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音乐文化多元论的必然与发展

2016-04-22 09:07
黄河之声 2016年1期
关键词:音乐审美音乐文化多元文化

陈 滢

(南京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浅谈新时期音乐文化多元论的必然与发展

陈 滢

(南京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摘 要:本文对“欧洲中心论”的产生发展及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对音乐文化应适应多元主义的必然性的探寻及如何正确看待异文化音乐三个方面来简要分析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文化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对音乐的审美不应有标准定值,音乐应扎根在其特有的文化语境中。

关键词:音乐审美;音乐文化;多元文化

一、对我国“欧洲音乐中心论”现状的阐述

18世纪爆发的英国工业革命是欧洲开启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的第一步,之后西欧国家纷纷效仿。到了19世纪,伴随着军事、政治及经济的巨大发展,欧洲加快了海外殖民扩张的进程,在世界都奠定了自己霸主的地位。而这样的扩张行为让欧洲人民对自我种族产生优越感的同时也加重了欧洲中心主义所传达的片面、狭隘的世界观及历史观对非欧国家思想体系的冲击。使话语权很小的弱势国家将其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作为了一根需要看齐的标杆。当然,这种“欧洲中心论”也延伸到我国的音乐文化层面。

首先从国人对音乐的审美类型来看,对音乐美学的衡量标准愈发的趋向于西方的审美习惯。受到工业化影响的西方追求着乐器的标准化,乐器音色的普遍性,重视多声部的和谐及配器的融合。①而我国的音乐由于受着这种欧洲审美模式的影响,本应极具民族色彩的器乐曲表现形式也学着欧洲管弦乐团的编制形成了了大型的合奏,如讲究单个或小合奏的广东音乐等也逐渐被被大型合奏表演所替代。国际顶尖钢琴家的演奏会几乎场场爆满;世界级的音乐会会在国内上演的情形屡见不鲜,高水准的音乐厅也越建越多。连我们身边都有很多学习钢琴、小提琴的琴童。而在目前音乐逐步西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传统音乐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传统音乐的许多品种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局面。许多表演地方剧种的剧团由于没有观众观看欣赏只能以解散告终;农村的民间音乐社团也只剩下高龄老人演奏传统乐曲;所以如若说中国人欣赏音乐的口味一天天的提高,对音乐的接受程度已经与世界接轨,不如说是“欧洲音乐中心论”对国人的音乐审美有着更加深刻及广泛的影响。

其次从国人审美的具体层面及节奏、听觉和音准方面看“欧洲音乐中心论”。就如同欧洲人无法理解我们戏曲的节拍,柏辽兹初听我们的戏曲表演觉得是群魔乱舞一样。相对的在西学东渐时期,中国人的耳朵对西洋的音乐是抗拒和抵触的。可随着西化的深入,我们现在所培养的耳朵实际上就是指欧洲十二平均律的耳朵,视唱练耳完全基本不涉及到我们本土的律制。西方固定拍的根深蒂固让我们自己也无法跟上民间音乐特有的节奏进行。

二、音乐文化应适应多元主义的必然性探寻

西方对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贡献毫无疑问是巨大的,但在全球多元文化猛烈发展的今天,作为人文科学门类的音乐学科不应被有色眼镜看待。

音乐的实践活动与它们生长的文化土壤是密不可分的,是与它们成长过程中所贯彻的基本信仰与价值体系网络紧密相连的。而若把音乐只作为一种技术系统或技术对象以此来评判中国与欧洲音乐的高低,却不把它作为人类生命表达方式去理解的话,这说明对音乐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上。

从哲学角度而言,美国思想家埃利奥特一直认为欧洲审美哲学是在18世纪欧洲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它以等级性的观念看待音乐的价值与重要性,这种范式本身就带有种族中心主义②。同时西方目前的音乐审美哲学是具有一种普遍评判标准的。但面对着音乐的诸多现象,我们没法找到一种代表一切音乐的普遍性概念,我们必须求助于相对论或多元论的理论价值。而在全球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当我们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平等看待这些文化所产生的音乐现象,了解各音乐背后文化的差异性时,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给了我们巨大的帮助。解释学的精神正是当前西方文化寻求多元对话的理论支持,它不把认识双方看作认识论的主观与客观,对话双方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这种对话关系是开放的,是要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完成的。将解释学的理念用在音乐上则是每一种音乐文化都包含着一种特殊的世界观,承认音乐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也就是承认了世界观的多样性及民族文化的丰富性。

三、如何正确看待异文化音乐

由于本身的音乐态度、对音乐本体的接受方式不同,当第一次接触到异文化的音乐时会养成无意识的未经检验的理想型定义,这点在西方人的思想观念中尤为突出。因为西方音乐是由个人创作的,而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表达对审美对象个人的内心体验,所以西方的很多作曲家、演奏家的日常生活与他们音乐作品的呈现没有太多直接的联系,他们更重视音乐作品本身的品质。但面对不同的地域、人种所产生的思维方式是存在差异性的,如若这些思维被认定是由所处文化而决定的话,那么欧洲的音乐应该也是一个特定文化下的产物。

在新加坡的大学学习佳美兰音乐,会有来自巴厘岛的老师口传心授的进行教学;西方的小提琴家应想学印度小提琴特意去那里求学数年之久。很多事例表明,我们应该以一种平等、包容的心态去对待多元文化音乐,而不是像大多数情况一样,被动去接受。尊重外来音乐及其背后的自然现象和文化现象并不完全因为借鉴后好“为我所用”,而是在倾听这些特定文化音乐的同时告诉自己我们文化是没有标准和统一性的,我们无法强迫别人的信仰、习俗、生活习惯等很多方面。学习异文化音乐但无法学懂学透看似是一个矛盾的命题,但即使这样我们也应该坚持下去。因为我们可以在这些藏在文化土壤的音乐中探寻创造者的心灵,并又把这些感受记录、分享及传承。■

注释:

① 贾木子.民族音乐思维的培养从中西音乐审美谈起[J].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0,01.

② 黄岑.哲学视野中的音乐本性与音乐教育的文化性[J].辽宁大学学报,2014,42.

[参考文献]

[1] 戴维·埃里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 覃江梅.音乐教育哲学的审美范式与实践范式[J].中国音乐,2008,01.

[3] 管建华.21世纪初: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音乐人类学在中国[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01.

梁宝忠(1971-),男,陕西宝鸡人,东莞理工学院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作曲技术理论、音乐美学与哲学。

罗文奎(1965-),男,本科学历,中学一级职称,研究方向:中学数学教学,工作单位:四川阆中东风中学校。

罗叶歆(1990-),女,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幼儿教育。工作单位:四川阆中市二幼。

魏松(1972-),男,重庆云阳人,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王平(笔名小草),河南大学中文、法律本科毕业,现任河南辽源律师事务所律师。

作者单位:

山西长治黎城县西仵中心校

作者简介:

猜你喜欢
音乐审美音乐文化多元文化
紧抓音乐课堂教学,突显审美之心
如何将声乐学习作为音乐文化的积累
《粤江流域人民史》之广西壮族音乐文化《刘三姐》
论吉林省少数民族戏剧发展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论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浅谈混响器在后期缩混中的应用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艺术与现代主义音乐
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