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主学习能力的中药化学微课教学研究

2016-04-26 01:26陈建真李范珠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杭州310053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6年2期
关键词:自主学习微课

陈建真,何 昱,李范珠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杭州 310053



基于自主学习能力的中药化学微课教学研究

陈建真,何昱,李范珠
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杭州310053

【摘要】:微课是当前教育教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已引起师生的广泛关注。文章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从微课的教学设计入手,构建了基于“微课”的创新型中药化学课程教学模式,为传统中药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微课;中药化学;自主学习

【DOI】:10.13566/j.cnki.cmet.cn61-1317/g4.201602017

21世纪是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进入到“微时代”,微信、微博、微电影、微访谈、微学习等“微”概念正在急剧改变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近年来兴起的微课(micro-lecture)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具有较高的互动性、参与性、信息传播快等特点[1],已引起师生的广泛关注,为学生课内外自主学习开辟了一条全新而有效的途径。

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成长和发展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权。为了更好地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我们在中药学专业主干课程《中药化学》中开展微课教学。中药学专业为教育部特色专业,《中药化学》为校精品课程[2],为微课教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微信平台,等,利用微课资源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尽可能满足信息化环境下学习多样性、个性化的需求,以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1 微课及其特征

“微课”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Penrose D)于2008年首次提出[3]。他将微课称为“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构建的,以在线学习或者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传统课程主要是以教授课程为主要教学目的,以学科为中心,知识为本位,以文本、口头语言等传统媒介传达某一单元的具体内容,是一种系统性较强的教学活动。“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资源类型,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和应用方式[4-5]。微课形式上“微”,内容上“精”,整体效果追求“妙”,具有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精、传播方式活、教学效果好等特点[6]。微课将传统的结构课堂知识体系打破,是将知识点进行细化、形象化、透彻化教学的一种方式。它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呈现出短小精悍、知识精细化和教学解析化、教学设计完整性和内容全面性、形式灵活多样等特点。由于“微”、“精”的特点,适宜在电脑、手机等移动媒体上传播,可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査漏补缺又能强化巩固知识。微课模式非常利于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定进度、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补充和资源拓展。依靠现代技术,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微信、QQ等媒介与教师取得联系、获得支持,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目前微课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得到应用。

2 中药学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药学作为传统专业,存在教学模式僵化,实践教学形式单一。课题组在多年教学过程中发现,传统的授课模式中存在着一些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不足,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偏差。

2.1“填鸭式”教学模式

由于中医药类课程中记忆性知识相对较多,在传统教学中多数课程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被动接受者,教师主动课堂讲授,学生被动听讲学习,独立自主思维不够。这种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长达40~50 min的授课时间内,学生很难做到完全集中精神听讲,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批判性受到限制。

2.2“照方抓药”式实验教学模式

中药学专业教学中实践性课程较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照方抓药”式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比较普遍,偏重于对实践技能的传授,验证性实验较多,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较少。学生习惯于按照实验讲义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较弱。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提高自主学习效率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普遍要求,比学会知识本身更有积极的意义。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3 中药化学微课教学设计

《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运用化学理论和方法及其他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确定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学科,在中药学教育体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生学习后续相关课程和就业后从事中药现代化研究和研制新药等奠定必要的基础。课程涉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多门基础化学课程的知识,内容涵盖各类有效成分的结构类型、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结构鉴定、生物合成等内容,具有知识面广、理论抽象、实践性强等特点,是一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课程。针对该问题,我们对中药化学微课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进行了精心设计。

3.1教学内容设计

微课的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微课的形式是自主学习,因此要从学生的角度而不是教师的角度去设计制作微课,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7]。根据微课程的特点,遵循“小(微)而精”的选题原则,选取的知识点一定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一定要精炼,应当围绕教学中的某一重点、难点或知识点来设计,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一节微课解决一个问题。我们在深入分析教学大纲、教材的基础上,首先选择有代表性的中药有效成分,如蒽醌、黄酮、生物碱等作为微课教学内容。

