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蚕种保护与冷藏处理的认识与实践

2016-04-26 02:15张胜林,吴钢
四川蚕业 2016年1期
关键词:蚕卵保种蚕种



对蚕种保护与冷藏处理的认识与实践

张胜林1吴钢2

(1.凉山州蚕种场,四川凉山615512;2.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四川成都610041)

蚕种处理主要指蚕种生产结束后,针对后期各环节的技术处理,包括保种、浴消、浸酸、冷藏、运输、催青、补催青到孵化等环节。蚕种处理是蚕种生产、经营、销售、使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蚕种质量。众所周知,衡量蚕种质量的标准,一是遗传质量,即各品种遗传基因决定的各种固有性状;二是生产质量,主要指蚕种繁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质量性状,以蚕种繁育相关的质量检验指标作为依据。如良卵率、孵化率、微粒子病蛾(卵)率、杂交率(纯度)等,其中孵化率与蚕种保护、浴消、冷藏、浸酸等技术处理密切相关。现结合蚕种生产实际,就如何做好蚕种保护、冷藏处理,避免事故发生,提高使用蚕种质量,谈谈认识、做法与体会。

1对蚕种保护与冷藏处理的认识

1.1准确掌握蚕卵不同发育阶段与保护温度、时间

1.1.1掌握滞育期。蚕种产下后7~14d进入滞育期,30d完成滞育期,完成滞育的最佳温度为25℃。

1.1.2掌握越夏期。一般情况下蚕卵越夏期为25℃保护下30~60d为宜。原种、中系普种、二化性蚕种偏短,中系普种、多化性蚕种偏长,春制种偏长,秋制种偏短。

1.1.3掌握解除滞育条件。蚕卵在25℃高温保护30~60d,其解除滞育的天数约为120~150d;25℃高温保护每多1d,需要解除滞育的天数大约多3~4d。

表1 不同温度保护与解除滞育的关系

-2.5℃为冷藏极限温度,7.5℃为解除滞育最快的温度,20℃为不能解除滞育温度(即临界温度),5℃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解除滞育,次要作用是抑制发育,2.5℃主要作用是抑制发育,次要是解除滞育,0℃基本上胚子不发育,但仍有解除滞育的作用。

1.1.4做好活性化调查。做好活性化率和丁1发育度调查:入库抽样,进行试孵活性化调查。越年蚕卵冷藏,春用种从5℃降为2.5℃(丁1及其以上胚子达到30%)、夏用种从5℃降为2.5℃(丁1及其以上胚子达到20%)、夏用种从2.5℃降为0℃(丁1及其以上胚子达到90%以上)、春用种中感前5d(丁1及其以上胚子达到90%以上),均进行丁1发育度调查。

1.1.5掌握用种时间。结合不同制种季别、不同用种季别,合理安排出库时间。

1.1.6准确识别胚子。做好胚子解剖,准确识别胚子,尤其是小胚子,尽量打出完整胚子。进行丁1发育度调查,每批解剖胚子数量应达到80个以上。

以上六个方面互相结合,精心计算,才能制定出最合理科学的切合生产实际的蚕种保护与冷藏处理方案,有针对性地对蚕种实施处理。

1.2正确处理保种与冷藏的关系

蚕种保护过程中蚕种滞育深浅程度,与后期冷藏处理、是否按时解除滞育、按客户用种时间出库、孵化好坏、冷藏死卵的多少成正相关。

要做好蚕种保护与冷藏技术处理,做好蚕种场与蚕种冷库的有效衔接是必须重视的课题。一是冷库主动加强与种场技术交流和沟通,向种场提出合理化保种建议;二是蚕种在冷库保种,或将种场保护室划归冷库管理,统一制定保护和冷藏技术处理的最终方案,解决保护与冷藏技术处理脱节的问题。

1.3对蚕卵滞育深浅程度与解除滞育快慢的认识

蚕卵滞育程度越深,其解除滞育越难,需要解除滞育的时间越长。如何判断各批蚕种滞育的深浅程度和解除滞育的快慢?主要依靠试孵活性化调查和丁1度调查。曾有人认为滞育程度越深越好,但实践证明,在23~25℃中尤其是25℃保护时间过长,是不科学的。因为高温保护时间越长,蚕卵营养消耗越多,卵质下降,不利于后期冷藏,冷藏死卵增多。滞育程度过浅,虽然容易解除滞育,但易增加再出卵,后期冷藏一旦处理不好,也会增多冷藏死卵,且胚子发育不齐。

