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型冬油菜在北方不同生态区的生育期变化及复种潜力分析

2016-04-25 01:16刘海卿孙万仓刘自刚侯献飞刘林波王凯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6年2期

刘海卿,孙万仓,刘自刚,侯献飞,钱 武,马 骊,刘林波,王凯音

(甘肃省油菜工程与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 甘肃 兰州 730070)



白菜型冬油菜在北方不同生态区的生育期变化及复种潜力分析

刘海卿,孙万仓,刘自刚,侯献飞,钱武,马骊,刘林波,王凯音

(甘肃省油菜工程与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 甘肃 兰州 730070)

摘要:研究北方不同生态区白菜型冬油菜的生育期差异,可为合理安排后茬作物、提高复种指数、优化种植制度提供依据。本研究以18份不同抗寒性白菜型冬油菜为材料,分析17个不同生态区冬油菜5年的生育期变化。结果表明:白菜型冬油菜在北方地区种植,总体表现为生育期在品种间、年份间差异较小,相差1~5 d左右;不同抗寒性的品种生育时期存在差异,抗寒性强的品种表现出越冬期延长(枯叶期提前,返青期推迟),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过渡期相对缩短,花期缩短,但籽粒灌浆期、成熟期延长。而不同生态地区间生育期差异较大,突出地表现为华北等气温较高的地区,播期较迟,收获期高温逼热促早熟,生育期较短,为240~270 d;而最冷月平均气温较低的甘肃河西地区、极端低温较低的新疆地区及高海拔的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生育期较长,为270~300 d。影响北方冬油菜生育期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其次为纬度、海拔等,随着纬度、海拔的升高,温度降低,冬油菜生育期延长。冬油菜5月下旬到6月中上旬收获,收获后可复种向日葵、糜子、谷子、荞麦、早熟马铃薯等,可实现一年二茬,提高复种指数,具有较大复种潜力。

关键词:白菜型冬油菜;北方生态区;生育期变化;复种潜力

北方地区种植结构单一,两季不足,一季有余,属于一年一熟制区,作物秋收后,近半年时间土地闲置。由于超强抗寒冬油菜品种的选育成功和受气候变暖的影响,白菜型冬油菜在北方地区种植能够安全越冬[1],且产量和含油率均高于胡麻和同类型的春油菜[2]。冬油菜枯叶期可增加土地覆盖度,减少沙尘源,作为蜜源作物与巴旦木等套种可提高结实率,具有良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3]。发展北方冬油菜对于解决秋后土地大面积闲置问题和改善种植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实现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具有巨大潜力。研究冬油菜的生长发育特点和生育期进程成为冬油菜研究的必要课题之一。近30年来,北方地区平均气温及≥10℃积温增加明显[4],气候变暖将改善该区的热量资源[5],使冬小麦[6]、双季稻[7]、玉米[8]等喜温作物界限北移。Kirchman指出全球气温变暖已经导致作物生长模式发生改变,不同作物的生育期已不同程度的缩短[9]。华北地区冬小麦播种期和出苗期均有推迟趋势,且高纬度站点的变化趋势明显,全生育期表现出缩短趋势[10]。由于不同生态区海拔、降雨、热量条件差异较大,冬油菜播期的早晚不同,出苗所需的时间也不同,出苗后冬油菜通过每个生育时期所需时间差异较大,成熟期不同,因此造成冬油菜生育期长短差异较大。影响冬油菜生育期的因素诸多,有学者研究发现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气候变暖,冬油菜整个生育期缩短约17~32 d[11]。生育期与播期关系十分密切,且不同生育时期所需的积温[12]、光照[13]、降雨[14]也不同。生育期的长短与产量构成因素极显著的正相关[15],其最终将影响农艺性状和产量的高低。然而对于北方不同生态区白菜型冬油菜生育期的变化报道较少,因此,本研究以18份不同抗寒等级白菜型冬油菜为材料,分析其在华北、甘肃中西部及新疆等17个不同典型生态区的生育期及生育时期的变化,以期明确白菜型冬油菜在北方不同地区的生育期长短变化及影响生育期的主要因素,为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后茬作物,提高复种指数,改变传统的一年一熟制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本研究以18份不同抗寒等级白菜型冬油菜为材料,品种特性如表1,其中越冬率为多年多点平均值。

