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背鲫人工繁育技术

2016-05-03 02:11王昌辉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管理

王昌辉

摘 要:该文介绍了高背鲫人工繁育技术,主要包括:亲鱼选择、日常培育、人工催产、孵化管理、鱼苗培育等方面的技术管理。

关键词:高背鲫;人工繁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 S9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7-112-02

高背鲫是高体型异育银鲫的简称,是一种优良的淡水鱼类,因其体高与体长之比较大而得名,体色银灰,背部色较深,喜集群生活,特别喜在底质肥沃的浅水地带栖息和摄食。高体型异育银鲫具有食性广、易饲养、好捕捞、产量高,适应性强、疾病少、成活率高、可在多种水体中饲养,个体大,生长快,周期短,经济价值高等优点,是休闲垂钓的优选对象之一。舒城县城北水产良种场自20世纪90年代从江西九江引进高背鲫品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成为该场主要的养殖品种,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本文现将高背鲫人工繁育技术总结如下:

1 亲鱼选择与培育

1.1 培育池 选择4口面积均为0.33~0.67hm2,水深1.2~2.0m,池底平坦、池壁无渗漏,无杂草,注排水方便的池塘作为亲鱼强化培育池。在亲鱼放养前1个月清塘,日晒,放养前10d左右,注入少量水,用生石灰清塘消毒。

1.2 亲本选择 母本选择高背型异育银鲫,3龄以上,体重600g以上,体形流畅,体色亮泽,父本选择建鲤,3龄以上,体重500g以上,体长、背高厚,体质强壮。

1.3 亲鱼培育 亲鱼培育分秋冬季培育和春季强化培育2个阶段:秋冬季分散套养在本场四大家鱼亲鱼塘中,除按四大家鱼亲鱼培育方法正常培育外,适当投喂精饲料,注意施肥培水,定期冲水,保证溶氧充足,水质优良。开春后即将亲鱼捕起,放入亲鱼强化培育池,高背鲫、建鲤分开饲养,开始强化培育阶段。每667m2放养亲鱼200~400kg,日投饲量按鱼体总重量的3%~5%投喂,随着水温的升高逐渐增加投喂量,适时加注新水,进行冲水刺激,以促进性腺发育成熟。做好雌雄鱼隔绝工作,严禁渗漏水串鱼,进水时严格过滤,严防各种野杂鱼等混入致使流产。

2 人工催产

2.1 催产时间 江淮地区高背鲫人工繁殖选择4月中下旬,水温达18℃以上,天气晴好,水温稳定,适时催产。

2.2 亲鱼甄选 亲鱼成熟后干塘捕起,网具要柔软,动作要尽量轻柔,防止鱼体受伤。挑选品质好的亲本是提高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和获得优质鱼苗的关键。雌性亲鱼选择:腹部膨大、柔软、有弹性,翻转鱼体可见孵巢轮廓,轻推能移动,生殖孔红润,用手轻压有淡黄色卵粒流出。雄性成熟亲鱼选择:体色纯正,轻压腹部有黄白色精液流出,遇水即散。

2.3 催产池 催产池可选择四大家鱼产卵池,也可选择水泥池,通常选择带有微流水功能的水泥池。水泥池面积15~30m2,池高1~1.5m左右,水深0.5~1m,池底和池壁均须光滑,池上须设置面积为50%左右的遮阳棚,池中设4~5只冲气泵,增加溶氧和造成流水之用。

2.4 催产激素选择与使用 选择宁波激素厂“三生”牌A型、B型、LRH-A2激素,因为繁殖亲本均为野生鱼类,使用的催产剂量通常为四大家鱼剂量的1.5~2.5倍。

2.5 亲鱼注射 雌雄亲鱼均采用二次注射方法,雌鱼第一针注射总剂量1/3,第二针注射2/3,雄鱼第一针注射1/4,第二针注射3/4,实践证明,采用二次注射方法,由于第一针起到了催熟作用,比采用一次注射方法在催产效果方面有明显提高。注射部位同四大家鱼,多在胸鳍或背鳍基部软组织进行,因体重相对四大家鱼较小,选择针头较细,进针不可太深,避免刺伤鱼体,为防止药物流失,前后两次注射应选择不同部位。亲鱼注射后,按1∶2或1∶3雌雄比例配组放入催产池,注意调节水流或开动增氧机保持足够溶氧。

2.6 催产过程管理 亲鱼注射第一针后,放入产卵池,水深0.3~0.5m,水位不宜过高,方便二次注射捕捉亲鱼,待第二针注射后,将水深调节到0.6~0.8m,催产过程始终保持微流水或内部循环水,鱼巢用棕片或有机塑料做成,有机塑料做成仿水草状,鱼巢使用前应进行消毒处理,然后扎成束,系于竹竿上,悬浮于水面或悬挂于池壁,池底铺一层细目筛绢,便于收集散落的受精卵,根据效应时间计算好催产时间,尽量使亲鱼夜间产卵,若在白天产卵,要有遮阳措施,避免阳光直射。水温在18~25℃时,效应时间15~24h,亲鱼出现追逐时,加大水流流速,促进发情产卵。产卵过程结束后,取出鱼巢,放入水温相同的暂养池,捕起亲鱼,同时收集筛绢上散落的受精卵,通过实践证明,用仿生水草收集的受精卵杂质少,不易生水霉,受精卵质量高。

3 人工孵化

3.1 孵化设施 孵化设施可采用四大家鱼孵化池或水泥孵化池,水泥池面积5~10m2。水深50~80cm,上方布置遮阳用具,以防紫外线照射。孵化池中设置4~5个增氧泵。

3.2 孵化管理 采用微流水孵化或静水充气孵化方式。将附着受精卵的鱼巢消毒处理后,放入孵化池,注意间隔均匀,以免造成局部缺氧现象,收集的散落受精卵则直接放入池中。整个孵化过程保持微流水或不间断充气,保证充分溶氧需求,孵化过程中要经常检查,查看水质情况,做好水霉病防治。水温20~26℃时,约经65~80h可孵化出膜。实践证明,用有机塑料防生水草收集鱼卵较为均匀,保证了高溶氧要求,同时能减少水霉病的发生,孵化率和苗种质量高于普通鱼巢孵化方式。

3.3 苗种培育 刚孵出的幼苗身体幼嫩,尚不能游动,处在“附巢”阶段,不能立即取走鱼巢,待3~4d后,仔鱼卵黄囊消失,鳔充气,能够平游并摄食时,移走鱼巢,每天泼洒豆浆3~4次,7~8d后,即可下塘进入苗种培育阶段。鱼苗培育池面积0.2~0.33hm2,提前14d用生石灰清塘,下塘前7d加注新水,水深40~50cm,施一定数量的基肥,培肥水质,保证鱼苗有充足的适口饵料,鱼苗下塘前要经过鱼体消毒,饲养过程中要勤观察水质和鱼体活动情况,发现不正常情况要立即加注新水和对症防治。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水利建设与管理》征订启事
聆听两会
——关注自然资源管理
2020年《水利建设与管理》征稿函
运行管理
管理就是沟通
解秘眼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