如何掌握越年蚕种保护过程中蚕卵滞育深浅程度,制定合理的保护方案?具体做法是:根据制种季节、品种、批次不同,结合来年春、夏用种出库时间,缩短23~25℃的保种时间,延长20~22℃时间。因为越年蚕卵滞育一旦完成,只需要维持滞育降低卵内营养消耗,又不过早让其解除滞育即可。20~23℃是维持滞育的温度,在此温度范围内,营养消耗少,有利于后期冷藏。

2蚕种保护与冷藏实例分析

对于蚕种保护与冷藏处理出现的问题,正确的做法是:不推卸责任、不避重就轻,实事求是、客观冷静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通过请教专家同行、查阅资料,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力促出库蚕种孵化整齐。

2.1越年蚕种滞育程度过深

2.1.1情况经过

2008年底凉山州蚕种冷库开库运行,入库两个种场越年种共计33.2万张,特邀相关专家制定冷藏技术处理方案。主要包括:5℃保护时间,春制春用种45~55d,夏制春用种30~35d,春制越年夏用种30~40d,夏秋制越年夏用种25~35d,秋制早秋用种25~35d;未进行丁1度调查。冷库严格按照已定方案执行,其间出现问题。

入库后活性化调查结果显示:春用种中系为母体的越年种几乎全批次为0,表明蚕卵未解除滞育;日系为母体的反交种为0~1.5%之间。但如何判断该蚕种滞育程度深到何种程度,何时降至2.5℃和0℃冷藏,能否按时解除滞育、满足出库供种要求等问题,亟待解决。对此,查阅四川省蚕种冷藏技术规程等标准,同时结合重庆永川冷库丁1度调查方法,提出修改冷藏方案,以丁1度调查结果作为降2.5℃和0℃冷藏判断依据。经批准后,立即进行丁1度抽样调查,并将库房温度回升到7.5℃保护15d后降6℃保护20d,再降5℃保护直到3月10日,前后经过5℃-7.5℃-6℃-5℃共计95d保护,8次丁1度调查。到3月10日调查结果为:春用中系品种丁1发育度最高的一批为85%,最低的一批为60%,说明该蚕种解除滞育不充分或者未完全解除滞育。当时攀西春用种3月25日开始出库,蚕种再不中感即无法及时供种。如果中感势必导致未完全解除滞育的蚕卵在中感过程中发育缓慢,已解除滞育的蚕卵发育快,加剧胚子发育开差,影响孵化整齐度。但5~7.5℃,尤其7.5℃保护时间又不能太长,否则先解除滞育的部分蚕卵胚子要发育,加大胚子发育开差 。

2.1.2原因分析

蚕种入库到中感前经过时间是12月6日~翌年3月10日共95d。攀西地区春用种出库时间是3月25日~4月10日,因此中感时间最迟3月10日进行。春制越年种保护技术中25℃高温越夏以30d计算,所需解除滞育的最短天数也要120d,扣减浴消过程中相当于5℃保护解除滞育15~20d,尚需100~105d时间来解除滞育,和95d比,差了5~10d(如果在3月1日中感就差17~22d),为冷藏处理造成很大的难度。

调阅该越年蚕种的保种方案发现,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高温25℃时间40~50d,二是从20℃往下降温的时间过迟(11月25日后才开始降到19℃,12月5日降至自然温度浴种)。

2.1.3解决办法

2.1.3.1延长5℃以上保护时间。采取适当延长7.5℃、6℃、5℃保护时间,不降2.5℃冷藏。实施低温长感(11℃)。中感后期不用12℃以上温度。进行两次中感。第一次中感5~7d,胚子发育到多数乙2、乙2+见丙1时入库5℃或2.5℃冷藏约7d(可抑制发育快的胚子,促进慢的胚子向前发育),再出库第二次中感2~4d,胚子发育到多数丙1、丙1-、见丙2时入库2.5℃再冷藏。择批中感。选择丁1发育度达到80%以上的批次先中感,满足3月底先出库的品种数量,后出库的批次推后中感。外库保护。出库前3d外库11℃保护,增加中间过度时间,尽量促进胚子发育整齐度。

通过以上措施解决了前述问题,但存在很大的质量风险,因此不是最好的办法。

2.1.3.2改进保种、浴种设备条件,调整保种方案,实现保种、冷藏技术处理的合理衔接。具体是:

