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的三个基本实践问题

2016-04-26 03:22崔发周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唐山063299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崔发周(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唐山 063299)



现代学徒制的三个基本实践问题

崔发周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唐山 063299)

摘 要: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范式。通过国际比较和实践反思,发现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中的一些不规范现象,提出了师傅选聘、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培训方法选用的一些基本原则。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认知学徒制;师傅;人才培养方案

现代学徒制在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上都反映出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是提高职业院校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1]。但是,实施现代学徒制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包括师资结构调整、培养方案制定和教学方法改进等方面。在我国当前开展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中,许多职业院校还存在着心态浮躁、目的模糊、程序残缺、方法简单、评价失当等一系列问题,亟待在借鉴国内外已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加以解决。

1 企业师傅队伍建设

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直接目的是让企业成为职业教育的主体[2]。具有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两类教学主体,师傅对徒弟的在岗传授成为技能训练的主要方式,这是现代学徒制最为显著的特征。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职业院校在试点工作中并没有意识到校内教师的角色变化,仍在开发理实一体化的项目课程,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试图在校内实施现代学徒制,显然是没有充分理解现代学徒制的内涵。事实上,作为一种双主体育人模式,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企业。

1.1 建设师傅队伍面临的困难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师傅队伍,是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首要任务和基本条件。由于我国长期以来主要实施学校职业教育,缺乏较为完整的企业培训机制,企业师傅队伍建设非常薄弱。目前,建立企业师傅队伍的主要困难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建企业员工普遍较为年轻,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较为缺乏,即使有少数资深员工,也无法对全部新员工开展“传帮带”;

2)由于技术进步速度加快,新招录员工文化程度和理论水平较高,而相当一部分老职工知识相对老化,以老带新有一定困难;

3)对于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员工觉着岗位技术过于简单,基本不需要在岗学习;

4)由于企业分工细密,同类岗位人员较少,甚至只有一名员工,只能在独立工作中领悟工作技巧;

5)专业技术骨干通常工作在繁忙的一线管理岗位,多数时间都忙于事后检查,没有专门时间进行事前指导;

6)“90”后员工是互联网的“原著居民”,习惯于远距离网络交往,而对近距离的人际交往不太重视,导致新老员工之间的交往障碍;

7)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培训机构和相应制度,组织工作不到位。

企业学徒制度的缺失,不仅影响了技术技能的传承和创新,也不利于员工队伍的和谐稳定,是企业转型升级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1.2 师傅的育人职责

企业师傅担负着生产和育人双重职责,既需要不断提高自身技术及管理水平,又需要指导徒弟工作。在指导徒弟职业发展方面,一般需要履行以下职责:

1)培养徒弟的爱岗敬业精神,指导和监督每位徒弟遵守行业职业道德和安全操作工艺流程,及时发现运行问题,分析异常原因,采取纠正措施;

2)不断学习职业技术教育知识,掌握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帮助徒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

3)积极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在解决实际技术问题方面为徒弟作出示范,及时指导徒弟解决工作难题;

4)了解每位徒弟的工作特点和思想状态,发掘徒弟创造潜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指导各位徒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及时而公正地处理徒弟与其他员工的纠纷;

6)定期对每位徒弟的工作绩效进行科学评价,巩固成绩,发现不足,提出工作改进建议。

7)对新进厂的员工进行入厂培训,使之树立安全意识、质量意识、节约意识、环境意识,了解岗位职责,逐步掌握岗位操作技能。

师傅职责的核心就是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师傅的技术水平与培训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精湛的技术是培训能力的基础,严肃的培训工作又是技术水平提升的动力。

1.3 师傅的选择与培养

师傅选择与培养是企业在实施现代学徒制中的一项关键工作,直接影响着这项改革的成败。企业应该根据师傅职责和试点工作的需要,与企业院校合作制定师傅选聘标准,择优选聘指导师傅,并进行相应培训。

现代学徒制企业师傅主要由职业道德高尚、作风正派、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热爱职教事业的在职人员担任。一名合格师傅所具备的基本条件是:

1)热爱本职工作,对培养青年人才有热情,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素质较高,无严重违纪行为;

2)具备处理复杂技术问题的能力,业绩较为突出,一般应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或技师以上职业资格;

3)沟通和表达能力较强,能够在工作现场和网络学习平台上形象地讲解技术知识,善于对青年职工“传、帮、带”;

4)具有终身教育理念,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不断地吸收本职工作所需要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

5)接受过专门的职业教育方法培训,熟悉项目教学法和示范模仿法;

6)具备与理论教师合作制订实施培训方案的能力,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7)身心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男60岁以下,女55岁以下。

根据发达国家和我国先进企业的经验,企业师傅队伍建设应遵循“以人为本,重视机制,强化培养,宁缺毋滥”的基本原则。首先,企业应将师傅队伍建设作为转型升级的战略措施和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手段,将师傅作为最宝贵的人才资源。企业不能将职业人才培养的任务完全交给职业院校,而是主动发挥职业教育主体作用,根据转型升级需要培养岗位技术人才,并将师傅队伍的形成作为是否进入转型轨道的重要判据。其次,企业需要制定相应激励制度,鼓励技术骨干承担师傅职能。根据师傅带徒的具体情况,给予必要的津贴,并将培训工作绩效作为评先晋级的重要依据。通过学徒制度的建立,使师傅文化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师傅获得全社会的尊重。再次,企业应该主动开展面向师傅的培训知识与方法培训(即对培训者的培训),与师范院校合作集中学习现代培训方法,使技术人员掌握项目教学法的流程,了解现代职业人才成长规律,提高学徒效率和质量。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时期,创新驱动成为第一动力,新一代师傅与传统师傅有了根本不同,具有创新精神是师傅必备品质。

2 校企双方培养方案及其衔接

现代学徒制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一种新范式,是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变革。这一改革颠覆了过去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思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重点由“校中厂”转变为“厂中校”,项目化教学由主要在校内实施转变为主要在企业实施,校内专业教师由重点指导实践教学转变为重点开展理论教学。

2.1 区分订单培养方案与现代学徒制方案

订单培养的实质是企业委托职业院校培养所需人才,在这种委托关系中,企业是委托方,院校是受托方,企业的主要职责是提出培养要求,参与培养的程度较低;现代学徒制则是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责任,企业既是用人单位,也是育人单位。

由于培养主体的变化,人才培养方案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订单培养方案是统一的,主要在职业院校实施,除了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方面做一些调整之外,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结构没有发生改变。但是,现代学徒制培养方案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方案文本上,由一份统一的方案变为两份相互协同的方案,分别在企业和院校实施;在培养目标上,由原来较为笼统的方向性目标转变为符合岗位要求的具体目标,由统一的刚性目标变为多样化的弹性目标;在课程内容上,专业教学由原来的模拟项目变为真实的生产项目,培养过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在评价方式上,注重学徒过程评价,以产品质量和实际技术水平作为出徒的基本依据。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订单培养是一种“全托”模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在职业院校进行;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半托”模式,主要将理论教学委托职业院校进行。

一些职业院校未能理解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在不改变课程设置的条件下,聘请企业师傅来职业院校授课,或是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授课,都没有摆脱新加坡“教学工厂”的思维模式,未能体现在企业生产现场“做中学”的特征。

2.2 企业培养方案的制定

由于现代学徒制处于试点阶段,企业尚未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因而制定企业实施部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由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项目化课程分离出适应企业实施的实践课程,是现代学徒制课程开发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1)划分企业育人职责与学校育人职责。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的前提是校企分工,有分工才能有合作。学校的优势在于理论教学,而企业的优势在于实践教学。分清校企之间的不同育人职责,其实质是分清理论教学任务和实践教学任务各包括哪些内容以及所占的比例。一般而言,随着职业教育层次的提高,理论教学的任务会越来越重,而实践教学的比重则会逐渐下降;从企业的角度看,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简单劳动越来越多地被机器替代,对操作者理论知识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而对操作技能的要求越来越低。中职教育对理论教学的要求相对较低,而实践教学通常要占到60%以上;专科高职院校对理论教学的要求升高,实践教学的比重一般不能超过50%;本科职业教育要求掌握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对实践教学的要求会进一步降低。在德国双元制教育中,学生通常每周在职业学校学习1~2天,而在企业实践3~4天,这种企业本位的学习方式是典型的学徒制。