1.2试验地点及主要气象因子

试验安排在新疆(阿勒泰、塔城、拜城、喀什、和田、乌鲁木齐),甘肃中西部(酒泉、张掖、武威、秦川、兰州),鄂尔多斯高原(宁夏银川、泾源),华北(山西祁县,河北定州,北京,天津)4个地区的17个试点。试点生态、气候条件差异较大(表2),试点南起宁夏泾源,北至新疆阿勒泰,南北跨越11个纬度;西起新疆喀什,东到北京市,东西跨越37个经度。海拔高度差异明显,平均海拔1 196.0 m,鄂尔多斯高原海拔最高,泾源达2 275 m。气温变化差异明显,年均温度4.8℃~13.9℃,最冷月平均最低气温-24.7℃~-7.3℃,极端最低气温-41.7℃~-17.0℃,新疆阿勒泰极端低温-41.7℃,华北地区年均温度较高。无霜期短且差异较大。降雨稀少,多在300 mm以下(气象资料来源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

1.3测定指标与方法

1.3.1越冬率调查分别统计每个品种冬前苗数和冬后苗数并计算越冬率。越冬率=冬后苗数/冬前苗数×100%,以越冬率的高低作为评价冬油菜抗寒性的主要指标。

表1 试验材料及来源

表2 主要试点的主要气象因子

1.3.2生育期和生育时期及物候期的统计分别统计每个品种在每个试区的生育时期的起始和终止日期,并计算生育时期、生育期和物候期的天数。冬油菜的生育期为播种到种子成熟所经历的天数;生育时期是冬油菜在外形特征和内部生理特性上发生明显变化后所持续的一段时间,也就是该时期始期至下一时间始期的持续天数(包括A播种期-出苗期,B出苗期-枯叶期,C枯叶期-返青期,D返青-蕾薹期,E蕾薹期-初花期,F初花期-终花期,G终花期-成熟期)。物候期是指油菜生长发育在一定外界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根据冬油菜的生长发育特征可将冬油菜分为:A冬前营养生长期(出苗期-枯叶期),B越冬期(枯叶期-返青期),C冬后生长期,冬后生长期可分为:a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过渡期(返青期-初花期),b花期(初花期-终花期),c籽粒灌浆成熟期(终花期-成熟期)。

1.4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采用Excel 2003进行统计分析,每个品种的生育期为该品种在所有试点多年的生育期变化范围;每个试点冬油菜的生育期为该试点所有参试品种多年的生育期变化范围,生育时期统计方法同生育期。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冬油菜品种生育期比较

2008—2011年采用陇油系列和天油系列9个品种在多个试点参加试验(表3),结果表现出冬油菜品种间生育期差异较小,抗寒性强的品种较抗寒性弱的品种生育期延长2~4 d。陇油6号生育期276~280 d,陇油7号生育期276~282 d,陇油8号、陇油9号生育期274~278 d,天油系列品种生育期273~276 d。抗寒性强的陇油系列品种,枯叶期较抗寒性弱的品种提前,越冬期较长,返青期延迟,相应的抽薹期、现蕾期延迟,花期较长,终花期延迟,因此生育期较长。以陇油6号和天油4号为例,两个品种播种期和出苗期没有差异,但陇油6号较天油4号枯叶期提前1~2 d,返青期推迟3 d左右,对应的抽薹现蕾期延迟2~3 d,初花期和盛花期分别延迟2~3 d,成熟期推迟3~4 d,因此生育期多1~4 d。品种间的这种差异主要是品种的冬性强弱不同,通过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所要的时间不同所致。

表3 2008—2011参试品种生育期比较

品种冬性强弱不同,通过每个生育时期所需要的积温不同,因此生育时期不同。根据冬油菜生长发育特征可将整个生育期大致分为冬前生长期、越冬期和冬后生长期。研究表明,在冬油菜的整个生育进程中越冬期较长,大约120~130 d左右,占整个生育期的近一半,冬前生长期和冬后生长期较短,分别为85 d和60 d左右。抗寒性较强的品种较抗寒性弱的品种越冬期延长,冬前生长期和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过渡期相对缩短,花期和籽粒灌浆成熟期相对延长。越冬期延长主要表现在枯叶期提前,返青期延迟。以陇油6号和天油2号为例,陇油6号较天油2号枯叶期提前2 d左右,返青期延迟5 d左右,开花期提前3 d,花期延长1~5 d(表4)。

