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教育 爱孩子 爱家乡
——云南省赴京“最美乡村教师”采访印象

2016-05-03 05:55赵爱民
中国火炬 2016年9期
关键词:爱家乡关工委班主任

本刊记者 赵爱民

爱教育 爱孩子 爱家乡
——云南省赴京“最美乡村教师”采访印象

本刊记者 赵爱民

教师节前夕,记者对云南省赴京学习培训的“最美乡村教师”进行了采访。

这次学习培训活动,是由云南省关工委、省民委和省敬老爱民促进会共同组织的。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专程前往住地看望他们,进行座谈讨论,畅谈心得感受。带队的云南省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莫泰尧介绍:这次来京的45名边疆民族优秀教师,来自全省16个州市的39个县市,18个民族,教龄都在10年以上,最长的已达40年。他们面对清贫与艰辛,都始终不离不弃地坚守在大山深处、偏僻乡村。“和这些教师接触,我感触最深的是他们爱教育、爱孩子、爱家乡,很值得我们尊重。”记者对几名教师的采访与莫泰尧的感慨产生了共鸣。这些常年坚守在祖国西南边陲的“最美乡村教师”美的职业操守、美的心灵,让记者难忘。

一名老教师40年的坚守

58岁年纪、40年教龄的彝族教师李庆章,只有3个学生。在这支来京队伍中他年龄最大,教龄也最长。一人一校,在云南边疆算不上个例,就是说,一个学校只有一人,校长老师一肩挑,一人管理一个学校。

李老师执教的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云龙乡中心校多立小学,地处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山区,日出日落、花谢花开,迎来一茬茬学生、又送走一茬茬学生,40年就这样过去了;外地的老师一个个走了,外出打工的家长也把一个个孩子带走了。虽然到去年只剩了3个学生,但从这里已经走出了5个大学生,这使他觉得自己的坚守很值。

“还有两年就退休了。”他说:“虽然只有3个孩子了,我也要把他们教好。回去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北京的所见所闻都讲给孩子听。”

最美班主任

“以前,每当讲《开国大典》那一课,给学生读课文时就特别有感情。如今,真的来到了天安门广场,真的登上了天安门城楼,仿佛当年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的声音就在耳边回响!”来自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上江乡小学的藏族女教师和冬梅(藏名慈琳曲追)向记者讲起登上天安门城楼的场景时,仍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要当好班主任,就得有一颗慈母心。”这是当了25年班主任的和老师的真切体会。在这所距香格里拉县城100多公里、多民族杂居地区的寄宿制农村学校,班主任不仅要讲课、辅导、批改作业,还要督促学生洗脸、洗脚,教女生扎小辫。最怕的是学生生病,这时班主任既要当妈妈、还要当医生。刚上学的孩子基本听不懂更不会说汉语,少数民族语言成了这所学校老师们的必修课。她除了会说自己的家乡语——藏语以及汉语之外,还学会了纳西语和傈僳语。

她说,回去重新给学生讲一讲《开国大典》这一课。“这回我肯定讲得比以前好!”她坚毅的目光透出自信。

给留守学生一个家

阿昌族教师曹明传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江东中学执教,这所偏僻山区学校28个班的1200多名初中生中,留守学生接近1000名,占到了80%,可以说是一所留守儿童学校。学校据此提出了一个办学理念:给留守学生一个家!

带好这些留守学生,要管教学、管生活,又当爹、又当妈。这个红脸膛的青年教师是教历史的,还是德育主任。他主讲学校开办的“道德大讲堂”,从思想上关爱留守学生,这一做法在全市教育系统推广。

“国家博物馆内容太丰富了,真的没看够。”谈起来京的感受,他兴奋得脸更红了,“特别是观看《复兴之路》展览非常令人振奋!回去要和学生好好讲一讲鸦片战争以来我们民族复兴的历程。我还拍了好多张照片,这是一堂很生动的历史课。”

自建学校育后人

李开富是普洱市镇沅县勐真村小学一人一校的彝族教师、校长。1983年,家乡的一件事触动了他,由于当地90%的村民都是文盲,一位乡亲错把农药当成止咳糖浆喝了下去,险些酿成悲剧。当时他刚初中毕业,由此萌生了教家乡孩子读书识字的念头。为在村里设校点,他一次次跑镇中心校;没有校舍,他拿出自己家的两间房屋做校舍;没有桌椅,他上山砍竹子自己做。就是这样,他痴心坚守了6年,6年后又和乡亲们一起动手建起了一座二层小楼的校舍。他整整当了16年代课教师,每月工资仅33元。这些年,有5名学生从这里走出去,后来升入大学一本,这5名从高寒山区里飞出的金凤凰是他的骄傲。

“来北京最震撼的是圆明园,这是中华民族心底永远的痛!”他用有点生硬的普通话说:“落后就要挨打。回去我要把这段历史和学生好好讲一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融入乡村一家亲

白族教师李伟执教的大理市挖色镇大成完小花椒箐校点同样是一师一校,目前他一人带着的这所学校总共8名学生,语文、数学、科学、社会、美术、音乐、体育,甚至英语的教学都由他一人完成。他能够在这所偏远的乡村学校坚守20多年,是因为他和这里的乡亲相处得就像一家人。

1987年,他高中毕业被聘到离家15公里的大成完小花椒箐校点代课,一待就是8年,与这里的乡亲们建立了很深的感情。1995年,他回大成完小执教。2002年,花椒箐校点的老师调走了,大成完小又把他派了回来。村民听说他回来任教,一家出一个人帮他“搬家”,睡觉的行李、穿的衣服、做饭的锅碗瓢盆,有的背有的扛,你一件他两件,排成一溜长队,迎接的村民、学生站满了村口。就这样,他在这里安下了家,再也没有离开。

这些年,从花椒箐校点走出去继续深造读到本科的学生有7人,读专科中专的有20人。他还与孩子一起把校园绿化得像个小花园。谈起来北京的感受,他说,北京的绿化真好,回去他要把校园再好好绿化绿化。

这次来学习培训的乡村教师,都是第一次来北京,大多数连省城昆明也没有到过。能够来北京培训学习,大家都感到很难得、甚至很奢侈,是“圆了一生的梦”!学习培训期间,他们还来到清华园,直接感受“行胜于言”校风的熏陶,汲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的滋养。

这些“最美乡村教师”,每个人都有一个和大山的故事、和孩子的故事。因篇幅所限,难以一一叙述。

教师是教育培养下一代的重要力量,关爱教师就是关爱下一代。正如地处云南高寒贫困山区大理州漾濞县苍山西镇白章完小的彝族教师常进海所说的那样:“在关工委和有关方面的关怀下,我们终于走出大山,来北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充了电。回去后,我们要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

(图片由云南儿童网黄天然提供)

猜你喜欢
爱家乡关工委班主任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我爱家乡
我爱家乡青城美
我爱家乡
赤水市召开企业关工委2018年总结表彰会
遵义市关工委:围绕示范抓巩固“五好”组织显活力
绥阳县关工委召开“评先”评审会
一个逗比班主任,培养无数段子手
台江县关工委开展乡、村两级关工委成员业务培训
我爱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