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媒介素养影响研究

2016-04-28 22:35叶姝
科技传播 2016年7期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媒介素养青少年

叶姝

摘 要 在互联网普及和发展的过程中,网络流行语应运而生,尤其受到青少年群体的喜爱,这就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青少年群体因其本身的特殊性,极易受到网络流行语的影响。本文基于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人际传播中的语言交流、精神需求和心理健康等产生的影响,从辩证的2个方面进行论述,并重点提出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几点措施。着重提出了可从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价值观着手,注重网络环境的优化,与社会各阶层积极协作,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关键词 网络流行语;青少年;媒介素养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60-0044-02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全新的语言形态,展现了多元化的网络文化形式,它不仅停留于虚拟网络世界,还渗透到了现实生活中,颇受青少年群体的喜爱。在使用网络流行语的过程中,青少年群体继续添加了一些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多的新兴网络流行语被再次编造出来,如此网络流行语日渐丰富,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 网络流行用语对青少年媒介素养的积极作用

随着互联网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信息化、网络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用语以其幽默诙谐、简介明了且独具创意的特性,成为青少年广为追捧的对象。同时,网络流行语在青少年培养媒介素养方面,也将受到较大的影响。

首先,在青少年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过程中,网络用语丰富了交流语言,成为了网民们约定俗成的一种语言形式。创造和使用网络用语最多的是青少年群体,他们本身具有较好的创造能力,充满了探索精神,赋予了网络用语强大的生命力。这些五彩缤纷的词汇和用语,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汉语,促进了汉语的进一步发展。青少年在自身的人际交往和信息传播过程中,使用比汉语更加简洁直白的流行用语,也从某种程度上丰富了青少年的交流语言;其次,当前,诸多的青少年都十分的喜欢“宅”,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现实人际交流和沟通的机会。而“宅”又更进一步增加了使用网络用语的机会,现实里的人际沟通不比网络上的简介明了、表现透彻,一些不善于表达的个体便倾向于选择使用网络用语。双方的距离在沟通中使用一两句网络用语便能瞬间拉近,比如起源于淘宝的“亲……”,立刻让沟通双方没有了隔阂感。青少年偏好于使用网络用语还因为这些词汇比较符合自身的审美,在人际沟通和信息传播中能很好的彰显自身的个性,青少年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最后,基于虚拟的网络平台和人们可以摆脱现实生活的种种束缚,诸多例如“土豪”“酱紫”等富有趣味性的网络词汇被创造出来,这些网上风靡的词汇,富含了网名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网民们根据谐音、英文单词或者汉语拼音字母的缩写,创造出了一些简单明了的词汇。随着网络用语的进一步发展,如“给力”“蛮拼的”纷纷登上了《人民日报》等核心的大众媒体上,成为被广泛接受和认可的网络流行语,被赋予了更多新的内涵和意味,对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学生而言,可以有效促进其包容性媒介素养的提升。

2 网络流行用语对青少年媒介素养的不利影响

尽管网络用语有一些正面积极的作用,但是,其源于网络属于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具有互斥性。在松散的网络环境下,网络流行语更新换代快,有很多不属于正能量,在青少年媒介素养提升的过程中,其本身的局限性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2.1 弱化了青少年对传统语言的使用

语言最大的魅力体现在其严谨性上,任何语言在表达与调理结构上均存在非常严谨的规范,我国的网络用语主要源自于汉语,然而,并非所有的网络用语均符合汉语的语言规范。汉字、数字与外文字母符号的糅合使用,使网络流行语与传统汉语区别愈来愈大,有的甚至让人匪夷所思。这就不利于青少年对传统语言文化的继承,并将对青少年的三观产生不利影响。比如“喜当爹”,根据传统语言文学的意思是恭喜人当了父亲,而网络上却是带有讽刺和调侃的意味。类似的流行用语不胜枚举,它们破坏了汉语的严谨性,还将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产生不利的影响。人际传播中语言规范,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在频繁的使用这些网络用语的环境下极有可能弱化。青少年正处于学习的关键阶段,并未形成系统的语言规范,各种语言习惯也尚未稳定,若是长期使用这些网络用语,将会存在大量的错别字、语法错误等,会对青少年的写作、表述能力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2.2 增加了不健康语言的分量

