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总是落入圈套

2016-04-26 16:15陈杜梨
世界博览 2016年6期
关键词:拉尼骗局骗子

陈杜梨

导语:违心称赞别人的领带是一件事,说服别人这是千载难逢的投资机会从而掏空人家的银行账户就是另外的事了

你曾经上过骗子的当吗?我曾经被骗过。那时候我在上大学,一年暑假和同学去土耳其旅行,在伊斯坦布尔的一个夜里,我们两个遇到了一个英语说得很好的年轻人,这个当地人说他正要和朋友在一家夜总会碰面,并邀请我和同学一起去喝一杯。当我们到了那的时候,发现店里几乎空无一人,然后突然间一群半裸的女人出现了,还没点东西,一瓶香槟酒就出现在桌上了。几分钟之后,账单来了,5000多块钱就这样没了。从店里出来之后,我们破产了,同时还为自己的愚蠢追悔莫及。

我们怎么会成为这样的冤大头呢?美国作家玛丽亚·康尼科娃在《骗局》中告诉我们:几乎所有的人,不管是腰缠万贯还是身无分文,不管是机智还是迟钝 ,都可能被骗,原因很简单:人类的基本天性就是信任他人。这种本能太强大了,会遮住双眼,让你对显而易见的迹象视而不见。而骗子最会看穿他们的受害者:在美丽的伊斯坦布尔街头,一对来自异乡的大学生对陌生人的好意怎么能推辞呢?

脆弱的人最容易被骗

“掂量好了一个人,你可以卖给他任何东西。” 康尼科娃说。更糟糕的是,人类总是被偏见所累,天性乐观,认为自己高高在上,这种自我感觉良好助了骗子一臂之力。其实,每个人都有欺骗的能力,但我们大多是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撒谎。康尼科娃援引了一项研究:美国麻省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特·费得蒙曾做过一个试验:他请所有参与者在身上携带一个隐形摄像机,记录自己一天的谈话。最终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有受访者中,60%的人在10分钟的交谈中撒谎2到3次。

“骗子,在一定意义上,仅仅是把我们经常说的善意的谎言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康尼科娃写道。违心称赞别人的领带是一件事,说服别人这是千载难逢的投资机会从而掏空人家的银行账户就是另外的事了。但问题是:正因为我们生活在到处散播着小谎言的宇宙中,所以更容易碰上更大的陷阱。所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无论是说谎者还是被骗者,都将被给予最大的宽容;这是最坏的时代——谎言与欺骗充斥整个社会,让最简单的信任荡然无存。

历史上众多骗子的丰功伟绩,为我们了解人性提供了独特的镜子。作为心理学家和《纽约客》杂志的撰稿人,康尼科娃这次化身分析诈骗这一黑暗艺术的专家,在本书中探索了“每场骗局的心理原则,” 她认为,从最初级的到最复杂的,每场骗局都开始于密谋,这个阶段也正是寻找受害者的时候。接下来是“开演”:骗子开始引诱受害者。然后“抛出绳子”,受害人挂钩。接下来的术语叫做“吃定”也就是掏空受害者的时刻。最后是“放气”,骗子消失了。根据设计,一切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天衣无缝的衔接在一起。每一场成功的骗局都是一条通往圈套和背叛的苦路。 “永远不要给昏头转向的目标时间,让他冷静下来,” 康尼科娃引用一位诈骗高手的话说。“当你把他团团围住的时候,他仍然在贪婪地流口水呢。”

什么样的人容易成为骗子的目标呢?答案是那些贴着脆弱标志的人,比如说那些正经历人生动荡和阵痛的人。其他的情感状态,如快乐或恐惧,也可以降低防御能力,很容易被人说服。19世纪的“伟大推销员”克拉克·斯坦利,正是抓住了人们对健康的焦虑,以此行骗具有悠久的传统。斯坦利声称自己卖的是中国劳工随身带到美国的正品蛇油。事实上,他的配方甚至根本没有响尾蛇油。也一点没有用处,但满怀渴望的顾客仍然会抓起瓶子,试图用假冒的油减轻自己的疼痛。

在社会和政治动荡,到处充满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统治的时代,人们往往更容易感情用事,失去理智,因此也就特别盛产诈骗艺术家。技术革命,不仅仅能够颠覆人们的日常行为的方方面面,还特别利于诈骗业的发展。互联网就是一个例子,它让美国流行的“尼日利亚王子骗局”更容易找到更多的潜在受害者。

这种骗术的大体故事情节是尼日利亚的某位显赫人士要把巨额资金以“秘密”的形式转移到国外,需要使用你的名义和银行账户,转移成功之后你将获得上千万美元中的 10% 或者更多作为酬劳。如果答应和这些王子合作,过一段时间骗子就会以事情进展不顺利为由,让你先垫付一点“微不足道”的手续费和打点官员的小费,付过几次钱之后,对方就变得无影无踪。这种骗术在之前在纸制信件里就开始流传,后来是通过传真,现在是以电子邮件的形式流传,据说,“尼日利亚王子骗局”平均每年在全球骗取的金额高达15亿美元。

