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小兰花茶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2016-05-03 19:49蒋敏章传政丁以寿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SWOT分析发展现状对策

蒋敏 章传政 丁以寿

摘 要:舒城小兰花是安徽省级名茶,具有“形如兰花,香似兰花”的独特品质,近年来发展状况良好,但在全国范围内知名度不高,生产和销售遭遇瓶颈。以舒城小兰花茶原产地舒茶镇为调查点,通过深入茶农户、茶厂、茶叶合作社等实地调研考察,利用SWOT矩阵法,分析了制约舒城小兰花进一步发展的不利因素,并提出舒城小兰花茶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舒城小兰花;SWOT分析;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7-03-04

安徽是全国重要的产茶基地,徽茶历史悠久,名品众多。位于大别山茶区的舒城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创新绿茶加工工艺,形成了独具特色、馥郁兰香的安徽省级名优绿茶——“舒城小兰花”。其形芽叶相连似兰草,条索细卷呈弯钩状,色泽翠绿匀润,毫锋显露;冲泡后如兰花开放,枝枝直立杯中,香气如兰,俗称“热气上冒一支香”。具有独特的色香味形,被誉为茶中精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但近年来,地方政府对舒城小兰花发展的投入不足,品牌宣传力度不够,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管理,致使舒城小兰花茶的价格下行,生产和销售遭遇瓶颈。在比较利益的驱使下,不乏存在一些茶农、茶叶企业在舒城小兰花的生产上投入减少,甚至改制其他名茶,以次充好,导致市场上假冒名茶增多,而使小兰花茶的产量减少,品质下降。因此,作者实地调查了舒城小兰花茶产业链条,通过深入茶园基地,走访茶叶企业、茶农,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从小兰花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深入分析,并利用SWOT方法,从自然环境、种质资源、文化内涵、产业组织形式、品牌管理等内部因素分析发展的优势与劣势;从政策、旅游资源、消费观念、国家级名茶竞争、茶叶质量标准、劳动力成本等外部因素分析机会与威胁。构造SWOT矩阵,在茶园建设、茶文化旅游开发、组织形式优化、品牌建设及管理等方面,为舒城小兰花茶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与对策。

1 “舒城小兰花”发展的SWOT分析

1.1 优势分析(strengths)

1.1.1 茶区自然环境优越 舒城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大别山东麓、巢湖西滨,江淮之间。自然概貌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山地、丘陵、圩畈兼备。全县总面积2 100km2,山地面积占52%,丘陵岗地约占20%。县域属亚热带温润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2℃,极端最低温-16.3℃,最高温度41.5℃,≥10℃积温5 072.4℃。年平均降雨量1 075mm,最少年份700mm,最多年份近1 500mm。全年日照时数为1 968.9h,全年无霜期平均223d,pH值在5.5~6.5之间 [1]。这样的自然环境适宜茶树生长。每年山花烂漫、兰花飘香的时节,当地茶叶因吸附兰花幽香而独具兰韵,冲泡后犹如兰花初放,色泽翠绿,汤色黄绿澄亮,清香扑鼻,茶味鲜醇爽口,回味无穷。

1.1.2 茶树种质资源丰富 舒城县自然条件优越,具有丰富的茶树种植资源。共拥有自主选育的茶树新品种(系)5个,其中“舒茶早”和“山坡绿”被评为国家级良种,“特香早”、“谷雨香”和“舒城九一六种”在试区表现优异。“舒茶早”芽叶淡绿色、茸毛中等、育芽能力强,发芽整齐,长势强,持嫩性好。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3.8%,茶多酚21.5%,咖啡碱4.1%,产量较高,鲜叶667m2产在550kg左右,且具兰花香,适制兰花茶[2]。根据茶树品种特征,在继承发扬古老制茶技术的基础上,配套研究新技术,形成了品质独特,兰香四溢的“舒城小兰花”。

1.1.3 历史悠久,内涵丰富 茶是一种承载精神内涵的产品,具有丰富文化意义的茶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关于“舒城小兰花茶”的起源,存在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较为科学的说法是我国著名茶学专家陈椽教授著《安徽茶经》所记载:“传说在清朝以前,当地士、绅阶层极为讲究兰花茶生产”。可知其创制与清代,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舒城小兰花”还有相关的历史故事:1958年9月16日,毛泽东主席视察舒城县时,有感于舒城小兰花的优良品质,发出了“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的伟大号召。1995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视察,极大的鼓舞了舒城茶产业的发展[3-4]。