网络环境中的语言污染和语言暴力因各种主观与客观的因素而存在,这些讽刺性、恶趣味调侃性的用语,携带了大量的不健康信息。受到这一环境的影响,缺乏判断力的青少年,必定受到不利的影响。不健康的语言环境,不仅有可能导致青少年在人际传播中增加不良语言的使用频率,青少年的主流价值观还会弱化,导致其出现浮躁、跟风,盲从的心理,显然这是不利于青少年媒介素养提升的。

2.3 造成了青少年与社会其他群体的沟通障碍

青少年在人际沟通中,因思维、行为等多方面因素的差别而存在着明显的距离感,便是通常所说的“代沟”。而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更加深了这一沟通障碍,比如青少年通常会使用“出柜”“查水表”“打酱油”等网络流行用语。而这些在成年人的思维里是无法认同的。这些网络词汇不仅不利于社会其他群里了解青少年的真实想法,更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无法得到足够理解的青少年,认为社会其他群体缺乏新鲜感和活力,并会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排斥感。这很容易导致沟通双方的语言鸿沟,隔阂感增强。

3 网络流行语环境下青少年提升媒介素养的对策

尽管网络流行用语给青少年带来的利弊各有其说,但若能取其所长,取其所优,通过各种相应的对策加以指导,便能够有效促进青少年媒介素养的提升,使消极的影响尽可能的得到规避。

3.1 强化网络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著名教育家理查德·斯皮内洛曾经说过:“在网络空间至关重要的是传承人类繁荣的基础,即卓越的人类的善和道德价值。”网络空间的终极管理者,不是工程师的代码,而是人类的道德价值。楷模通过网络主体可以树立,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利用榜样的力量亦可以促进树立,在网络世界,青少年亦可以接受到科学的,积极健康的信息,而社会其他群体,也当学会取舍,勇于质疑,共同促进青少年能力的提升。在强化网络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正确的道德选择需要促使青少年做出,其他网络群体的利益与感受能够考虑到。青少年内心渴望自由表达的欲望在遏制时,可以理性的鉴定与法律法规相关的信息和社会基本道德伦理,准确而又客观地鉴别出信息中的内涵,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3.2 优化网络环境,规范网络文化

积极、愉悦的网络大环境需要政府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尤其是聊天软件和论坛社区等网络平台。政府需致力于构建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给广大网民创造一个平等的对话平台,将网络文化规范化。及时屏蔽低俗、非法的内容,制定针对源代码的筛选、处理措施。借助源代码对出现的不良信息进行处理将会高效迅捷。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还需要加强对出版物、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的动态监管。

3.3 加强引导,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网络流行语基于网络产生,盛行于网络,其使用环境十分特殊,能够被大众采纳的那一部分,可以纳入现代语言体系。比如“蛮拼的”便是一个十分成功的案例。积极营造健康和谐有序的网络文化氛围,有利于造就网民健全的人格。网民若具备了健全性格及高雅审美观,必定有利于建设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当前,网络上恶搞成风,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青少年评判与鉴别能力的培养,请家长协助监督青少年的日常上网行为,确保青少年能够在网络世界树立正确的行为和道德意识。“网络流行语”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助于传统语言文化的丰富,又不利于传统语言的继承与发扬,尤其是针对青少年,应客观对待,因势利导,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媒介素养。

4 结论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全新的语言形态,展现了多元化的网络文化形式,它不仅停留于虚拟网络世界,还渗透到了现实生活中,颇受青少年群体的喜爱。尽管网络流行用语给青少年带来的利弊各有其说,但若能取其所长,取其所优,通过各种相应的对策加以指导,便能够有效促进青少年媒介素养的提升,尽可能的规避消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蕾.从网络流行语看网络生态的建设与治理[J].都市文化研究,2015(2).

[2]朱琳.“传播仪式观”视域下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5(10).

[3]石乾福,曹于亚.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的价值导向、影响及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36).

[4]刘秋红.网络流行语的构词特征与语言经济原则[J].科技信息,2010(11):131.

猜你喜欢
网络流行语媒介素养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网络流行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浅谈当前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分析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思政教育的影响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