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韵生动”的中国钢琴作品——论汪立三的钢琴作品《他山集》

2016-05-03 01:38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65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4期

马 雁 (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650000)



“气韵生动”的中国钢琴作品——论汪立三的钢琴作品《他山集》

马雁(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650000)

摘要:“气”和“韵”是中国音乐审美中重要的审美标准,也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两个重要的美学命题。汪立三先生创作的钢琴作品《他山集》是一套在汉族传统五声音阶的基调上,借鉴欧洲复调音乐体裁,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创作而成的极具中华民族气韵的复调性音画作品集,它是迄今为止中国钢琴音乐史上唯一的一部标题性钢琴套曲。用中国传统美学命题“气”和“韵”来阐释钢琴作品《他山集》,道出《他山集》演奏中的“气”、“韵”之美,并把“气”和“韵”合理的贯穿于整部作品中,探究作品特有的民族音乐精髓。

关键词:气;韵;传统美学;他人集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气”是构成天地万物之本源,阅读先秦论著的记载,不难发现“气”在音乐审美领域中出现,可谓审美之源。“韵”是古代艺术作品最高的审美标准,它植根于古老的中华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美学范畴之一。首次把“气”和“韵”联系到一起,是南朝的谢赫。他将画法分为六品,《古画品录》中记载:“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1其中“气韵生动”是重要的美学命题,这里的“气韵生动”指作品中刻画的形象或者作品整体具有生动的气度韵致,富有生命力。用音乐审美来看,是创作和演奏过程中曲作者和演奏者之“气”的交汇和融合。中国传统音乐非常讲究“气韵”。“气”和“韵”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两个重要美学命题,也是中国音乐审美中的最高审美标准。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与西方迥然不同,但中国的钢琴教育一直延续着西方的教育模式和理论框架,演奏者的审美标准也受到极大的影响。以西方式的音乐理解来诠释中国钢琴作品显然是不恰当的,作为演奏者,我们必须学习中国传统美学,力求用中国传统美学的音乐审美观来解读、演绎中国钢琴作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准确把握中国钢琴作品所特有的中华民族音乐精髓。

汪立三先生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钢琴作品绝大多数取材于民间音乐,旋律流畅动听,和声简明清晰,民族色彩鲜明浓郁。《他山集》是汪立三先生于1982年完成的一部标题性钢琴套曲。由五首带标题和题诗的序曲与赋格组成,五首乐曲分别根据我国传统的汉族五声调式:宫、商、角、徵、羽创作而成,赋格的主题也均是中国传统文化、民间音调和现实生活的提炼与概括,就连标题也取意于《诗经.小雅》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成语,取名《他山集》。可以说,该套曲是一部极具中华民族气韵的复调性音画作品集。#F商调《书法与琴韵》,是套曲的第一首。书法和古琴都是中国传统艺术,代表着中国古老而深远的文化。序曲部分,汪立三先生抓住音乐与书法的共性,用音乐出神入化地临摹出中国传统书写艺术的动感美和气韵美,赋格部分,对古琴的演奏技法和音响效果的模仿,形象的勾勒出古人抚琴而歌的画面。第二首A羽调《图案》,以湖南花鼓曲调为题材,通过升高七音(#G)和自然七音(G)在原调和转调中频繁交替的音响效果表现出具有独特意味的民族民间图案,形象的演绎了题诗“一个小小的漩涡折射着大千世界纷纭的光和影”。第三首bA徵《泥土的歌》,采用具有典型西北风格特色的bA徵调,运用低沉、浑厚的固定低音贯穿整曲,使其具有比较深沉而厚重的悲情色彩,进入赋格部分,新的主题飘然而至,形象的勾勒出“大地还活着”的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第四首《民间玩具》,这是一首带有调皮色彩而又不乏活泼的钢琴小品,作品中形象的塑造了虎头虎脑的“布老虎”、神气十足的“泥公鸡”、憨态可掬的“木偶人”以及五光十色的“走马灯”,这些可爱的小玩具轮番登场,令人应接不暇,这正抒发了作者深深眷念的童年梦。第五首《山寨》,是整个套曲的最后一首。作曲家通过曾经的写生经历,描写出彝族地区的美丽风光。整首乐曲描绘了一幅欣欣向荣的图画,抒发了人们心中对民族的热爱,对祖国的祝福。