表4 2008—2011年参试品种生育时期天数比较

2011—2013年以陇油6号、陇油7号为对照,宁油2号等12个品种在多个试点试验结果表明(表5),抗寒性较强的陇油6号和陇油7号生育期较长,陇油6号各点生育期达到272~286 d,陇油7号达273~287 d。其次,抗寒性较强的07临延2-9、07皋DQW-1-3、07兰MXW-1-3生育期分别达到266~274 d、265~275 d、266~274 d。抗寒性较弱的天油4号、平油1号、宁油2号生育期分别为268~273 d、268~273 d、264~273 d。不同品种间生育期差异2~4 d。以陇油6号和天油4号为例,抗寒性较强的陇油6号枯叶期提前1~3 d,返青期延迟1~20 d,但是陇油6号返青后生长迅速,及时赶上抗寒性较弱的品种,抽薹现蕾期提前,但陇油6号终花期到成熟期的天数延长,成熟期延迟。

2011—2013年试验结果显示,抗寒性强的品种枯叶期提前,冬前生长期缩短,越冬期延长,但是返青后生长迅速,冬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过渡期缩短,花期延长,成熟期相对推迟,因此生育期较长。以陇油6号和天油4号为例,陇油6号冬前生长期73~77 d,天油4号76~78 d,陇油6号冬前生长期缩短1~3 d,越冬期延长1~13 d,返青到初花期缩短1~3 d,花期缩短1~6 d,终花到成熟期延长10 d左右,生育期较天油4号长2~4 d(表6)。生育时期呈此消彼长的状态,缩小了品种间全生育期的差异。另外,抗寒性较强的品种较晚熟,但籽粒灌浆成熟期高温逼热,使晚熟品种成熟期提前,抗寒性较弱的品种,越冬后有效群体较小,油菜为无限花序,容易产生大量无效分枝,造成花期延长,成熟期推迟,生育期延长,因此缩小了与抗寒性较强的品种间的生育期长短差距。

2.2不同生态区冬油菜生育期比较

不同生态区温度差异较大,冬前有效积温不同,因此播种、出苗所需要时间不同,冬油菜的生长发育速度也不同,造成生育期差异较大。研究显示,不同试点的生育期长短差异明显(表7),表现为:① 西部高海拔地区生育期延长,低海拔区缩短。秦川、泾源平均海拔都在2 000 m以上,生育期长达289~299 d和297~301 d;武威、张掖、酒泉、阿勒泰平均海拔都在1 500 m以上,生育分别为292~296 d、294~303 d、303~315 d、296~299 d。河北定州平均海拔43.6 m,参试品种生育期仅为240~242 d。② 气候寒冷的地区生育期延长,气候温和的地区生育期缩短。塔城、阿勒泰、酒泉极端最低温度都在-35℃以下,年均气温8℃以下,生育期较长,阿勒泰长达296~299 d,兰州、北京年均温度均在12℃左右,且6月份高温炎热,促早熟,生育期较短,北京仅276~278 d。③ 播种期较早的地区生育期延长,播期较晚的地区生育期缩短。泾源、秦川、兰州、武威、酒泉、张掖8月15日~8月31日之间播种,生育期均在290 d以上,拜城、喀什、河北播种期在9月24日~9月28日之间,生育均相对较短,生育期在240~270 d之间。生育期相差20 d以上,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寒冷的地区,如秦川、酒泉等地冬前低温较低,冬油菜出苗,生长需要的时间较长,需要早播,因此冬前生长期较气候暖热的地区延长,因此生育期延长。④ 高纬度地区生育期相对较长,低纬度地区生育期相对较短。这主要是高纬度地区,气温相对低纬度地区较低,播期较早,因此生育期较长,如新疆喀什、和田、拜城、乌鲁木齐、塔城、阿勒泰,随着纬度的升高,生育期延长,喀什生育期仅250~252 d,而阿勒泰长达296~299 d。在同一试点不同冬油菜品种生育期相差不大,差异不明显。同一试点品种间生育期差异较小的主要原因一是有高温逼熟现象,二是抗寒性差的品种产生较多无效分枝,延长了生育期。

