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向的历史脉络

2016-04-28 00:03郁树廷张帅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转向

郁树廷 张帅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一直贯穿于党的活动的始终,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有效运用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对中国共产党建立之日起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向进行了脉络梳理,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转向分为四个时期:1921年——1949年9月起步发展阶段;1949年10月——1966年稳步前进转向阶段;1967年——1977年变异转向阶段;1978年至今变革与拓展阶段。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向;历史脉络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时期,都是引导、启发和团结人民实现理想目标的“生命线”。实践证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对党的建设以及中华民族的民族独立与解放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有效运用起着关键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指在一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下,教育者运用言语传递积极的话语内容满足教育对象的一定心理与精神需求,进而促使教育对象将话语内容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外化为自己的日常行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的教育言语媒介。

本文对自中国共产党建立之日起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向进行脉络梳理,以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综合来看,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转向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阶段:1921年——1949年9月起步发展阶段;第二阶段:1949年10月——1966年稳步前进转向阶段;第三阶段:1967年——1977年变异转向阶段;第四阶段:1978年至今变革与拓展阶段。

一、1921年——1949年9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起步发展阶段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党就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也随之产生。但是在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并没有正式确立,为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继续沿用了革命导师们的提法即“宣传工作”。

在1921年——1949年9月期间,话语的内容更多的是侧重于反帝反封建。针对农民阶级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主要是说服农民阶级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中来。“宗法封建性的土豪劣绅,不法地主阶级,是几千年专制政治的基础,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的墙脚”[1],通过反帝反封建的话语内容宣传与说服,其目的是唤起农民的革命精神、唤醒阶级觉悟,从而积极投入到反帝反封建革命中来。于工人阶级而言,话语内容主要是灌输给工人阶级一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正确的思想引导。列宁曾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2],故而,中国共产党需要积极组织工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通过理论宣传说服工人参加革命,积极扩大阶级基础。同时还进行说服话语的推广,通过以反帝反封建为话语内容的宣传,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提高工人阶级的阶级觉悟,教会工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方法来认识问题与分析问题。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要手段是宣传,通过宣传达到凝聚人心,共同建设新中国的作用。宣传手段又分为文本宣传和口头宣传的形式。文本宣传主要是依靠报刊小册子以及纲领性文件的学习。口头宣传主要是通过开讨论会、诉苦、谈话以及歌曲等形式。抗战期间,党组织通过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的文本发放给全军干部同志学习,再到各部队进行宣讲,并通过各级宣传机构、宣传部门大量发表社论和文章,从而使得全军上下在思想和行动上逐渐达成共识,为抗战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解放战争时期主要是通过选择典型案例或者人物进行诉苦,也就是诉阶级剥削之苦,表达农民百姓的心声,形成思想上的共识,从而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群众基础。

二、1949年10月——1966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稳步前进阶段

新中国成立之后,全国上下处于一种新的民主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也在逐渐的由建党之初的“宣传工作”转变为“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概念最先由刘少奇提出,他说:“今天,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更加提高了,更加需要加强党的思想领导”[3],从新中国的发展来看,1949——1956年,也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前的过渡阶段以及1956年——196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的探索阶段,这一时期党和国家的建设还不是特别成熟,都处于不断探索与完善阶段。

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1953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不再是建国之前的反帝反封建了,而是以社会主义政权的稳固为话语内容。这一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主要以政权的巩固、党风建设以及社会主义的改造为主。通过爱国主义的教育为政权的巩固提供思想基础。通过对党员的整风教育,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与党员队伍的素质水平,抵制资产阶级的思想侵蚀。在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通过开展总路线的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改造的洪流中去,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

这一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主要是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说服教育以及榜样教育法。说服教育同样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重要方法。除了以上两种方法之外,榜样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一种重要话语形式。榜样教育的方法在新中国全面建设的十年里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通过各个先进榜样的学习,一方面宣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另一方面也使得人们的精神境界不断提高,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尤其是在三年困难的时期,榜样的力量成为一种重要的示范力量,激发了人们的建设热情。

三、1967年——1977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异转向阶段

1966年之后,随着国内形势的变化,这一时期党的工作中心是“以阶级斗争为纲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不再是原来的“思想政治工作”了,而是转变为“政治思想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用生物学的术语说是发生了一种话语基因突变,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有之义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颇带有唯心和变异的政治性的色彩,极力过分宣传个人英雄事迹,大搞个人崇拜,有用唯心话语取代唯物话语的倾向。如当时江青集团大肆鼓吹的“顶峰”思想。“凡是毛泽东的指示,就要坚决拥护,坚决照办,上刀山下火海也要保证完成”[4]。“顶峰”论的思想之后,江青集团又抛出了“天才”论的思想,在中共的九届二中全会上,竟然发放了《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关于“称天才”的几段语录》的材料,毋庸置疑,这些都扭曲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本质内涵,使得其作用被恶意利用。同时,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变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强烈的政治色彩,最主要的表现是宣称“政治决定经济”。

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主要是教材话语和以开会为主的实践话语。原本教材话语和实践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传递话语思想的重要途径,通过教材文本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基本理论与思想。通过开会等实践形式,可以相互交流,更好的理解话语传递的精神思想,同时也能够认识到话语宣传在实际中的不足与问题。但是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两种话语方式却被林彪和“四人帮”集团别有用心地利用了,他们片面地利用教材话语和实践话语,通过“口号式大会”或“运动式学习”等,以达到他们对群众的控制与愚弄,故而使得话语的方式逐渐扭曲,思想政治教育成了为“文化大革命”推波助澜的工具和实现他们政治野心的“大棒”。

四、1978年至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与拓展阶段

随着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发表,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到重新确立。改革开放使得党的中心逐渐由阶级斗争走向经济建设,党的指导思想也正本清源逐渐明朗化,党的思想政治建设也逐渐走上了正确的道路,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此时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逐步恢复正常,摆脱变异的色彩,话语的功能逐渐由政治工具性转向价值理性。话语的内容也逐渐的与时俱进,如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话语内容,以及以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内容,“中国梦”的话语内容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内容时刻体现时代精神,并且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不断汲取有益的思想充实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的话语的领域也逐渐拓展,如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近年来不仅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而且投入了相当多的力量加强网络话语的研究与引导,并逐渐构建起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近年来,话语的形式更偏向实践话语,尤其是随着网络的兴起,实践话语的运用更加明显。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活动缅怀逝者,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静心自省,感悟人生历程与人生价值。同时,伴随着网络草根文化的兴起,生活化的实践话语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以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诠释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出现了又一次新的方向性改变,大大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也促进了传播的实效性。

总之,通过对思想政治话语发展历程的梳理,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有效开展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对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它的发展与时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要不断满足人们新的精神需求与实际需求,不断民主化,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健康发展,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实践生命力,更能彰显时代特色。故而,理清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历史脉络,对我们新的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

[2]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7.

[3]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90.

[4]张耀灿.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58.

猜你喜欢
转向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思辨”转向
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时间问题分析
二战时期日本文坛的转向文学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困惑与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