《吕氏春秋》中载言:“乐之有情,譬之若肌肤,形体之有情性也”。音由心生,因情而起,正所谓 “凡音之起,由人心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他山集》是汪立三先生真实情感的流露,它蕴涵着作曲家丰富的人生内涵。对于我们钢琴演奏者而言,找到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审美感觉,用传统美学的观点来诠释钢琴作品《他山集》,探究《他山集》中的“气”“韵”之美,对演奏该作品有着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以下笔者将从“气”“韵”两个方面对《他山集》加以阐述。

一、《他山集》钢琴作品演奏中“气”的体现

明代古琴演奏家徐上瀛在《谿山琴况》的“静”况中云:“约其下指工夫,一在调气,一在练指。调气则神自静,练指则音自静。”这里的“气”指气息连贯,要求弹琴者的呼吸要与乐曲的呼吸、音乐的起伏相一致,气息调节自如,精神自然沉静。在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中,也讲究气息的调节,要求演奏者在演奏之前,调整好状态,用自然的、平稳的、与音乐气息协调一致的呼吸方式,平和从容的提前进入演奏意境。在演奏过程中,从宏观上要注意作品结构的把握,运用气息使全曲首尾贯通、上下贯通;从微观上要注重每一个乐句的呼吸,体会呼吸与音乐的关系,让内心的呼吸跟随音乐的起伏而进行,从而正确的表达作曲家的意图及完美的展现音乐的意境;

1.《他山集》宏观气息的把握

“宏观气息”在这里主要指在演奏者精神极度放松、自然的状态下,运用长短不一、深浅不同的气息,将散落的音符、乐句及乐段串联成首尾贯通、上下贯通的一个整体,是对音乐作品结构上的整体把握。

在《他山集》作品演奏之前,演奏者应大声的朗读标题与题诗,调整演奏状态,用心体会作曲家所要表达的真正内容,利用“想象”,以题诗为依托,运用与音乐气息协调一致的呼吸方式,借助“气”所形成的想象空间,让心灵在想象中自由的翱翔,并且能平和,稳定的提前进入演奏意境。《诗说杂说》中说:“气脉自来,绵绵如绳,前后相连,首尾互应,虽千音万韵,依然生气勃勃,跃跃欲动。”作为一部成熟的标题性音乐套曲集,仔细聆听,不难发现,《他山集》无论是乐曲内部的构思,还是乐曲之间的安排,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整部作品主要围绕着充满诗意的标题和题诗,塑造了五首各具特色的音画作品,在演奏作品时,不能把五首乐曲演奏的毫无联系,演奏者在乐曲与乐曲之间,即“音乐的无声状态”中,需要调整自身气息,使其与下一乐曲音乐气息一致,“藕断丝连”运用气息这根无形的、光滑的“丝”将风格各异、情绪不同的乐曲串联起来,让气息贯穿于音流中,让气韵挥洒自如,达到演奏中的最高境界,即“一气呵成、一气贯通”,实现整部作品浑然一体。

2.《他山集》微观气息的把握

中国作品演奏中的气息作为“气”的一方面,它指呼吸时出入之气,呼吸是人类生命之源,同样,也是音乐生命的源泉。一个乐句就是一个小小的呼吸,几个小呼吸串联起来,便构成了一个大的乐段,音乐作品就是这样由无数个“呼吸”所构成。在演奏过程中,呼吸和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演奏者要随着音乐的起伏而波动,运用与音乐气息协调一致的呼吸方式进行演奏。“呼吸过急过快,会导致乐曲诠释解意的仓促和加快;吸气过深或过猛,则容易致使情绪的过激和浮躁。”2