3.2教学结构设计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中药有效成分的结构、性质、提取分离方法等内容是分别讲授的,虽注重了系统性,但连贯性相对欠缺,而上述内容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如结构决定了性质,而性质又是提取分离方法的重要依据,学生不容易将上述内容连贯起来掌握。因此,我们对教学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以蒽醌、黄酮、生物碱等化合物的核心性质为主线,将提取分离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方法融为一体,制作相应的微课程视频,如蒽醌的酸性及其应用、黄酮类化合物的酸性及碱溶酸沉法的应用、生物碱的碱性及其应用,等,将化合物的结构特征、性质及提取分离方法的应用设计在一个微课中讲授,内容短小精悍且重点突出,同时结合实验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4 中药化学微课教学实践

4.1课堂前问题导入阶段

课前教师根据新课知识点设计问题,请学生自主查阅文献或观看视频,等,了解一些跟当堂课有关的中药背景知识,实现知识和技能的传递,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为新课的讲解做好铺垫。例如:在学习《蒽醌类化合物》之前,先让学生了解含蒽醌的常用中药,如大黄、虎杖、决明子、何首乌,等,结合学生前期学过的中药学、药用植物学等课程,让学生认识这些中药的植物来源、性味、归经、功能、主治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向他们渗透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的思想,使学生更加自觉、主动地探究这些药物发挥作用的原因及其所含的药效物质基础是什么,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化学和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投入到快乐的自主学习中去。

4.2课堂内讨论学习阶段

依托中药化学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将微课视频资料上网,或通过微信、QQ等途径,和学生一起共建中药化学课程群,为微课教学搭建在线学习、讨论等信息化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等途径,观看微视频,参与答疑、讨论等环节,对课程知识或技能进行有效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不同的教学环节,一揭题设问,激趣导入;二切入主题,逐步推进,组织适当的教学形式,如讨论式、探究式课堂,等,进行适宜的辅导或讲解,对重难点进行点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碱性”是《生物碱》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生物碱碱性强弱影响因素涉及的知识比较抽象,不少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利用微课资源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再针对重点、难点及易混淆点,设计少而精的习题,帮助学生扩展学习、迁移应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碱的碱性规律及其在实际研究工作中的应用,从而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建构和内化。

4.3课堂后巩固拓展阶段

课后教师通过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拓展学习资源设置拓展任务,积极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如:学生在《蒽醌类化合物的酸性及其应用》的微课视频指导下,设计含蒽醌类成分的中药提取分离方案,并亲自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具体、形象,真正将课本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知识体系,实现学生对知识或技能的巩固和拓展。中药化学微课教学案例如表1所示。

表1 中药化学微课教学案例

4.4微课教学效果评价

作为微课教学过程的反馈,评价环节不可或缺,我们对微课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进行了探索,为后期进一步改进微课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主要依据如下:

4.4.1学生反馈 通过开展调查、召开教学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学生对微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我们将微课教学在中药学、药学、药物制剂等专业学生中应用,针对微课的应用效果,设计以下问题进行了调查,对微课教学是否感兴趣、是否有助于理解和深化知识、是否有助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结果显示,86.4%的学生对微课教学感兴趣,13.6%的学生兴趣不大;84.5%的学生认为微课教学内容精炼、学习时间短、学习方便,对于知识理解和深化有不同程度的帮助,15.5%的学生认为帮助较少;82.1%的学生认为对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有帮助,17.9%的学生认为帮助较少。表明微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理解和深化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效果较好。同时,也应该看到,少部分学生对微课教学兴趣不大,认为运用微课方式对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帮助较少。

