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苏冷战的最终形成

2016-04-21 17:52卓艳丽
企业导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冷战美苏二战

卓艳丽

摘 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关系最大的变化是两大阵营对峙格局的形成。世界分为两极世界,在两极世界里,美苏及其盟国互相对抗和争夺,阵线比较分明稳定,虽然每一方的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

关键词:美苏;冷战;二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关系最大的变化是两大阵营对峙格局的形成。世界分为两极世界,在两极世界里,美苏及其盟国互相对抗和争夺,阵线比较分明稳定,虽然每一方的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在两极世界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主要作用;美、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雄厚的经济条件和军事实力为其全球化创造了条件。美国的政治野心与它的实力同步膨胀起来。原子弹的独家垄断,经济上也有向外扩张的需要,向全世界扩张这就构成了一种强大的推动力。美国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人,特别是大财团和军人认为,凭着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他们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正当美国的实力与扩张野心在战后达到空前高度时,苏联经济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到严重破坏,但它的军事力量却大大增强。苏联和世界各国的人民革命力量也在全世界范围内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美国看来,苏联是其全球扩张的第一个主要障碍。正式由于苏联和各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妨碍了美国的称霸计划,导致美苏同盟的破裂和美国对苏联“冷战”遏制的开始。

一、东欧问题是美国“冷战”的序幕

苏伊争端和希腊危机。二战期间伊朗宣布中立,但德国人却在伊朗国土活动。随后苏英两国军队分别占领伊朗北部和中部,南部。美军经英军同意后也开始进军伊朗。三国在不同场合都一致同意在战争胜利的后半年内撤出驻伊朗的军队。美苏军队陆续撤出,苏军未动,并在苏军占领区成立了“阿塞拜疆民族政府”和“库尔德人民政府”。而后历时半年的国际危机虽得以解决,但美国立即乘虚而入,大举渗入伊朗。美国还以军事援助的方式,帮助伊朗在接近苏联边境的北部地区修建了军事设施和机场。结果,伊朗成了美国对苏联军事威慑力量的一个组成部分。苏、土纠纷,战后苏向土耳其把其懂不的卡尔斯和阿尔汉达两地归还苏联等,土耳其政府拒绝苏联的要求,美国却支持土耳其政府甚至派遣战舰“密苏里”号访问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耀武于黑海海峡。接着向土耳其提供贷款,抛售船舶,企图通过土耳其去控制海峡。所有这些行动都是在“遏制”苏联的旗号下进行的。在这样的背景下,“铁幕演说”出现了。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是“冷战”的第一步,它发出公开号召,要资本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反对苏联和东欧各国。1947,杜鲁门在国会参众两院发表咨文并同时对全国广播,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阵营,美国负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美国必须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意愿来规划自己的命运…..杜鲁门主义远不止是援助希腊、土耳其扥一项具体的政策什么,而是一个在全世界范围扩张美国势力的宣言,是对苏联发动全面“的宣战书”。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转变的完成,开始由局部转为全球扩张的时代,反共意识形态已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标志着美苏同盟正式破裂,美苏冷战全面展开。

二、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实施

二战后的西欧,满目疮痍、生产凋零、黄金外汇储备枯竭、原料燃料和生活必需品稀缺,西欧出现了经济崩溃的迹象。严重的经济状况引起社会动乱,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为了稳定资本主义制度,从经济政治上进一步控制西欧,并对苏联进行“遏制”同时也为了摆脱美国统治集团已预感到即将到来的经济危机、国务卿马歇尔研究 “解决欧洲问题的建议”即“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对战后西欧经济起相当重要的作用。它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秩序,防止了革命的爆发。美国得到的好处是在政治上控制了西欧,在经济上向西欧输出了大量商品。迫使欧洲国家及其殖民地都要以对待本国的同等条件,向美国投资开放。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它的实施虽然损害了西欧各国的经济政治独立,确保美国在西欧的战略,在范围内孤立苏联。为对付“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加强同美国阵营作斗争,使东欧各国进一步团结在苏联周围,苏联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成立欧洲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以加强各党联系,但它的成立,标志着东欧各党在政治上走向联合,但它是受苏联控制的,是苏联控制东欧的工具干涉东欧各国各党,“经济互助委员会”为了加速苏联和东欧各国人民民主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粉碎帝国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禁运、封锁政策,和东欧各国人民民主政权的阴谋。它的成立标志从苏联为首的东欧各国在经济上走向联合。1955年,苏联联合东欧各国,于华沙签订《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至此,华沙组织成立。它是以苏联为首的东欧各国军事政治联盟,是苏联控制东欧与美国抗衡的工具。

参考文献:

[1] 张小明.古巴导弹危机的再认识[J].国际政治研究,1996(1).

[2] 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J].南开大学学报,2005(3).

猜你喜欢
冷战美苏二战
助澜冷战——迪安·艾奇逊与战后美苏原子能合作的破产
走向冲突:石油租让与苏联在伊朗的目标——关于美苏冷战起源的经济因素(讨论之六)
抗战胜利后美苏国共在东北地区的利益诉求研究
二战那些事(连载)
二战那些事(连载)
二战那些事(连载)
二战那些事(连载)
本 期 导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