中国作品《他山集》中的第一首《书法与琴韵》。开篇的三个模进式长时值和弦,惊天动地的拉开了宏伟激荡的历史之幕,让人们进入到古香古色的意境之中。之后,运用时而静止不前的长时值和弦(见谱例1中第一小节),时而一气呵成的长串变化音阶(见谱例1中第二小节),出神入化的描绘了书法者笔酣墨饱、收放有度、剑拔弩张的书写情境。

谱例1:《书法与琴韵》(11—12小节)

在这里演奏者不能墨守成规的遵循乐谱节奏,要重视音乐的呼吸与乐句的句逗感,让自身气息带动着音乐游走,调动肩臂和手腕的力量,用内在的呼吸把每一个音符贯串起来,随着书法者运笔的轻重和徐疾,运用节奏疏密、旋律起伏、用力轻重,让手指在琴键上尽情的挥写出那激荡的线条,在古韵十足中体味那动人心弦的旋律。第二首《图案》。该曲以湖南花鼓的音乐体裁为基调,运用自然七音(G)和变化七音(#G)频繁的交替,一幅几何图形的抽象画跃然眼前。《图案》的赋格部分,G和#G是乐曲的主角,乐谱第59小节中(见谱例2),十六分音符不能按照简单的节拍奏出,应运用急促的呼吸使手腕带动手指快速弹奏,让这串渐强

谱例2:《图案》(59小节)

音阶重心落在第二拍的G音上,凸显湖南花鼓腔调泼辣、高亢的特征,随后这个音型在不同音区中频繁出现,演奏者应运用同样的呼吸方式弹奏该音型,将湖南花鼓调进一步深化和加固。第三首《泥土的歌》强烈的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之情。赋格部分,沿用序曲中的下四度和下七度大跳五声音阶,在三连音的衬托下,音乐犹显婉转动听(见谱例3)。这里不仅需要演奏者干净的触键能力、科学的指法编排和精准的节奏把握,还需要运用连贯的呼吸,将每一个音符贯穿起来,形成涓涓细流、清澈明亮的音流。总之,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要根据作品所描绘的内容,运用不同的气息,实现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意境。不拘泥于每一个节奏是否准确、演奏动作是否干净、利落,运用“气”的演奏,遗忘练习中技能、技巧的羁绊,达到“忘形以养气”,真正体现出作品“气韵生动”之美。

谱例3:《泥土的歌》(53—55小节)

二、《他山集》钢琴作品演奏中“韵”的体现

“韵”是古代艺术的评价标准之一,在各个艺术门类中被广泛的运用,音乐审美中,汉末蔡邕《蔡中郎集》外集三《弹琴赋》中:“繁弦既抑,雅韵乃扬。”或许是现今所见最早的“韵”字之始。指的是一种和谐的音乐声响。3从中国美学观点来看,“韵”就是清远淡雅而回味无穷的美,“以韵传神”是演奏中国作品体现民族音乐精神的内核。要想真正抓住《他山集》钢琴作品内在的神韵,在演奏作品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象韵一体

“象”指审美对象的具体形象。明代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祝允明在谈到审美意象的创造时,提出“象”与“韵”的统一,反对离开具体形象的逼真而孤立地追求韵味,“韵在象,舍象何所求韵”。4中华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在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中,我们也要探求“象”与“韵”的统一,反对离开钢琴作品的具体形象而孤立地追求音乐的音响韵味。演奏者的本质是把乐谱音响化,赋予作品鲜活的生命力。在弹奏《他山集》作品之前,演奏者应对乐谱(包括标题及题诗)、作曲家及创作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作深入调查、研究和分析,体会作品中作曲家要表达的“意向”。《他山集》中第四首《民间玩具》,汪立三先生在题诗部分这样写道:“你也喜欢布老虎、泥公鸡、糖关刀、纸风车吗?还有那不知疲倦的走马灯,傻里傻气的,傻里傻气的木偶人……啊!那是我童年的梦。”乐曲开头通过“G、F、bE”三个音的快速交替,生动的描绘出虎头虎脑的“布老虎”形象(见谱例4),随后又形象的塑造了美味绝伦的糖关刀,绚丽多彩的走马灯和憨厚可掬的木偶人。这些都生动的演绎了作曲家深深眷恋的童年梦。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应积极的感受作品要表现的“意向”,利用乐谱的旋律、节拍、节奏、色彩、力度等因素,通过娴熟得当的演奏技巧,达到演奏内容与作品相符,真正做到表现具体形象的同时又能追求作品韵味。