表5 2011—2013参试品种生育期比较

表6 2011—2013年参试品种生育时期比较

表7 不同试点生育期比较

不同生态区由于冬油菜各个生育时期的有效积温不同,因此通过各个生育时期所需的时间不同。研究显示,不同地区,冬油菜各个生育时期差异较大(表8),突出表现为高纬度、高海拔、冬前积温较低的地区越冬期延长,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过渡时期相对缩短,花期延长,生育期延长。由于不同地区气温和降雨不同,冬油菜播种到出苗所需的时间不同,一般播种后4~8 d就可以出苗,而喀什、武威、秦川、银川、定州气温较低,降雨稀少,出苗所需的时间较长,最长达12 d。极端低温较低的高纬度地区,由于低温来临较早,持续时间长,枯叶期提前,越冬期延长,酒泉、拜城、阿勒泰、塔城越冬在130~160 d之间,占整个生育期的近一半,而兰州越冬期87~91 d,与高纬度地区相差50~70 d。返青到初花期是冬油菜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过渡阶段,对于花等器官的形态建成至关重要,研究表明,随着纬度的升高,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过渡期均缩短,武威35 d左右,张掖25 d左右,而北京、塔城、阿勒泰只有20 d。花期长短对角果数和角粒数影响较大,气温较冷凉的地区,花期相对延长,塔城花期长达43~45 d。花期到成熟期实质是籽粒灌浆成熟期,持续时间越长,籽粒千粒重越大,对产量影响较大,花期较长的地区,籽粒灌浆期相对延长,约30 d左右,6月份正值籽粒灌浆期,而天津、北京、河北、兰州此时正处于高温天气,造成终花期到成熟期时间缩短,仅有15 d左右。

表8 不同试点生育时期比较

2.3不同年份间冬油菜生育期比较

研究表明,气候较寒冷的地区生育期年份间变幅较大,乌鲁木齐年份间生育期相差5~6 d,秦川相差10~20 d,气候温和的地区变幅较小,北京相差2~3 d,天津相差1~2 d。这种变化与播种期迟早有关,同一地点在不同年份播期略有差异,也与当年冬季的气温变化和越冬率有关。播种期晚一般生育期短,播种期早,冬前生长期相对延长,则一般生育期长。当年冬季的气温较高,热量条件较好,则生育期短。越冬率高时,单位面积群体大,生育期相对缩短,越冬率低时,越冬群体小,生长空间大,产生大量二次分枝,花期延长,生育期延长。但总体表现为不同试点在不同年份间生育期差异不明显(表9)。

2.4冬油菜与其它作物生育期比较

以年均气温较低的甘肃中部和气温较高的华北地区为例进行冬油菜与其它作物生育期比较(表10),在甘肃中部及自然条件类似地区,冬油菜8月下旬播种,翌年6月上中旬成熟,生育期280 d左右,荞麦6月上旬播种,9月中下旬成熟,生育期100 d左右,早熟谷子6月上旬播种,9月中下旬成熟,生育期100 d左右,早熟糜子6月上旬播种,9月中下旬成熟,生育期100 d左右,早熟洋芋6月上旬播种,9月中下旬成熟,生育期100 d左右,油葵6月上旬播种,9月中下旬成熟,生育期100 d左右,冬小麦9月下旬播种,次年7月中旬成熟,生育期280 d左右。冬油菜成熟收获后播种向日葵、糜子、谷子、荞麦、早熟马铃薯,实现一年二茬。

在华北及自然条件类似地区,冬油菜9月中旬播种,翌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成熟,生育期260 d左右,夏花生6月上旬播种,9月中旬成熟,生育期90 d左右,夏玉米6月下旬播种,9月下旬成熟,生育期100 d左右,夏大豆6月下旬播种,9月下旬成熟,生育期100 d左右,冬小麦10月上旬播种,6月下旬成熟,生育期260 d左右。冬油菜成熟收获后播种夏花生、夏玉米、夏大豆,实现一年二茬。