图1 学校与企业教育职责划分图

在我国传统的技工学校,主要培养车、钳、电、铆、焊等工种的技术工人,生产操作主要凭操作者的经验,训练的时间较长。数控操作工的培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习编程需要有较多的技术知识,学习数控机床的维修对知识的要求就更高,仅靠在工作中实践锻炼就远远不够了。根据各个职业院校的经验,在目前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条件下,一般工业企业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校企分工如表1所示。

表1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分工

2)企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制定企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解决内容模块和排列的问题。学徒学习内容的选择主要依据工作岗位的需要,学习方法主要是“做中学”。但是,现代学徒制不是简单地学习师傅的工作经验,选择学习内容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适应未来技术发展的需要,与师傅的常规工作内容有所区别;二是学习项目需要进行教育化改造,设置必要的学习情境,能够直接促进学徒的职业能力发展,譬如,在驾校学习时设置坡道起步、倒车入库等情境;三是学徒岗位需要多个,不能像传统学徒那样限制一个师傅、一个岗位,这样有利于将来工作岗位的转换。如果职业院校原有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主要为项目化课程,可以在原项目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补充、改造。学徒项目的排列主要依据技能发展规律,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但由于学徒需要在多个师傅和岗位之间轮换,对于难度相近的学徒项目可以灵活地安排顺序。企业人才培养方案应该由校企双方共同组成的学徒委员会或专业教学委员会审核确定,师傅一般不能任意改变。

2.3 校企人才培养方案的衔接

校企人才培养方案的衔接实质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需要解决内容衔接、交替周期、信息沟通几个方面的问题。

内容衔接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进度相互匹配、相互促进,整体上促进学徒知识与技能发展。理论课堂能够解决企业岗位工作中遇到的疑惑,同时为下一阶段、下一项目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学徒岗位工作内容则应该基本涵盖课堂学习内容,有明确的项目目标,防止出现课堂教学与学徒岗位“两张皮”的现象。

交替周期就是完成一次学校学习和学徒学习的时间长度,如德国的双元制一般以一周为一个交替周期。根据专业性质、班级规模、地理位置等情况,我国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中可以采取较为灵活的交替方式。如果学习内容直观性、实践性较强,理论课堂与企业岗位距离较近,交替周期可以短一些,譬如每天完成一次交替,甚至每个课时完成一次交替;当学习内容较为抽象、理论性较强时,交替周期可适当延长,譬如, 程序设计需要掌握其工作原理,无法在较短的时间直接到企业编写实际的控制程序,就需要较长的交替周期(一个月或者一个学期)。事实上,为了教学的顺利进行,可以设置一些“微循环”,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嵌入理论教学的片段,理论教学中也可以利用校内基地完成一些实训和实验。新加坡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中采用每个学期两班轮换的方式,主要目的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办学成本。

为了实现学校理论教学和企业技能培训的有效衔接,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经常性沟通机制。学徒在企业期间每周都要填写一次日志,如实报告学习收获和遇到的问题,提出学期要求,理论课教师依次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堂和课外辅导。教师与师傅应围绕学徒培养开展各种形式的研讨,包括交流体会、合作编写教材、合作进行学徒评价、联合开展立项研究等。学校和企业还应各自设立对口联系部门,组织指导联合培养工作。

3 企业培训方法的运用

在企业转型升级和“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传统的“示范-模仿”培训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学徒制的需要。与职业院校强化理论教学相配合,企业应该采用具有综合性的项目训练法、仿真训练法、认知学徒法,培养学徒的关键能力和专业能力,这对目前的企业师傅是一个挑战。

