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贝多芬《月光》与德彪西《月光》演奏方法的不同

2016-05-03 01:38邓筱筱湘南学院音乐学院423000
大众文艺 2016年4期
关键词:德彪西触键乐章

邓筱筱 (湘南学院音乐学院 423000)



论贝多芬《月光》与德彪西《月光》演奏方法的不同

邓筱筱(湘南学院音乐学院423000)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与法国音乐家德彪西的《月光》是欧洲音乐史乃至整个世界音乐史上都非常著名的两首音乐,深受人们的喜爱,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并被越来越多的研究。

国内外有很多专家学者对这两首曲子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比如弗兰克•道斯著的《德彪西的钢琴音乐》主要是对德彪西的作品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美国保罗•亨利•朗在《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中对于贝多芬有较多的研究;王欢在《共看明月皆如此——从两首钢琴曲<月光>说起》一文中对两首《月光》的创作动机、主题、结构及和声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归纳;关越寒的《贝多芬<月光>与德彪西<月光>分析与比较》从对两首《月光》在曲式结构和内容表现上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以此凸显两部乐曲的异同;董凡菲在《夜色下的古典与浪漫——贝多芬<月光>与德彪西<月光>比较》一文中对两位作曲家的创新性上出发分析两首《月光》的不同,贝多芬在创作风格上进行创新,而德彪西则在和声和旋律上进行创新。

贝多芬与德彪西生活于不同的年代,两人在音乐派别与风格上也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加上两首《月光》的创作背景、音响效果、曲式规模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两首音乐的演奏技巧同样存在着差异,通过演奏要表达的情感也各不相同,而本文则主要是对两首《月光》的创作、演奏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中存在的差别,向大家展示古典派和印象派的不同之处。

一、两首《月光》的创作背景

(一)贝多芬《月光》的创作背景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国作曲家和音乐家,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欧洲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经典的音乐,被世人尊称为“乐圣”。贝多芬在1801年(31岁)时写下了举世闻名的《月光》钢琴奏鸣曲,传说贝多芬某天晚上在维也纳散步时听到有人正在弹奏自己的作品,然而有一部分弹奏的并不好,于是他走进去,却看见一个盲人女孩坐在琴凳上,于是贝多芬当即示范给女孩,而此时正好窗外月光皎洁,贝多芬便缓缓弹奏出这首曲子,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什塔勃将此曲第一乐章比作“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小舟一般”,再加上这个美丽的故事,所以人们将这首乐曲称之为《月光奏鸣曲》。

(二)德彪西《月光》的创作背景

法国著名音乐家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他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的作曲家和革新家,同时也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派的创始人,德彪西从1890年开始创作钢琴组曲《贝加摩组曲》,而著名的印象派夜景《月光》正是《贝加摩组曲》的倒数第二乐章的第三曲,这是德彪西的钢琴作品中最为大众所熟知的一首作品,组曲由《前奏曲》《小步舞曲》《月光》和《巴斯比舞曲》等四首小曲组成,作品取材于魏伦的一首同名诗,而组曲的曲名则来源于德彪西留学意大利时对意大利北部贝加摩地区的深刻印象,这组曲也是德彪西独特的个性逐渐进入成熟时期的过渡性作品。

二、两首《月光》演奏方法的不同

(一)手指触键方法的不同

钢琴演奏中手指触键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发声效果的不同,它主要是通过改变手指触键的方法,来改变音乐的音色、音质和音量。手指触键的方法主要表现在手指触键时指尖的软硬程度、手指各关节受力时的牢固程度以及手腕的支撑调节三个方面,总的来说手指触键方法可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贴键式,就是指手指只需要贴着键盘自然落下,此种方法能够使音色柔和,多用来抒情和体现节奏的缓慢;二是高举式触键,是指当手指抬起落下时,让手指的最末端与键盘垂直运动,增加重量,这种触键方式常用来表达乐曲中情绪激昂,高潮的部分。