1.2 劣势分析(weaknesses)

1.2.1 茶园基础条件薄弱 舒城县现有茶园 4 666.7hm2,有机转换茶园 200hm2,省级示范标准茶园 66.7hm2,无性系良种茶园仅有1 266.7hm2,占比例为26.2%,相比较于福建省的无性系良种普及率85%,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3]。舒城县的茶园大多还停留在以家庭为单位的管理模式中,使得茶园存在小、散、乱的局面,良种难以推广,产量低,管理难以规范化。

在对当地茶农进行随机采访时,我们发现“舒城小兰花”产区的茶园产量低,管理十分薄弱:(1)被采访茶农的茶园产量都小于250kg/667m2,茶树修剪完全人工操作。(2)1/2以上的茶农未听过“测土配方施肥”。(3)面对茶园发生的病虫害,1/3的茶农选择化学农药,而2/3的茶农选择不作为,任其发展,没有任何生物和物理防治措施。

1.2.2 生产规模小,龙头企业缺乏 舒茶镇茶叶生产主要以农户为主,每户的种植面积较小,茶园分散,这种小规模的种植生产模式使得先进设备技术难以大规模使用,难以实现集约化管理,生产成本偏高。当地茶企主要为中小型民营企业,规模小、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水平较低,产量难以大幅度提升,一定程度上给茶叶的质量安全造成了隐患。此外,由于舒茶镇经济相对薄弱,大型龙头企业尤为缺乏,产业组织化程度低,产品标准度不够,难以实现品牌的建设和推广。

截至2012年,舒城县现有茶园4 666.7hm2,涉及茶农约5万户,户均茶园面积不到0.09hm2,全县共有“舒城小兰花”机械加工单位180多个,经营户206家。其中仅有省级龙头企业1个,市级龙头企业6个,许多企业甚至还未通过QS认证[3]。

本次调研,我们对当地的茶叶销售机构的货源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图1)。“舒城小兰花”的销售模式以茶农自产自销为主,占总体的54.4%;其次是销售机构从茶农处收购茶叶,占27.3%;最后才是企业加工生产的茶叶,仅占18.2%。可知,舒城小兰花的产品标准化程度很低,企业规模化生产的茶叶不足市场份额的1/5。

1.2.3 品牌知名度不高,缺乏管理 “舒城小兰花”产量小,大多“自产自消(费)”,作为地方特产,宣传力度不够,品牌知名度不高。此外,茶叶品牌带有地方性,不能属于某个企业,而是当地所有茶叶经营所共有。“舒城小兰花”的生产规模通常较小,茶叶级别缺乏标准,质量参差不齐。同样是一个品牌,即使是同一个级别,产品质量相差甚远,导致品牌管理混乱,从而影响市场销量。舒城兰花茶创制历史悠久,但一直缺乏品牌保护意识。直到2008年,商标局才正式核准“舒城小兰花”证明商标注册,这也是舒城县目前唯一获准注册的证明商标[4]。

1.3 机会分析(opportunity)

1.3.1 政府支持力度加大 近年来茶叶行业发展迅速。每年都会举办多场各种规模的茶叶博览会,为各省的地方名茶提供了展示和提升知名度的平台。“舒城小兰花”以其独特的兰花清香先后在国内外大型名优茶评比中,获省茶业学会名优茶评比第一名、农业部部优名茶、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中茶杯全国名茶评比金奖、“国饮杯”全国名茶评比特等奖等20多个奖项 [3]。

与此同时,各级政府也开始加大投资力度,因地制宜,大力扶持地方省级名茶的生产。为有效推动舒城县茶产业发展,县里成立了“县茶业开发领导组”,先后出台多项扶持政策。每年县财政、扶贫、库区安排专项资金 200 多万用于茶产业发展,同时结合民生工程开展茶叶技术培训,利用国家农机购机补贴政策推广茶叶机械化标准化生产[3]。

1.3.2 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明代茶人许次纾在《茶疏》中曾写道:“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舒城小兰花”的产地风景秀丽,舒城县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全国绿化模范县”,被誉为“合肥后花园,安徽北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万佛山”,4A级风景区“万佛湖”镶嵌其中[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与文化素质的提高,游客已不再满足于游览观光、休闲娱乐、旅游购物等传统旅游项目,而对体验性、参与性、文化性较强的旅游活动将产生越来越浓厚的兴趣[6]。舒茶是毛主席曾经视察过的茶园,并建有“毛主席视察舒茶纪念馆”。因此,也可将此“伟人效应”与当地及附近风景相结合,开发出独具特色的茶文化旅游。

