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孩子赢在“起跑线”
——北师大心理学教授边玉芳解读调查数据

2016-04-22 08:20边玉芳
中国家庭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起跑线人生家长

文 边玉芳

读懂孩子赢在“起跑线”
——北师大心理学教授边玉芳解读调查数据

文 边玉芳

十几年来,中国家长似乎没人不知道“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教育口号,这句话也确实诱惑了许多家长带着孩子从小奋战在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导致孩子们从幼儿园开始就“不是在兴趣班就是在去兴趣班的路上”。现在,大家把这句话视为让人误入家庭教育歧途的始作俑者,恰恰折射出对孩子成长与教育的一些基本认识的缺失。

父母如何认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其实是父母自身

我一直认为这句话告诉我们的是教育要从小抓起,要特别重视孩子0至6岁甚至0至3岁的教育,不能因为孩子小就忽视了。如果从这样的一个角度认知,这句话就没有值得批判的: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出生的那一天抓起。一句话如何能掀起滔天巨浪?关键在于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认识,对“输”和“起跑线”这两个关键词有不同的认识。我们只有认识了什么是孩子成长的“起跑线”,什么是“输”或者“赢”,才能对孩子的教育少一点焦虑,多一份理性。

最近,中国教育报围绕着对这一教育口号的认识和相关问题,在微信公众平台对家长发起调查,短短的两天时间有3000余名家长参与。我们可以看到家长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认识还是存在着差异的。(见下图)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调查的这个样本都是对家庭教育非常关注、特别热爱学习的家长群体,并不代表中国家长的总体情况。尽管如此,我们可以看到,对上述4个问题的看法大家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异。上述4个问题其实反映的是家长的育儿观,其中最根本的是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我们怎样认知孩子的成长。而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认知会导致家长在孩子出生后教育行为的巨大差异。一个把孩子的成长当成一场竞争的家长,就会从孩子一出生就陷入焦虑之中,盲目地让孩子学这学那。

父母正确的育儿观是孩子成长的起跑线

更要关注到孩子除学习以外的广阔发展领域

“正本”必须“溯源”,只有大家对“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及相关问题有一个统一认识,形成正确的育儿观,才能使孩子成长的每一天都朝着理想的终点前进。从这个意义上讲,父母才是孩子成长的真正起跑线。

人们不想让孩子输在起点,其实最根本的是想让孩子“赢在终点”。从调查可知,父母对孩子人生的终点目标是有不同看法的。一个真正的人生大赢家最重要的是什么?应该是有幸福快乐的人生。我们可以追求出人头地、追求获取更多的金钱,但如果这些是以牺牲幸福为代价,这样的人生就没有意义。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能幸福生活的人。

本次调查中还有一个问题是“您希望孩子在班级中的名次”,答案是第1名占2.2%;前3名占9.3%;前10名占36.5%;中等以上占43.1%;无所谓占8.9%。家长希望孩子成绩在前10名以前的,几乎占到一半。

人的一生都会参与竞争,而只有每个人做好自己,才可能正确面对竞争、有能力跟别人竞争。在这个意义上,每一个人的比较对象还是自己。而0至18岁是人生的奠基阶段,家长不要被这一阶段孩子暂时的、表面的竞争胜利所迷惑,只有从孩子一生成长的角度出发教育和培养,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孩子才能赢在终点。

一个幸福的人必须具有以下重要的能力或品质:正确认知自我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体察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抗拒挫折的能力等。我们把这些能力称之“情绪智力”或“社会情绪能力”。

读懂孩子才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遵循规律科学养育,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我们最近在北京做了一次调查,针对2596个初中孩子和他们的父母,研究父母自身报告的父母拒绝与孩子感知到的父母拒绝之间的差异。父母拒绝是父母教养方式的一种,主要指父母不关心子女,对子女的行为不重视,对子女持有批评、否定的态度。结果发现从总体上说,孩子感知到的父母拒绝都要显著高于家长报告的父母拒绝。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离婚家庭孩子感知到的父母拒绝,与家长报告的父母拒绝基本一致。这说明只有离婚的父母才认识到自己对孩子的拒绝。如果说所有的家庭要以离婚为代价,才认识到自己对孩子的不良教养行为,同时还很难去弥补,那就太可悲了。

读懂孩子是父母教养子女的必修课。我们要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许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行为,但这只是冰山一角,我们要透过孩子的行为了解深藏于内心的想法和需求,理解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值得欣喜的是,中国的父母们正在行动和改变。这次的调研非常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本次调研我们同样调查了这个问题:“以下是孩子成长需要关注的一些方面,您最关注的前3项是什么?”结果让我们非常意外也很振奋:关注比例最高的是身体健康(96.1%)、思想品德(62.8%)和生活习惯(45.0%),而选择情绪状态、兴趣爱好和同伴交往的家长分别占41.2%、29.8%和28.2%,前3项中选最关注学习成绩的只占到13.3%。

另外,和孩子的关系有54.9%的家长认为非常亲密,有35.1%的人认为比较亲密,而选一般亲密、不太亲密、非常不亲密3项加起来的家长不到10%。有92.6%的家长认为是陪伴孩子成长、和孩子做朋友、引导其健康成长。这些家长是我们中国家庭教育正在改变的最好例子和佐证。他们已经开始放弃功子的内心需求,用更科学和人性的方式教育孩子。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就会实践“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真正内涵。我们才能对孩子的教育从孩子生命的全程出发,为孩子一生发展奠基,让孩子在成为一名合格公民时能“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

(边玉芳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

猜你喜欢
起跑线人生家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宁征:“起跑线”到底是什么?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家长请吃药Ⅱ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起跑线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独一无二的你
帮孩子建立正确的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