谱例4:《民间玩具》(1—2小节)

2.虚实相生

“虚”和“实”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老子认为,宇宙万物都是“虚”与“实”的统一,“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美学非常重要的一条原则,它概括了中国古典艺术的重要美学特点。汪立三先生在创作《他山集》时也受到了这一美学思想的影响,在《他山集》作品集中,《书法与琴韵》和《民间玩具》是最典型的“写实乐曲”。前一首,随想曲风格的序曲中,作曲家运用静止的长时值和弦和快速流动的长串音阶刚柔并济、气韵生动的描绘了中国书法“草书”运笔时的深思熟虑和行笔时的豪放不羁,在旋律音符的疏密安排上也形象的塑造了书法的结构布局;赋格以特殊的小三度装饰音和“黑符头速离键”的特殊演奏法形象的模拟出古琴高雅脱俗、轻微淡远的音韵,这些都给听者留下了鲜明的“形象”感。后一曲,从标题和题诗上就能明显的看出写实性,极不和谐的二度音束在特定节奏下与低声部持续的同音反复共同塑造了惟妙惟肖的“泥公鸡”和“不知疲倦的走马灯”形象(见谱例5),入木三分地刻画了民间玩具幽默、可爱的神态。《泥土的歌》是一首表现“虚”意境的乐曲。该曲由5+4短小下行音调构成的固定低音音型从第四小节持续不断反复至38小节,低沉、厚重的音调营造出苦闷却又坚贞不屈的悲情色彩,而赋格部分,在长达六小节的哑键和弦烘托下悠然的奏出主题旋律,将序曲中的苦闷一扫而光,飘逸清新、如梦幻般的意境跃然而至。《图案》和《山寨》两首乐曲,在创作手法上本身就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前一首,作曲家独具匠心的将主题和两个对题紧密结合,在声部对位带来的不和谐音响中,妙趣横生的塑造了五光十色的万花筒,展现出音乐的光彩魅力。《山寨》的序曲引子与赋格主题都采用“写实”手法,将吹管乐器——芦笙质朴、淳厚的音响以及宏大的吹奏气势表现的淋漓尽致,包括在序曲中使用密集的小二度原汁原味的再现了彝族山寨里的民间音乐风貌。赋格中作曲家采用倒影、扩展、转调等手法对主题和对题进行加花、变形、处理,既形象的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图画,又深情的抒发了作曲家对民族的热爱、对祖国的祝福。一虚一实体现着中国传统的审美原则,《他山集》作品从题材组织到结构安排上都符合这一审美原则。作品中五首乐曲分别以民族五声调的宫、商、角、徵、羽为主调,体现了整体结构布局上的均衡性。从选材和艺术表现上来看,《他山集》体现了对称美的原则,整部作品以《泥土的歌》为支撑点,《书法与琴韵》和《山寨》为第一对称结构,一首一尾相互呼应,《图案》和《民间玩具》为第二对称结构,作曲家把《泥土的歌》放在作品的中间,借对大地的深情,对泥土的讴歌,表达出自己对祖国无限的热爱之情,为整部作品的情感内容指明了方向,一前一后欢快活泼的《图案》和诙谐幽默的《民间玩具》以《泥土的歌》形成鲜明对比,极具代表性的地域音调和民间艺术形象进一步的加深听众对中华民族的整体认知,从而唤起听众的爱国之情。在演奏《他山集》时,演奏者要先辨别清楚,以便及时调整触键,营造出“虚中有实、又实生虚、虚实相间”的意境。