1.3.3 消费者观念改变,茶叶需求旺盛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严重,如今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逐渐增加。相比较于碳酸饮料和咖啡等,茶叶作为一种绿色且具保健作用的饮品,受到广大消费者的一致认可。“舒城小兰花”是舒城县生产的特色名茶,自然是当地及附近居民的首选。此外,由于其品质优异,也广受到附近其他地区消费者的喜爱。这使得兰花茶市场需求旺盛,发展潜力较大。

对舒城县居民的饮茶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图2,由图2可知:超过1/2的居民每天饮茶,平时不喝茶的居民不到10%。此外,近半数的当地居民每月所需干茶量在250g左右。

1.4 威胁分析(threat)

1.4.1 附近产区名茶的竞争 “舒城小兰花”位于大别山茶区,资源环境良好、茶树资源丰富,使得名茶种类众多,如岳西翠兰、霍山黄芽、金寨翠眉、天柱剑毫等,给当地的舒城兰花茶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尤其是国家级名茶“六安瓜片”,不仅在茶叶市场上与各地方名茶形成竞争,还会使一些茶农盲目跟风生产“瓜片”。不仅影响了“六安瓜片“的品牌,还降低了”舒城小兰花“的产量。

1.4.2 茶叶安全标准不断提高 近些年,国家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日益重视,关于茶叶的安全标准不断提高。2005年,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开始发布,茶叶质量安全执行GB2763-2005《食品中污染物最大残留限量》和GB2762-2005《食品中最大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在这2个国家级安全标准中,涉及茶叶的农业残留限量9种,铅和稀土各1种。2011年,《食品中百草枯等54种农药残留最大限量》标准发布,涉及茶叶的农药限量有7种。累计对茶叶的农药残留和污染物提出了18个限量要求。2012年,我国新修订了GB2763—2012及GB2762—2012,茶叶中农药残留限量增加到25项[7-8]。

“舒城小兰花“源于特定的丘陵茶园,一般种植规模小,管理不规范,使得干茶中农药残留量时常超标。茶叶加工企业技术缺乏,大多未实现清洁化生产,设备陈旧,极易引起重金属和微生物超标。这些都使得舒茶的扩大生产和拓展市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4.3 劳动力缺乏,成本提高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外转移,多数经济不是很发达的地方名茶产区更是如此。茶叶机械化生产,需要具有最新知识的技术人员,而如今的大多数年轻人都憧憬大城市的生活,不愿留在小县城,造成技术人员紧缺。茶叶采摘需要大量劳动力,可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少,造成茶工缺乏,劳动力成本过高。此外,随着物价上涨,茶叶加工设备,茶园肥料等生产物资的价格也不断提高。这些造成各地名茶生产成本过高,利润空间缩减。

在对舒城县茶叶开发办公室的袁秘书长采访时,我们了解到:如今舒城县采茶工人均工资150元/d,还不包括去茶园路费和工人餐费。即便如此,在春茶采摘的忙碌时节,采茶工依旧不足。

1.5 SWOT矩阵构造 将优势、劣势与机会、威胁相组合,形成SO、ST、WO、WT策略(详见表1)。

2 “舒城小兰花“发展对策

2.1 扩大茶园种植面积,建设标准化茶园 茶叶的最终竞争是品质的竞争,而茶园的生态条件是影响品质的关键。舒城县茶园自然条件良好,但目前高标准茶园屈指可数。因此,目前急需建成规模化、标准化茶园,为“舒城小兰花”的增产、提质奠定基础。首先,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扶持茶农进行茶园改造、整合,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引导茶农建设绿色、有机茶园。其次,注重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努力实现机械化、智能化的灌溉、修剪、采摘系统。最后,提高茶园管理者的科学素质。定期开展对农技推广人员、龙头企业技术骨干、茶叶生产大户和茶农的培训活动,实现茶园的科学化管理。