4.4.2教学效果 除了常规的考核方式外,还关注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度、对课外文献的查阅和了解程度、实验设计能力等方面,教师可多角度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也可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在以后的教学和学习中有所侧重改进。如,在学习了“蒽醌类化合物的酸性及其应用”后,请学生课后查阅和课堂内容有关的文献资料,自行选择适当的药物开展实验设计,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依据学生提交的材料和参与讨论的情况进行评定,较以往单凭书面材料进行评价的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也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结果表明,通过讨论和探究式学习及其评价方式,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提高,在课程学习、课外科研活动、技能竞赛等方面成绩有不同程度提升,如,在2015年指导学生获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专业大学生实验技能竞赛一等奖多项,获全国中药学类专业学生知识技能大赛二等奖多项,获得的学生科研项目数量和质量均明显提高。

5 教学体会和思考

通过改革,形成了包括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微课教学、实验教学等较完整的中药化学教学体系,采用课堂内+课堂外的混合组织方式,依托学校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内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相结合,使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扩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微课在《中药化学》教学中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还存在许多不足和局限性,从调查结果中发现,有部分学生对微课教学兴趣不大,认为运用微课方式对其在知识的理解和深化、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等方面帮助较少。笔者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如微课宣传和推广不够、微课制作质量有待提高、教学资源不够丰富、教学互动需加强,等,因此要实现该教学模式的推广与应用,还需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5.1进一步提升微课教学理念

由于微课教学理念的宣传力度不够,在日常各层次教学中尚未得到普及和应用,所以部分学生对微课教学了解较少,兴趣不大,参与积极性不够,未能充分发挥其教学效果。因此,今后要在师生中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广泛宣传,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认识微课,理解微课的理念,并请专业技术人员帮助指导教师学会制作微课的相关技术,产生更多、更好的微课作品,将微课教学广泛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去,能真正起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和提高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5.2加强微课教学资源建设

资源建设是微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目前已在课程中初步开展了微课教学,但是教学资源尚不够丰富,导致部分学生认为在帮助他们理解、深化和拓展知识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有限。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媒体功能等方面,对资源优化集成设计,并充分利用各种方便快捷的网络途径,如微信、QQ,等,助力学习者将零散的知识进行建构和整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3注重教学活动的互动

动态交互性是微课教学的主要特点,由于技术水平所限,教学互动性还有所欠缺,使得少数学生认为微课方式对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帮助较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如利用QQ群、微信群建立微课资源共享平台,让学生分享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收获的快乐。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有助于自主学习和自我提升的微信公众平台,如“药圈”,等,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感受泛在学习,潜移默化地养成碎片化学习的好习惯。通过以上途径,使学习活动更丰富,改变以往教师主讲的单向指导模式,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发展为主动性、建设性、探索性的学习。从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等多途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进行反馈指导,使教学效果更进一步提高。

相信随着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在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将逐步成为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的新方式。

参考文献

[1]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6

[2]陈建真.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独立学院《中药化学》精品课程建设[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5):868-869,939

[3]Shieh 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J].Chronicle of Higher Edu,2009,55(26):A1,A13

[4]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5]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6]张海荣.微时代“微课”的设计与制作[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28(3):245-247

[7]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 (10):28-31

On the micro-lecture teach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mistry based on self-study ability

Chen Jianzhen,He Yu,Li Fanzhu
College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Hangzhou 310053,China

【Abstract】:Micro-lecture,a hot topic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t present,has aroused wide attention from teachers and students.In order to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ies in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innovative practice,we have constructed the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 of Chinese medicine chemistry course based on micro-lectures by starting with micro-lecture teaching design.It is a useful exploration in teaching reform of specialized cours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micro-lectur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mistry;autonomous learning

通信作者:李范珠(1964-),男,黑龙江依安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药学、药学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电话:0571-61768130;E-mail:lifanzhu@zcmu.edu.cn

作者简介:陈建真(1965-),女,杭州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药学、药学教学科研工作。

收稿日期:2015-12-09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15084,jg2015230);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重点教改项目“基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中药化学》微课教学研究”;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G434;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5287(2016)02-0174-04

猜你喜欢
自主学习微课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元认知策略在大学非英语专业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基于EduSoho的微课平台搭建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