表9 不同年份生育期比较

表10 冬油菜与主要作物生育期比较

3讨论与结论

3.1不同生态地区冬油菜生育期及生育时期差异较大

冬油菜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的长短都会影响农艺性状,最终影响产量。冬油菜的整个生育期可分为冬前生长期-越冬期-冬后生长期3个主要阶段。本研究表明,不同生态区冬油菜的生育期及生育时期差异较大,生育期变幅240~315 d,张掖生育期长达303 d,酒泉生育期长达315 d,而河北定州只有240 d左右。生育期的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冬油菜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有效积温不同而造成的。杨永龙研究也得出相同的结果,指出气温顺利通过油菜出苗期、抽薹期、开花期和成熟期的积温不同[12]。本研究表明,生育期较长的地区,越冬期延长,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过渡期相对缩短,花期相对延长,籽粒灌浆成熟期也相应延长。如阿勒泰生育期296~299 d,越冬期长达157~162 d,酒泉生育期303~315 d,越冬期长达131~134 d,越冬期占冬油菜生育期的近一半。越冬期对冬油菜的整个生育期也至关重要,北方多数地区11月中下旬冬油菜陆续进入枯叶期,只到翌年4月份才返青,越冬期条件严酷漫长,冬油菜地上部分全部枯萎停止生长。而北方地区冬季冻土深度均在50 cm以下,阿勒泰、塔城等极端环境冻土深度在1 m以下,冬油菜地下部分停止生长,但冬油菜的生长点仍在生长[16]。研究发现抗寒性强的品种,生长点凹陷[17],有效地减少了低温冻害,此时也是冬油菜感受低温通过春化的阶段。越冬期较长的地区往往也是极端低温较低的地区,这些地区冬油菜通过春化的时间较早,因此该地区返青期到初花期的时间缩短,即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过渡期缩短,这些地区通常年均温度较低,降雨较少,5月份天气干燥、凉爽而不寒冷,恰好有利于冬油菜开花授粉,因此花期相对延长。北方地区冬油菜的这种生长发育特征是冬油菜对低温环境的一种适应,同时也是北方地区发展冬油菜的可行性和潜力所在。但不同品种间年份间生育期差异较小。

3.2影响冬油菜生育期的主要因子

北方不同生态区冬油菜生育期及生育时期差异明显,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地区温度、海拔、纬度不同所致[18]。大量研究发现,影响冬小麦生育期的主要气象因子是温度、光照、降雨[19-21],这主要是冬小麦是严格的长日照作物,因此对长日照要求严格,北方地区光照充足,冬油菜光照均能满足,因此光照不是主要影响因子。一般高海拔高纬度地区比低纬度低海拔地区生育期延长,这主要是由低纬度向北向西到高纬度地区,由低海拔向高海拔地区,气温逐渐降低,如甘肃西部,新疆,年均温度较低(7℃左右),极端低温低(-40℃),冬前有效积温不够,冬季低温来临较早,持续时间较长,春季气温回升较慢,因此枯叶期提前,越冬期延长,因此生育期延长。而华北地区年均温度较高(12℃),种子出苗所需的时间较短,冬前幼苗生长也较快,因此相对于西部气候寒冷的地区播期较晚,6月份成熟期华北地区正值高温天气,高温逼热促早熟,因此华北地区,如天津、北京、河北等地生育期缩短,仅有240 d左右。而播期的迟早最终也归结到不同地区气温的差异。另外越冬率较高的地区,生育期相对较短,越冬率低的地区生育期延长,这主要是由于越冬率较低的地区,冬后冬油菜有效群体减小,待温度回升后产生大量无效分枝,油菜为无限花序,导致花期延长,全生育期延长。而华北地区气温较高,乌鲁木齐有积雪覆盖,这些地区越冬率较高,花期集中,因此生育期较短,与本研究结论完全吻合。同一地区生育期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品种抗寒性和冬春性不同所致,研究显示不同品种间生育期差异较小,相差1~3 d,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高温逼热,促成晚熟品种生育期提前,二是抗寒性较弱的品种越冬率低,越冬后有效群体较小,产生了许多无效分枝,生育期延长,因此缩小了品种间生育期的长短差距。

