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网络审丑泛滥的社会危害

2016-04-23 13:38李旦
科学与财富 2016年5期
关键词:信息传播网络媒体

摘 要:网络媒体通过为丑行提供秀场来诱使公众的非理性围观,将审丑作为获取眼球经济的重要手段。网络传播已违背审丑适度的原则,批量复制生产各类丑行,沦为社会丑相的吹鼓手。虚拟空间借审丑之名行媚丑之实,培养了公众错误的娱乐审丑观。网络丑行泛滥及“审丑疲劳”现象所带来的负面效应需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网络媒体;审丑疲劳;信息传播

网络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丑闻进行披露,呼吁公众对人性中丑的一面持否定反思的态度,并深度挖掘丑行产生的根本原因,及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对推动全社会的文明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在全民审丑时代,媒介组织和网民往往曲解“新闻自由”的本意并加以滥用,一个个原本孤立的社会丑相在媒体的精心策划下,在公众的盲目起哄及舆论领袖的极力挑唆中引发全民非理性围观。长此以往,必将对营造健康和谐的信息传播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1 网络审丑泛滥加剧“审丑疲劳”程度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中离奇的社会丑相越来越多。当某类丑行事件首次通过网络媒体曝光时,整个社会感到震惊、恐慌、愤恨,于是全体公众展开一致声讨。随后此类真假负面信息层出不穷,即时涌现的海量同质化丑闻对公众展开视听轰炸。在真实及虚拟丑行的强度刺激下,人脑组织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丑行的反应能力逐渐消弱。由愤懑到期望,由期望到失望,由失望到焦虑,由焦虑到心灰意冷,由心灰意冷到熟视无睹,人们不再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丑恶现象感到震惊与不适,反而在厌倦和麻木不仁中开始习惯适应并认可接受丑行。太密集的发案率,太多的丑闻炒作,将公众淹没在丑行的洪流中。循环往复,原本敏感的受众听多了,看烦了,最终就感觉腻了、疲了,无所谓了,不想说了,懒得批判了。犹如温水煮蛙,越来越多的人在这种“麻醉”状态下对丑陋现象逐渐麻木,待察觉到危险时生理上的灵敏反应机制早已钝化,心理上的警惕感丧失殆尽,直至沦为“沉默的大多数”。

2 网络审丑泛滥促使审丑能力下降

现实生活及媒介信息中呈现的丑恶现象愈少,正能量愈能占绝对主导,人们越能对社会丑相展开理性分析与深度思考,公众的审丑能力愈强。而丑恶现象越庞杂,负能量的冲击力就越大,人们则熟视无睹,审丑能力变弱。现如今,表面看来大家对待网络丑态的态度越来越成熟,总能不慌不忙、保持镇定,实则是公众的身份已经由原来的审丑者转变为“看客”,整体审丑敏感度在下降,群体审丑鉴赏能力在弱化。丑恶现象的治理较为困难,呈现出明显的反复性和无力性特征,人们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整治的显著成效。久而久之,大家早已对司空见惯的“丑”失去兴奋感,麻木不仁到连辨别批判丑行的能力和动力都没有。原本爱憎分明的受众,经历了从深恶痛绝到习以为常的心理过程,逐渐背离了网络审丑抑恶扬善的初衷,淡化了对真善美的追求,消磨了对丑恶行径展开犀利批判决心和斗志,丧失了对不良现状进行改进的信心和动力。

3 网络审丑泛滥挑战公众精神文化底线

示丑者以曝丑为荣,审丑者以媚丑为乐。渴望以丑出名的“雷人”们高举为艺术英勇献身的旗帜竭斯底里的呐喊,纷纷以怪、恶、奇、裸为看点,在另类耍酷、出位搞怪、自嘲自恋、猥琐变态、阴暗堕落中尽其所能的为大众提供丰富多样、光怪陆离的“丑”。传统媒体时代“奋斗+机遇”的成名模式逐渐被“颠覆+作秀”所取代,网络红人宁可消费身体、自毁形象、遗臭万年,也不愿脚踏实地、努力奋斗。极端化的走红模式被更多的年轻人理解、接受并在羡慕中尝试效仿。网络丑行泛滥易使公众对现实社会形成道德越来越低下的整体判断。当越来越多的人没有羞耻感时,当虚拟空间不断冲击挑战公众的精神文化底线时,社会的容忍度只能降得更低,公众也会在无意识中降低自身行为的道德底线。在这个自我颠覆、展示丑态也能走红的时代,极易形成浮夸病态的社会风气,使更多的人缺乏社会认同感,甚至将病态的社会现状视为常态。

4 网络审丑泛滥腐蚀主流审美价值观

社会对丑行越来越包容,尖锐的批判越来越少。而批判失语必然导致价值失范。爱美厌丑是人的天性,但对于未成年网民来说,过多呈现丑陋行径的细节,过度推崇各式雷人言行,反而会在无形中起到间接的示范诱导作用,刺激了人性中丑的释放,不利于青年公众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青年一代长期被包裹在一个丑态百出的信息环境中,而很少有机会看到真善美的东西,那么年轻受众将不会有精准的美丑对比,难以把握美与丑的区分,模糊了是与非的界限,甚至善恶不分、荣辱颠倒、以丑为美。媚丑行为严重冲击了公众的美丑价值观,让人分辨不出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女性拜金是正当,富二代炫富是时尚。在错误审丑价值观的误导下,功利取代信仰,欲望占据理智,越来越多的人默许不良行为,甚至向往骄奢淫逸,追逐好逸恶劳。网友把恶意侮辱当成个人爱好、将人身攻击当成生活乐趣、将恶俗下流当作娱乐消遣,将嬉笑怒骂当做深刻思考。网络审丑泛滥使主流文化日益边缘化,不仅加剧了道德滑坡、信仰崩塌,还使更多的人在多元价值观的错乱中迷失方向。

社会现实中的丑陋与邪恶固然存在,网络媒体需要提供恰当的发泄渠道和时机,以满足公众的审丑需要,但这显然不能成为全体民众追腥逐臭的借口。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丑的东西强化一万遍就会转化为美。丑大量充斥于网络只会颠覆中国传统社会道德观念,扭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氛围变得浮躁、粗浅和庸俗。因此,全体公众应高度警惕审丑疲劳给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社会各界需合力起来加大对丑恶现象的整治力度,网络媒体当好把关人并发挥好监视社会环境的基本职能,受众坚持审丑适度的基本原则并不断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共同为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信息环境做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雷跃捷.大众传播与媒介批评[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4]张龙鹏.王博宇.大学生“审丑疲劳”现状调查研究[J].知识经济,2010,19.

[3]余帅.网络传播下大众的“审丑疲劳”[J].新闻世界.2010,8.

作者简介:李旦(1987-),男,中共党员,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广告系专任教师,职称: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广告媒体;信息传播。

猜你喜欢
信息传播网络媒体
网络媒体记者走进山西农谷
净化网络媒体环境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作用初探
浅析人民网《图解新闻》栏目的信息传播实践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如何进行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引导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新闻互动传播探索
网络媒体在舆论管理中的作用及应用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网络媒体新闻宣传工作
网络媒体对当今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