老年人的尊重,农村基层管理工作者应该深入了解和关注农村老年人问题,理解并支持农村老年人教育活动,把老年教育纳入自己的管辖范围,不但能够使老年人活得有意义,让他们延续健康体魄,而且能够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

(三)开展老年人生活观念教育,树立新型家庭生活观

转变一些老人保守消极的态度,是进行老年教育的重要一环。政府可从老年活动积极分子开始,支持、鼓励和引导他们开展力所能及的文化教育活动。同时,利用好回乡养老的城里人,他们一般见识较广,活动能力也较强,吸引他们参加的同时,也动员他们去做其他老年人工作。另外,近年来大学生村官成为这些地方的普遍现象,他们年轻有活力,上进心很强,应该安排他们做老年人的“拐杖”,成为老年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尤其要重视做好老年人子女的工作,一般说来,只要子女支持,老人不会拒绝参与各种文化教育活动。

(四)因地制宜,特色发展,不搞一刀切和模式化

一般说来,越是偏远落后的地方,传统文化保留得越多,开展得越有特色。由于村民居住相对分散、交通不便、老年人体质欠佳和家务农事拖累等因素,老年人一般不愿意到较远的地方参加文化教育活动,所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就成为老年教育的基本思路。可根据老年人年龄结构、健康情况、兴趣爱好等,进行年龄、性别分类分组,或者老少配合、家庭配合等形式,不断创新教育活动形式和内容,人人参加,人人受益。

(五)培育老年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传承者

偏远农村老年人文化教育活动的主动性较差,即便是有人动员、有人组织、免费开展老年文化教育活动,往往也是看得多,动得少。因此,在选聘大学生村官时,应该增设专门针对老年人文化教育的岗位,使其有岗位、有责有权,专岗专用,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做好老年人文化教育活动、身体健康、家庭和谐上。同时,应该注意发现本土文化教育的爱好者,让有能力的中青年人加入到老年教育者的行列。尤其是电视、网络等推广与普及,一些新的文化教育活动被农村人喜欢,只是苦于没人教没人管等客观因素。所以,乡村管理者应该审时度势,在制订乡村发展规划时,留有老年人文化教育发展的空间,使老年文化教育活动传承有序,生生不息。

总之,在偏远农村开展老年文化教育活动,既是社会发展使然,也是对当地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有效保护,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惠及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弱势群体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当地政府、社会乃至个人都应该重视起来,真正把偏远农村老年人的文化教育当作一项任务来抓,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取得明显成效。

猜你喜欢
老年人农村活动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