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的美术欣赏教学

2016-04-26 11:13张晓娟

张晓娟

【摘 要】 中小学阶段美术欣赏课,美术老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范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欣赏作品,让学生在艺术欣赏中激发临摹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绘画的想象力;小学美术课一般都是专题欣赏,教师也可以搜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通过这些信息来扩大学生的审美视野,使学生与美术作品产生情感共鸣,拓展学生美术欣赏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 欣赏情境;欣赏情感;审美共鸣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1

小学美术课是实施素质教育重要手段之一,小学美术欣赏很容易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角色,让学生在观察—感受—认识—表达过程中,在学生在制作和描绘中,让学生获得美术的技能,构思,构图,通过生活中的一个故事的情节,有趣的一件事,一种景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操作能力,创作出绘声绘色的,充满孩子灵性,智力,良好个性的绘画来,打造和谐共进的美术欣赏课堂呢。下面我从兴趣欲、交流欲、获胜欲、共鸣欲的角度对师生和谐共进的美术欣赏课堂进行了探讨。

一、创设欣赏情境,点燃学生欣赏的兴趣

美术欣赏课离不开情境设置,而兴趣是一个人活动的源泉。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我在给学生上美术欣赏课时,一般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的多媒体的音、色,动画展示欣赏的艺术作品。例如教学《中国青铜艺术》导入新课环节,我就进行了这样的尝试:以FLASH动画导入——一位古人,手举金樽,边吟诗边喝酒,缓缓向大家走来。自我介绍后,原地旋转,带领同学们走进几千年前的古代,欣赏琳琅满目的青铜器。之所以这样设计,就是要通过古代服饰、道具,古人的言行、动作、神态,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对青铜器产生兴趣。欣赏课前,尽管同学们进行了相关资料的搜集活动,但不一定每位同学都对此感兴趣。有了这样直观的情境导入,绝大多数同学兴趣欲就会被激发出来,随之就会兴趣盎然地紧随古人,愉快地进入视觉感受阶段。当幻灯图片被逐一呈现时,有些学生马上就能说出器皿的名称,这时在图片后再出示相应青铜器名称的文字,学生就很有成就感。欣赏的兴趣就会更加浓烈地延续下来。兴趣的欲望被点燃后,学生的学习热情就逐步释放出来。

二、培养欣赏情感,引导学生意向感受

欣赏美术作品需要真情交流,情感认同。每幅美术作品都会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如果学生有的放矢带着主观情感去欣赏,无疑会产生情感共鸣,使学生产生主观情思的想象,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然后再在奇思妙想中产生艺术创新的激情,提高学生对艺术创新力。培养学生的意向感受,就是对小学美术课堂的学生,创作要求“画如其人”,也就说美术教育既要注重美术专业技术与基础知识的培养同时,也培养学生美术的人文气息。例如,对古代青铜器艺术品画的认知、情感、态度及价值等方面进行有效的交流与碰撞,从而达成一种认知视界的融合,积极主动建构起属于自己的青铜知识体系,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让学生意象感受阶段,开展小组研讨,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深层次地了解青铜器的意象美。如果对青铜器艺术品画的展览欣赏,开展组内交流欣赏心得,共同提高学生绘画的意向感受。对于在欣赏中对美术艺术品不太了解的问题,更需要全组在交流中探索、合作,共同讨论,使美术教育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让学生的情感更加饱满,人性更加完善。

三、发挥学生的欣赏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审美感

1、美术欣赏、鉴赏课,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体性,避免老师教学满堂灌填鸭式教学,造成老师滔滔不绝,而学生却无事可干的状态,那么为了调动学生对美术欣赏的积极性,要适当的师生换位思考,该让学生看的,改学生描述的,改学生动手绘制的,美术老师绝不能越俎代庖,要让学生眼、脑,嘴、手有机的联动起来,例如,我让学生画一条鲤鱼,我从街上买了江心鲤鱼,放在一个盛水的鱼缸里,把它端到讲台上,学生看到活生生的鲤鱼标本,学生情趣激昂,我指导学生欣赏鲤鱼的嘴的吐水动作,鱼鳞的状态,鱼的眼睛,鱼的尾巴,然后看鱼的鱼的游姿,鱼的身体颜色,鱼鳃的呼吸。学生如醉如痴欣赏美丽的鱼儿时,我要求每个学生拿起美术本子,美工笔,画出这条鲤鱼形状,游姿,从而在润物细无声中进入心境共鸣审美意识。

2、阅读文学作品时,往往会产生共鸣。这种共鸣常常表现为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可能产生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同样当美术作品欣赏过程经历审美感受阶段,到达心境共鸣的感受阶段,不同对话主体间的内心感受异常相似。这时教师抛砖引玉:“看到几千年前就铸造的如此精美的青铜器,身为中国人你有什么感受?”这样的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对话主体的共鸣欲特别强,争先作答。“自豪、骄傲、了不起、敬佩……”的字眼发自肺腑,赞同声余音绕梁,对话主体间的共鸣氛围异常热烈,直接把本课的欣赏推向高潮。课末“古人”与同学间对接含有青铜器皿的成语,更让这种实现的共鸣欲持久迷香!

总之、众所周知,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分为四个阶段:视觉感受,意象感受、审美心理及心境共鸣。即先产生视觉上的快感,进一步体验作品体现的情境和思想感情从美感受到,最后产生欣赏者情感上的共鸣。那么审美的视觉、意象感受的外在因素就是情境,要使学生产生审美感受,使之内化,就应该重视情境的创设。而欲望几乎人人都有,特别是儿童期的表现欲望非常强烈。教学活动中,在师生广泛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兴趣欲、交流欲、获胜欲、共鸣欲等角度人手,创设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情境来循循善诱,使学生身临其境,让他们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在深入欣赏的过程中教师仅仅是一个点拨者、引导者,学生始终是课堂对话的主体。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义务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

【2】万盈.多媒体教学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读写算,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