2.2 开发茶文化旅游,带动茶产业发展 “舒城小兰花”具独特的毛主席伟人效应,且茶区附近风景秀丽,开发茶文化旅游,可以提高“舒城小兰花”的知名度,增加当地经济收入,从而进一步带动茶产业的发展。一要整合分散的茶产区资源,邻近名茶联合发展。大别山茶区名茶众多,“舒城小兰花”可与附近的名茶产区联合,结合当地名山,名水制定包涵多个名茶的“茶文化之旅”路线。此外,“舒城小兰花”还可利用自身“伟人效应”,联合周边“万佛湖”景区,开发一条包含:参观茶园和毛主席视察纪念馆、体验采茶和制茶过程、品兰花茶、游览“万佛湖”的旅游路线。二要加大宣传力度,拓宽茶文化旅游市场。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再好的资源如今也是“酒香也怕巷子深”。舒城县相关部门应利用各种媒体对“舒城小兰花”及茶文化旅游进行宣传,比如:建立专门网站、开展茶文化节、加大电视报纸上的宣传力度等[6]。

2.3 优化组织形式,成立合作组织,培育龙头企业 茶叶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缺乏是舒城兰花茶地方名茶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龙头企业是产业链上的关键一环,龙头企业的实力大小直接影响到市场带动力。舒茶应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以实现规模化经营,保护名茶品牌。此外,安徽省也应成立龙头企业联合组织,为各地龙头企业相互学习提供平台,共谋发展,同时让全省的名茶集中优势,以整体的形式走出安徽,抢占市场。

“舒城小兰花”多以农户分散生产方式经营,这种形式不仅不利于自身竞争力的提高,也妨碍了产业的发展。然而,由于产区农民就业机会缺乏和收入来源单一,这种经营模式将会持续相对长的一段时间。为解决这一问题,茶农们可多成立类似“舒城兰花茶叶专业合作社”的生产合作组织,在保持家庭经营独立性基础上,通过合作获取增加收益[9]。政府应出台相关保护支持政策,在技术、管理等方面加以引导,提供茶叶市场需求信息等等,帮助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2.4 加强品牌建设,扩大名茶影响力 一要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产品的质量是品牌建设的基础,“舒城小兰花”虽然拥有良好资源,但由于加工经营不够规范化,使得生产出的茶叶良莠不齐,难以打造优秀品牌形象。因此,生产机构需切实增强包括茶树种植、管理、采摘、加工、包装、贮运等各环节的规范化意识,建立起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控制茶叶的农药残留量,提高名茶质量。此外,政府还应出台相关政策,扶持龙头企业,使其成为品牌打造的主力军。二要设计个性品牌,树立品牌意识。安徽绿茶茶种类丰富,但随着各地茶叶产量的不断提高,除了六安瓜片和太平猴魁外,其余绿茶都已趋于同质化,急需鲜明、独特的茶叶品牌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舒城小兰花”应着眼其独特的“兰香”品质,加强品牌个性风格塑造。政府也要制定茶叶品牌建设措施,加强茶叶品牌商标、标识、域名的监管和依法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假冒和侵权行为。三要加强茶品宣传,扩大知名度。广告宣传是使产品要得到消费者的喜爱和信赖的重要方式之一。舒城县茶企业应利用好每年的展会、博览会、交易会、研讨会等平台,通过电视、网络、报纸、期刊等多种途径,积极推广自身品牌,扩大“舒城小兰花”知名度,提高品牌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政协舒城县委员会.舒城茶文化探微(EB/OL).http://www.scxzx.gov.cn/include/news_view.php?id=4546.

[2] 江昌俊主编.安徽茶区生态与茶叶生产技术[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18-33.

[3]查道生.关于做大做强安徽茶产业的思考[J].茶业通报,2013,01:7-10.

[4]袁先安.舒城县茶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J].茶业通报,2013,02:69-70.

[5]高海燕.关于我国茶叶质量安全标准的探讨[J].广东茶业,2013,03:10-12.

[6]张康,陈胜.“舒城小兰花”香出大别山[J].中华商标,2012,11:58-59.

[7]曹霞.安徽茶文化旅游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22:5930-5932.

[8]刘新,汪庆华,蒋迎.茶叶质量安全标准要求提高[J].中国茶叶,2011,11:6-7.

[9]曹淑华,张谋贵.安徽省茶叶产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2,04:519-520. (责编:张长青)

猜你喜欢
SWOT分析发展现状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海南发展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SWOT分析
P2P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研究
巨灾债券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企业运营管理与财务战略分析研究
浅析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以丽江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