3.3冬油菜具有较大的复种潜力

北方地区属一熟制区,冬小麦是传统的越冬性作物,随着经济作物结构调整,经济作物药材、棉花等种植面积逐渐增加,冬小麦面积减少,冬季大面积土地闲置,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经济效益也不高。冬油菜是越年性油料作物,8—9月播种,翌年6月前后收获,虽然生育期较长,但正好弥补其他作物秋季收获后土地闲置的问题。本研究表明,甘肃中部等地区,冬油菜8月20日左右播种,翌年6月10日左右成熟,收获后播种向日葵、糜子、谷子、荞麦、早熟马铃薯,生育期100 d左右,冬前均能成熟。实现一年二茬。华北地区,冬油菜9月20日左右播种,翌年6月上旬收获,收获后播种夏花生、夏玉米、夏大豆,生育期90天左右,冬前均能成熟,实现一年二茬,可提高复种指数。同时,其他学者研究表明,冬油菜与玉米、花生、马铃薯、向日葵、杂粮作物等套种或复种,经济效益均高于正茬单种[22],并且冬油菜可增加冬季土地覆盖面积,减少沙尘源,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很显著[23-24],这也是本研究的期望所在。

综上,白菜型冬油菜在北方地区种植,总体表现为品种间、年份间生育期差异较小,而不同生态地区生育期差异较大,气温较高的华北地区生育期较短,为230~270 d,而最冷月平均气温较低的甘肃河西地区、极端低温较低的新疆地区及高海拔的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生育期较长,为270~300 d。影响不同生态区生育期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温度,其次是海拔、纬度。北方冬油菜5月下旬和6月中上旬成熟,收获后甘肃中部及类似气候地区可复种向日葵、糜子、谷子、荞麦、早熟马铃薯,华北地区及类似气候地区可复种夏花生、夏玉米、夏大豆,可实现一年二茬,提高复种指数。

参 考 文 献:

[1]刘海卿,孙万仓,刘自刚,等.北方旱寒区白菜型冬油菜品种抗寒性与适应性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2014,23(6):109-117.

[2]孙万仓.北方寒旱区白菜型冬油菜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3]陈娇荣,孙万仓.白菜型冬油菜在北方寒旱区的适应性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2,6(30):47-59.

[4]蔡剑,姜东.气候变化对中国冬小麦生产的影响[J].农业环境保护,2011,30(9):1726-1733.

[5]李元华,车少静.河北省温度和降水变化对农业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05,26(4):224-228.

[6]孙爽,杨晓光,赵锦,等.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的可能影响Ⅺ.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冬小麦潜在光温适宜种植区变化特征[J].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0):1926-1941.

[7]李勇,杨晓光,叶清,等.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可能影响Ⅸ.长江中下游地区单双季稻高低温灾害风险及其产量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3,46(19):3997-4006.

[8]赵锦,杨晓光,刘志娟,等.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的可能影响Ⅹ.气候变化对东北三省春玉米气候适宜性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4,47(16):3143-3156.

[9]Holger Kirchmann, Gudni Thorvaldsson. Challenging targets for future agriculture[J]. 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 2000,12(3-4):145-161.

[10]胡玮,严昌荣,李迎春,等.气候变化对华北冬小麦生育期和灌溉需水量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4,34(9):2367-2377.

[11]蒲金涌,姚小英,邓振镛,等.气候变暖对甘肃冬油菜(BrassicacompestrisL.)种植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6,32(9):1397-1401.

[12]杨永龙,王润元,刘明春,等.高海拔山区油菜生育期对积温的响应及其在区划中的应用[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5):55-59.

[13]王国槐,官春云.油菜生态特性的研究Ⅱ.不同类型甘蓝型油菜(B.napusL.)异地异季种植的生态特性研究[J].作物学报,1987,13(1):77-84.

[14]王道波,贝晓晓,李伏生,等.不同生育期灌水水平对红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4,32(3):62-69.

[15]郑本川,张锦芳,李浩杰,等.甘蓝型油菜生育期天数与产量构成性状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3,35(3):240-245.

[16]孙万仓,武军艳,方彦,等.北方旱寒区北移冬油菜生长发育特性[J].作物学报,2010,36(12):2124-2134.