减少越夏时间。将原保种方案中25℃高温越夏时间减少5~10d,23~24℃减少到10~20d(以前为60~100d),延长20~22℃保护时间。目的是降低蚕卵滞育深度。

提前降温浴种。原保种方案中每年11月25日后从20℃往下降温12月5日开始浴种调整为11月1日开始从20℃往下降温,11月20日左右浴种入库,延长冷库后期冷藏技术处理时间。

改善保种浴消设备。攀西地区9月底到11月份温度偏高,气候干燥,保种室降温到22℃以下较困难,11月20日左右浴种水温达不到要求。因此,通过筹措资金改造保护室,安装中央空调及分室安装空调,购买冷热交换器降低浴种水温,解决保种室降温和浴种水温的问题。

采用浸酸脱粒技术。对秋、晚秋制春用种采取浸酸脱粒浴种,促使解除滞育,效果很好。

通过方案2中4个方面的措施,越年种春用中系品种,实现从5℃降2.5℃冷藏,2月20日出库中感,且胚子发育整齐,满足了用户出库时间提早的用种要求。

2.2入库越年种活性化率太高

2.2.1情况经过

2010年购入省外越年原种,共8个批次,12月16日入库,试孵活性化调查孵化率为37.4%~98%,具体调查及处理结果见表2。

表2 越年原种调查及冷藏处理表

2.2.2原因分析。一是该原种保种滞育程度较浅。二是运输途中可能接触较高温度。

2.2.3解决办法

2.2.3.1提前降温。因其活性化率高,丁1度调查不到30%的批次均立即降2.5℃冷藏,春用种在预定出库中感前5d丁1度调查达到95%以上,再出库中感。

2.2.3.20℃冷藏。夏用种在2.5℃冷藏后,每隔5d抽样,丁1度调查达到90%及以上立即降0℃冷藏,至中感前转入2.5℃冷藏5d,再出库11℃中感。

2.2.4处理效果

8个批次中除6月15日出库夏用的“872B”1个批次有2%~5%死卵外,其余批次孵化率都在99%以上。所有原种蚕期饲养发育正常,克蚁单产除“872B”为4.5kg,其余批次均在5kg以上。

2011年底同样购入该外省原种8个批次,试孵活性化程度在5%~10%之间。在处理上吸取2010年经验,比2010年提前15d进行丁1度抽样调查,即入库当天同时抽取试孵活性化、丁1度调查样品,凡丁1度调查达到20%立即降2.5℃冷藏,夏用种丁1度达到90%以上降0℃冷藏,没有出现冷藏死卵。由于处理及时,避免了潜在的蚕种质量风险,保证了用种质量安全。

3体会

现有的蚕种保护与冷藏加工技术是前人的经验总结,仍也需完善发展。

3.1加强业务理论学习

蚕种保护与冷藏加工是蚕种生产繁育的重要内容,加强业务理论学习,掌握蚕胚胎发育特点,学习相关技术标准和处理规范,结合工作实际,才能够创新工作,有依据、有目的地分析解决问题。

3.2主动分析存在问题

近年蚕种生产环境条件发生较大变化,蚕种保护和冷藏加工技术面临许多新问题,被动按照原有技术处理虽无大错,但不求甚解,工作中难免出现纰漏。主动思考、主动作为、主动分析存在问题,举一反三,才能化被动为主动,掌握工作主动权。

3.3创新解决实际需求

随着我省蚕桑产业布局从内地向攀西、川南等优势蚕区转移,蚕种生产基地也向攀西、川南转移。因此,蚕种生产季别与出库用种实际需求发生变化,即春制越年夏用蚕种保护与冷藏时间延长、晚秋制越年早春用蚕种保护与冷藏时间缩短,给蚕种技术处理带来新的挑战。通过近年来的创新思考与总结、创新探索与实践、创新改进与完善,越年蚕种入库滞育过深、过浅,影响蚕卵活性化整齐、影响孵化的问题基本解决,满足蚕桑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作者简介:张胜林(1968-),男,高级农艺师,从事蚕业生产、蚕种冷藏工作。

猜你喜欢
蚕卵保种蚕种
“川山×蜀水”原种保种技术及效果
牛保种现状及对策研究
孵化蚕卵
蚕卵的等待!
温度刺激对催青期樗蚕卵中孵化酶基因PccHE表达量的影响
家蚕胚胎滞育的生理生化研究概述
卢国伟:矢志不渝,痴心保种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