在贝多芬的《月光》中,第一乐章(谱1)是持续的慢板,作者用不断流出的三连音符来表达自己无穷的幻想,在弹奏这一乐章时主要是采用贴键式的方法,弹奏八度时小臂力量要稍微放松一点,可以稍微抬高手指,以增加手指触键时的重量,突出音乐的声音效果。在第一主题开始的中间部,三连音曲折地走向高音域,展现出不安的情绪,紧接着进入再现部,此时手指可以稍微抬高一些,比弹奏呈示部时稍强,主要是通过小指主动击键来突出这一乐章中的主题部分,注意将小臂的力量往小拇指方向下沉一些,而且最主要的是要保证旋律的流畅连贯;第二乐章是小快板,这个乐章虽然短小却精致,整体变现出一种轻快而又恍惚的感觉,乐章一开始的弱起小节,多是连奏和断奏相结合,此时需要用贴键式和高举式的触键方式相结合进行弹奏,特别是前面四个小节,弹奏时注意在用贴键式触键保持音乐连贯的同时,也要让手指尽量高举触键来表现音乐的歌唱性;第三乐章是传统的奏鸣曲快板乐章,这一乐章情感奔放,情绪比前两个乐章更加激昂,紧张度一步步增强,为了表现出这一点,弹奏时对触键方式和速度的要求很高,这一乐章多是紧凑的十六分音符,在弹奏时手指尽量贴键,触键要有力,在保证速度的同时既要保持每个音弹奏时清晰,也要具有颗粒性,在尾奏的时候(谱2),首先出现第一主题进入减七和弦的琶音,然后进入花奏,在演奏时手指先要贴键,接着需要手指抬高跳跃演奏,最后将手臂的力量灌注到指尖高举式触键,在激烈的重击中收尾,突出最后结尾的音响效果。

谱1:《月光奏鸣曲》第12小节-第15小节

谱2:《月光奏鸣曲》第326小节-第331小节

声音的色彩变化是印象主义音乐的显著特征,德彪西的音乐创作,特别注重和声效果的色彩与配置手法的细腻。在演奏时所采用的触键方法,要注意结合力度表情变化、和声旋律色彩、风格情感特征等。演奏德彪西的作品在触键时需要演奏者使用手指肉垫最厚的部位去弹奏,好像在抚摸羽毛般。德彪西的《月光》同样也是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运用了并列的二部曲式,这个部分在弹奏时要将左、右手进行完美的协调,左手的和弦与右手的按键都要轻,要求触键柔和,不能够用力敲击,主要运用贴键式的方法触键,使手指贴着琴键的根部“抚摸”,表现出柔和、平静的效果;《月光》第37-40小节(谱3)右手小指的音,在下键的时候,要格外的注意要柔和,声音千万不能生硬,要弹出声音的歌唱性,旋律的流畅与连贯性。中间部分主要是抒情,再现部分开始紧缩,从51小节开始乐曲进入再现部,第一部分的旋律再度出现,并加上左手上行的分解和旋的衬托,把月夜描绘的更加浪漫和有诗意,弹奏时手指的力度需要稍微增加,采用贴键式的触键方法,保持音乐的连贯和流畅。在弹奏最后7小节时要更弱,但触键依然是采用贴键式,柔和而连贯,朦朦胧胧,弱到无声。在弹奏最后一小节的琶音时,手指触键的角度应该向右下方稍稍倾斜一些,指尖的触键随着手臂的动作向旋律音移动,力量也随之轻轻放下,这样既突出旋律音,又保持了声音的流动性。

谱3:德彪西《月光》第37小节-第40小节

(二)力度的不同

力度变化是钢琴演奏的关键,比如ff、f、mf、p等力度记号,我们可以看到,钢琴弹奏过程中是有力度的层次划分的,而正是这些力度赋予了音乐生命,让钢琴产生出高低起伏、富于变化的声音效果,特别是在整个乐曲中,前奏、间奏、尾奏都要运用不同的力度,以使音乐出现明显的层次。