[17]刘自刚,张长生,孙万仓,等.不同生态区冬前低温下白菜型冬油菜不同抗寒品种(系)的比较[J].作物学报,2014,40(2):346-354.

[18]Nicolás E T, Déborah P R, Laura E P, et 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yield variability in spring and winter rapeseed genotypes cultivated in the southeastern Argentine Pampas[J]. 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3013,48:88-100.

[19]李汉浸,高羽中.濮阳市2012年冬小麦全生育期气象条件对生长发育的特性影响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1209-1210.

[20]沈彦军,李红军,雷玉平.太行山前平原冬小麦干旱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3,31(3):222-226.

[21]徐建文,梅旭荣,居辉,等.黄淮海地区冬小麦主要生育期不同灌溉水平对产量影响的模拟[J].作物学报,2014,40(8):1485-1492.

[22]孙万仓,马卫国,雷建民,等.冬油菜在西北旱寒区的适应性和北移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7,40(12):2716-2726.

[23]王学芳,孙万仓,李孝泽,等.我国北方风蚀区冬油菜抗风蚀效果[J].生态学报,2009,29(12):6572-6577.

[24]王学芳,孙万仓,李芳,.中国西部冬油菜种植的生态效应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09,20(3):647-652.

Analysis of growth period variation and potential in multi-cropping of winter rapeseed in different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areas of northern China

LIU Hai-qing, SUN Wan-cang, LIU Zi-gang, HOU Xian-fei, QIAN Wu, MA Li, LIU Lin-bo, WANG Kai-yin

(RapeseedEngineeringResearchCenterofGansuProvince,GansuProvincialKeyLaboratoryofAridLandCropSciences,ImprovementandKeyLaboratoryofCropGeneticsandGermplasmEnhancementofGansuProvince,Lanzhou,Gansu730070,China)

Abstract:Investigations on difference in the growth period of winter rapeseed (Brassica campestris L.) in different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areas of northern China may allow rationalization of crop rot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multiple cropping indexes, which eventually advances cropping systems.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using 18 winter rapeseed varietie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resistance to cold during 2008—2013 at 17 different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gions in northern China and their growth period variations were determined thereb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owth period of winter rapeseed planted in north China had no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varieties and years, ranging from 1 d to 5 d. However, the growth stage of winter rapeseed differed between different varietie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cold resistance. The winter rapeseed with strong cold resistance had its wilt leaf stage extended (the wilt leaf date was shifted early, the regreening date was postponed). The transition stage from vegetative growth to reproductive growth was shortened greatly, and postulation period became relatively prolonged. However, the difference was extremely significant between different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areas. It was apparent that the growth period was relatively shorter (240~270 d) in northern China where the temperature was higher, which was because of late sowing and high temperature at prematurity. However, the growth period was delayed to about 270~300 d at high altitude areas including ordos plateau, Xinjiang province (low extreme temperature) and the west of Gansu province (average low temperature), which was because of low temperature and early sowing. The causes for the difference of the growing period in different areas were primarily temperature, and also latitude and altitude. In conclusion, decreased temperature but increased latitude and altitude could result in the extended growth period for winter rapeseed in north China. In addition, after harvesting winter rapeseed, multi-cropping could be implemented using sunflower, millet, buckwheat, potato, which would not only allow two harvests annually but also improve multiple cropping indexes and possess large potential in multiple cropping.

Keywords:winter rapeseed (Brassica campestris L);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areas of northern China; growth period variation; potential in multiple cropping

中图分类号:S565.4

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刘海卿(1990—),男,甘肃渭源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性研究。 E-mail: 1289754164@qq.com。通信作者:孙万仓(1957—),男,甘肃会宁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油菜育种及十字花科种质资源研究。 E-mail:1134137111@qq.com。

基金项目: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11AA10A104);国家自然基金“白菜型油菜抗寒评价指标体系及数学模型构建”(31460356);”973”计划“油菜高产油量形成的分子生物学机制”(2015CB150206);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14G10000317)

收稿日期:2015-01-31

doi:10.7606/j.issn.1000-7601.2016.02.31

文章编号:1000-7601(2016)02-019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