谱例5:《民间玩具》(16—18小节)

3.气韵交织

中国传统音乐非常讲究“气韵”之美。在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中,“气”和“韵”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音乐因“气”而蕴含生命力、创造力、妩媚多姿,因“韵”而富有内在美、风度美、意味悠长。《他山集》中第一首《书法与琴韵》,草书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种字体,其特点: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尤其注重运笔的刚柔、虚实,布局的疏密、均落,力图以多变的线条给欣赏者在视觉上带来美感,以之相类似,音乐也是运用旋律线条的刚柔,乐器音色的清浊、音符节奏的疏密及演奏力度的强弱来完成乐者个性精神的艺术表达。在演奏该乐曲时,演奏者需要抓住书法与音乐的共性,演奏达到“气”、“韵”合一的状态。“气”好像一根无形的“丝”,它贯穿着每一个音符,使乐曲具有整体性,而“韵”好像画龙点睛中的“睛”,如果缺少了它,音符就会显得苍白无趣,音乐就失去了内在的价值。演奏者首先应该把“气”放在首位,提前调整好自身气息,带动音乐,跟随着书法者运笔的轻重缓急,随气随韵、刚柔并济的将音符洒脱的从指间流出。其次,在气脉贯通的前提下,尽可能的贯气提神,展示音符中的内在美、气韵美和意境美,这也是艺术创造追求的最高标准。

总之,“气”和“韵”虽以不同的概念存在,但它们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中国钢琴作品因‘气’而活,由‘韵’而美。音乐因‘气’而富于内在的生命,由‘韵’而富于外在的意蕴。”5中国作品《他山集》无论在立意、取材、作曲及演奏技巧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整部作品极具民族韵味,鲜明的音乐形象与强烈的情感宣泄匠心独运的融为一体,反映了作曲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思想。无“气”之“韵”犹如一盘散沙,支离破碎,无“韵”之“曲”犹如无盐之菜,淡而无味。《他山集》作品既具有“气”的贯通,又富有“韵”的奇美,的确是一部“气韵生动”的中国钢琴作品。

注释:

1.谢赫.《古画品录》.邓午吕.《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80.

2.范立芝.中国钢琴音乐演奏中的气与韵.[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2004.(4):53.

3.龙艳芳.试论“气”、“韵”传统美学思想在中国钢琴音乐演奏中的彰显.[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0:8.

4.范立芝.中国钢琴音乐演奏中的气与韵.[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2004.(4):54.

5.龙艳芳.试论“气”、“韵”传统美学思想在中国钢琴音乐演奏中的彰显.[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0:48.

参考文献:

[1]刘承华.《从文化传统看中西两音乐传统的不同》[J].《黄钟》,1995(3).

[2]杨易禾.音乐表演艺术中的气与韵.[J].《艺苑》音乐版:季刊,1994(4).

[3]范立芝.中国钢琴音乐演奏中的气与韵.[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2004(4).

[4]周柱铨.奋进在音乐海涛中的健儿(评汪立三的新作《他山集》及其他).[J].《音乐、舞蹈研究》,1987(1).

[5]龙艳芳.试论“气”“韵”传统美学思想在中国钢琴音乐演奏中的彰显[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0.

[6]谢赫.《古画品录》.邓午吕.《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7]宗白华.《美学散歩》[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8]《列子•汤问篇》.《中国古代乐论选辑》[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9]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M].北京.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

[10]孙彦林.《春秋晏子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1.

[11]管建华.《中国音乐`命美的文化视野》[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2]修林海.《古乐的沉浮》[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9.

[13]刘承华.《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14]姚最.《续画品》.俞建华《中国绘画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马雁,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