贝多芬的《月光》与德彪西的《月光》都非常注重弹奏的力度,因为力度直接影响了音量,对于节奏的突出和感情的表达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贝多芬的《月光》整首乐曲的力度都是逐渐增强的,具体来说,贝多芬打破了传统套曲模式,第一乐章比较平静,比较柔和,描绘的是静谧的月色,所以力度变化不大,用“持续的慢板”代替了“快板”,采用三部曲式表达丰富的情感,注意力度记号pp,弹奏时手指力度要轻,但还是要保持音乐的连贯性,细腻的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波动;第二乐章力度逐渐加重,与第一乐章形成对比,运用3拍子的小快板,在静下蕴藏着作者的心理斗争,第107小节到114小节,需要注意左右手的力度记号不同,这就需要演奏者在演奏时突出两只手力度的对比,突出复杂的内心斗争;(谱4)到第三乐章力度非常强,将整个乐曲和作者自己的情感都推向了高峰,像奔腾的海浪,力度完全释放,与前两个乐章力度完全不同,乐谱中对力度的变化更详尽,弹奏时要特别注意,特别是cresc.渐强的符号出现多次,表现出连绵不断地十六分音符的律动性,最后逐渐的力度加强将整首乐曲推向高潮。

谱4:《月光奏鸣曲》第107小节-114小节

德彪西的《月光》同样从第一部分到第三部分的力度在逐渐增加,然而不同的是他的整体力度比贝多芬要弱,而且整首乐曲呈现出的是一种宁静、优美、轻快的感觉,从曲谱上看,乐曲从开始到结束,pp出现过6次,ppp出现过1次,说明整个的力度层次是控制在较弱的范围内,随着音乐的适当波动,出现渐强和一点点渐强的力度记号,所以第二部分乐曲开始呈现出一种紧缩的感觉,一直到第三部分整体力度增加,演奏时要注意这两部分之间力度变化的对比,但当整个乐曲达到高峰的时候,其力度依然不是很强,而且具有很强的跳跃性,相较于贝多芬音乐的沉重,德彪西的音乐更加轻巧飘逸,这也是两种音乐流派风格的不同之处。另外贝多芬《月光》所表达的情感比较直接,通过力度直抒情怀,而德彪西《月光》通过力度则体现出月光的朦胧与优美,以及自己含蓄的情感。(谱5)

谱5:德彪西《月光》第66小节-第69小节

(三)节奏的不同

节奏是指在音乐上将长短相同或不同的乐音按照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的关系,不同的规律和组织方式也会出现不同的节奏,它包括律动、时值、重音三个要素。节奏在钢琴演奏中非常重要,它也是传达情绪最直接和最有力的媒介。不同节奏形式的运用,以及演奏中对于节奏的不同处理,都会直接影响到音乐效果,以及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

贝多芬的《月光》是对传统音乐形式的一个巨大的突破,他将奏鸣曲运用全新的节奏模式来展现。第一乐章中,使用了“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整体节奏舒缓、平和,具有浪漫主义夜曲的一些特点,然而三部曲式的节奏在不断变化,也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第二乐章一开始是小快板,它用轻快的节奏将第一乐章中的深思与第二乐章的紧张气氛结合起来,并且在这里重音突出,极具韵律感,而且在跳音处理方面不快不慢,恰到好处;第三章运用不安的急板,升C小调,4/4拍,这一乐章是贝多芬在从前所写的钢琴音乐中表现力最高昂、最丰富的乐章,以狂暴突进的方式,钢铁般的节奏进行,反映出内心的激动与热烈,而且极具戏剧冲突性,整体节奏变快。