3.1 项目训练法的运用

项目训练法是通过师徒共同完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真实的工作项目,在师傅指导下由几个徒弟分工协作完成信息收集、方案设计、过程实施及最终评价,并最终获得学习成果的一种训练方法,具有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任务综合化、学习成果显性化的特点。一些职业院校曾经尝试在校内实施项目训练法,而且编写出了一大批项目化的教材,但由于许多专业无法创设项目教学的情境,或是教学成本过高,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将项目训练转移到企业实施,回归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

在现代学徒制试点中,根据企业实践培训的目的要求,训练项目需要具备如下特征:

1)真实性:项目训练的任务与实际工作能够具体对应,具有真实或仿真情境,训练目标明确;

2)有效性:训练项目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对实现训练目标有促进作用,学徒需要运用一定的理论知识进行操作,或者能够积累一定的技术经验;

3)超前性:不能完全重复师傅过去的工作内容,不能含有即将淘汰的技术内容;

4)自主性:学徒能够参与制定解决方案,可以在师傅指导下亲自尝试解决问题,不至于造成重大安全事故和经济损失;

5)相关性:与师傅自身职业发展密切相关,使项目训练成为一种教学相长的活动;

6)经济性:在实现训练目标的前提下,尽量降低训练成本,优先采用模拟训练方式;

7)明确性:训练结果可以展示和被评估,学徒能清楚地了解自身职业能力发展水平。

对已经开发出的训练项目应该

依据上述特征逐条进行评估,必要时对项目进行改造或是重新开发。

3.2 认知学徒法的运用

认知学徒法也称认知学徒制,由美国认知科学家科林斯等在上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提出,是现代学徒制的一种高级形式。采用认知学徒法的目的是培养学徒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适于培养新兴产业所需要的高级技术人才,如软件设计师、护师、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人员等。认知学徒法是一种对策略技能[3]培养的方法,非常适合在高职教育中推广。

认知学徒法将传统的学徒制核心技术与学校教育整合起来,以科学的教学理论作支撑。有学者认为:由传统学徒制到班级教学的学校教育是第一次教育革命,主要是适应工业化对大批技术人才的需要;由学校教育的班级教学到认知学徒制是第二次教育革命,可以很好地适应信息化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4]。在实施认知学徒法的过程中,需要采用示范、指导、脚手架搭建与拆除、清晰表达、反思、探究等一系列教与学的策略[5],特别是脚手架的搭建与拆除,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手段。

培训方法选择应该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征、教师素质和教学环境等因素而定[6]。单项技能训练可采用效率较高的“示范—模拟法”,综合性训练项目则需采用功能强大、环节完整的项目教学法;高职院校低年级学生和中等职校学生可选用示范-模仿法、仿真教学法,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宜采用项目教学法和认知学徒法。

【参考文献】

[1]赵志群,陈桂兰.现代学徒制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重要补充[J].北京社会科学,2014(1):29-31.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 s7055/201409/174583.html,2016-02-12.

[3]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J].教育研究,2011(11):71-72 .

[4]张晓霞.从认知学徒制看两次教育革命[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6):25-26.

[5]陈家刚.技术支撑的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设计[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4):68-70.

[6]崔发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设计与教学组织方式 [J].职业,2013(30):153.

Three Basic Questions in the Practice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CUI Fazhou
(Tangshan Polytechnic College, Tangshan 063299, China)

Abstract:Modern apprenticeship is the new vocational paradigm in students’ training.Having carried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and practice reflection, non-standard phenomenon in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experimental work was found out, and the mentor recruitment, students training program design and training approaches selection standard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students’ training; modern apprenticeship; 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mentor; students training program

作者简介:崔发周(1963-),男,河北曲阳人,硕士,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主研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高职教育‘典型工作岗位’标准研究”(课题批准号:BJA120081),主持人崔发周。

收稿日期:2016-02-12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43X(2016)01-0019-04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方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大学生绿色消费观进行全过程培育的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