而且互联网还能让骗子更容易建立令人信服的假身份。对此,康尼科娃举了个例子。2012年68岁的北卡罗莱纳大学物理学和天文学教授保罗·弗兰普顿就落入了圈套。弗兰普顿在约会网站与一位捷克美女米拉尼相识。这位内衣模特自称现居玻利维亚。她还发来自己的大量性感照片,令弗兰普顿大为倾心。不久,米拉尼邀请弗兰普顿前往玻利维亚和她见面。但他到了玻利维亚后,米拉尼又让他去阿根廷。接着,一名中年男子带来了“米拉尼的行李箱”,让他带往布鲁塞尔见米拉尼。结果在机场接受安检时,安检人员从他帮米拉尼带的行李箱内发现了2公斤重的可卡因,原来,这一切只是毒枭精心设下的桃色陷阱,目的是利用他运毒。

贪婪最终的祸根

骗子不只是操控人心的高手,还是讲故事的专家。就像我们在本质上倾向于信任别人,非常自然的,我们会被一个令人信服的故事吸引。很多广告商和政治家正是利用了这一点。 “一个事实看上去很合理,我们仍然会对其进行测试,” 康尼科娃写道。 “当一个故事合情合理的时候,我们通常认为它是真的。”一旦我们接受了一个故事,就不会再怀疑,而且,我们可能会不自觉地扭曲那些矛盾的信息让其符合我们已经得出的结论。这种现象有个心理学名词,就做证实性偏见(ConfirmationBias)。

如果《骗局》有什么中心的话,那就是“被骗的人不应该被称为笨蛋”。因为归根结底,“一个诈骗艺术家卖的是希望,” 康尼科娃写道。这是一个有趣的想法,但有点走的太远了。最常见的情况是,骗子们利用的是人们不那么高贵的冲动,比如说最普遍的贪婪。

和作者的第一本书《福尔摩斯思考术》一样,《骗局》一书把学术研究成果,用简洁的描述方式用来解释古老漫长的诈骗史。从书中你会看到曾经遍布纽约城角角落落的“三张牌”骗局,和更加古怪的故事,比如说“波亚斯骗局”,在这个骗局中,19世纪英国冒险家格雷格尔·麦格雷格尔在地球上虚构了一个国家!他宣称,自己是这个名为“波亚斯”的国家的王子,并且给波亚斯在中美洲的黑河附近妥妥地安了家——也就是今天的洪都拉斯境内,麦格雷格尔说,波亚斯国占地800万英亩(比英国威尔士的面积还大)。这个国家自然资源丰富但急需开发,因此需要吸纳资金和吸收移民。他精心策划的宣传攻势大获全胜——人们不仅争相解囊购买这个虚构政府的债券,甚至还有7艘载满移民的船欣然“移民”到这个并不存在的国家去!

《骗局》中的故事显得有点简单,康尼科娃把麦格雷戈那么疯狂的故事用短短几页来讲完。这样的故事我宁愿看上几百页,同样吸引人的还有蒂埃里·蒂利的“光荣事迹”,这位法律系辍学生从一法国贵族家庭骗得了数百万英镑。使用手法堪称离奇。蒂利告诉维德里尼斯一家,称他们是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社团“世界的平衡”组织的失落后裔。 “共济会”一直在派杀手寻找和追杀“他们。蒂利让维德里尼斯一家把财产汇到另一个由欧洲贵族组成的一直在暗中保护着他们的秘密组织的账户上。维德里尼斯一家三代老少,从89岁到16岁不等的11人,竟然全都相信。维德里尼斯一家在他们的城堡中躲藏了5年后,卖掉家产,在蒂利的带领下“逃”到了英国牛津市,在异国他乡过起了东躲西藏、贫困潦倒的生活,直到2009年,被称为“精神控制领域的达·芬奇”的蒂利的骗局才被揭穿。这样的故事再详细也不为过,不过从她研究的骗子,康尼科娃至少学到了一手,那就是让你的目标总是想要更多。

THE CONFIDENCE GAME

Why We Fall for It . . . Every Time

作者: Maria Konnikova

出版社: Viking

副标题: Why We Fall for It . . . Every Time

出版年: 2016-1-12

页数: 352

定价: USD 28.00

猜你喜欢
拉尼骗局骗子
骗子?
别被骗局牢牢关住!
拉尼娜来了,这个“小女孩”不简单
梅拉尼娅:世界上最受欺凌的人是我
最小的一个
骗子鸟
匀加速骗局
三步图解厄尔尼诺与拉尼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