德彪西《月光》的节奏总体上是为了描绘舒缓柔和的宁静画面而形成,他在曲中运用了浓郁的降D大调,9/8拍,全曲由三个部分组成,曲谱并未在一开始标出速度的符号,而是标记了表现乐曲氛围的符号,在没有速度记号的情况下,演奏者应结合乐曲的题目和要求进行演奏。开始的速度不应太快,营造一个幽静的氛围,一幅一轮月亮静静的挂在夜空中的美丽画面。在前部分,均是采用右手弱起节奏,音乐舒缓而悠然,旋律与伴奏构成平行三度,随着情节的发展,乐曲开始追求ppp和p之间的力度变化(谱7),而且整个《月光》从头到尾都是“rubato”的伸缩速度,自由的速度,需要在演奏时做到张驰有度。在第三部分中,出现了大量的琶音,流动连贯的节奏像带来一个个好似波浪又规律又不单调的感觉进入高潮,进入高潮部分时速度伴随着加快。

(四)踏板应用的不同

钢琴的踏板一般分为中间踏板、左踏板和右踏板,其中中间踏板具有弱化声音的作用;左方踏板又称为弱音踏板或柔音踏板,可以减弱音量和改变音色;右方踏板也称强音踏板,它可以有效地延长音乐和增强音响效果。钢琴演奏中踏板的合理运用,可以使音乐表达出更好的效果。

贝多芬一生所创作的钢琴作品中共有八百多个踏板标记,在《月光》这首奏鸣曲中踏板也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在前两个乐章的曲谱中虽然并未有太多的踏板标记,但在演奏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延音踏板,使声音更加饱满柔和,也使音乐保持了它的连贯流畅,特别在第一乐章中对于弱音踏板的运用较多,使用踏板时要注意既要保证声音的清晰度,又要表现这一乐章中静谧的感觉,这样可以使表面平静的音乐变得深沉,体现自己内心的复杂情绪与挣扎,与后面的乐章形成强烈的对比。而在第三章急板(谱14)的时候,主要运用的是强音踏板,踏板与踏板之间尽量不要断,让本来激烈的声音层层推高,并使每个声音延续并产生泛音,获得更丰富的声音效果,将整首乐曲推向高潮。

谱6:《月光奏鸣曲》第134小节-第139小节

德彪西对于踏板的运用非常讲究,他的《月光》整首乐曲都没有踏板的记号,因为极其微妙的踏板运用无法用记号标记,这就要求演奏者在演奏时要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在演奏中对踏板进行小心控制和细微的调节。从27小节(谱15)开始,出现了一连串的琶音连奏,这时可以用半踩踏板的方法,也就是说当延音踏板全部踩下去后,快速地将脚再上下踩踏一到两次,这样能够清除不必要的泛音和不使多个泛音连在一起,出现浑浊的效果。但要注意,这是一段音符比较密集并流畅的乐段,所以在音乐进行时,不要由于踏板的变换出现音乐断层的现象,这时需要手指也尽量的连贯,保持音乐的流畅性,配合踏板的使用效果更佳。

谱7:德彪西《月光》第27—28小节

贝多芬与德彪西都是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音乐史上非常伟大的音乐家,他们的同名《月光》曲,自产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受到人们的喜爱,同时关于二者的研究也不断增加。这两首《月光》曲都非常优美,是创作者内心情感的一种真实流露,然而虽然同名,它们却有着不同的创作背景,在创作的时间、风格、灵感来源以及作者本身的音乐流派都各有不同,所以音乐的效果也有差别,这就直接体现在过程之中,在演奏技巧中手指触键、弹奏力度、音乐节奏以及踏板的运用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将其进行研究结合对比分析,也有利于更清晰地把握两首著名的乐曲。

猜你喜欢
德彪西触键乐章
钢琴演奏中触键方法分析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谱写肌肤新乐章
钢琴家德彪西(上)
美丽的邂逅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钢琴演奏中触键与音色的关系研究
钢琴演奏中触键对音色表现的影响分析
浅谈钢琴演奏中歌唱性触键
德彪西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