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突破“零适应期”问题研究

2016-05-04 00:25孔令秋李继锋
2016年11期

孔令秋 孟 瑜 李继锋



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突破“零适应期”问题研究

孔令秋孟瑜李继锋

摘要:本文以地方本科院校为样本,通过深入分析找出在学生培养过程中造成毕业生就业“零适应期”瓶颈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调整原有传统的培养理念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固化的培养模式,确立地方本科院校全新的以破解毕业生就业“零适应期”瓶颈为前提的培养理念,建构起普适于普通本科院校的,以“充分就业”为导向的学校理论培养模式,各类社会实践机制为保障的实践培养机制。通过与之相关的培养培训及实践活动,探索出提升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充分就业”;普通本科院校;“零适应期”

一、就业能力与零适应期

就业能力是考量学生学习能力及知识转化的重要的实践指标,而“零适应期”则是衔接高校毕业生学校知识学习与社会工作岗位的一项主要内容。

就业能力是一个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重新选择、获取新岗位的动态过程,就业能力不仅包括狭义上理解的找到工作的能力,还包括持续完成工作、实现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

零适应期是指高等院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以学生就业岗位需要的综合能力和职业能力为目标,采用科学的培养方式,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校时就具备相应的工作岗位能力,走上工作岗位后,不用“适应”,马上投入“实战”,适应期为零。

二、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零适应期难题”

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74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整体就业率较低,就业压力巨大,普通本科院校就业情况也更是如此。除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数量众多、本省招生基数较大、本省就业为主要的就业模式成为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外,更为主要的原因则是各普通本科院校固守原有传统培养思想与模式,侧重理论培养,忽视实践技能训练,导致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普遍偏低,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与用人单位工作岗位需求严重脱节。在劳动力市场成为买方市场之后,为在尽短的时间内给单位带来收益并减少培训费用,用人单位往往愿意雇佣素质和技能水平高、有一定实践工作经验的劳动者,而大学生由于缺乏工作经验而遭到劳动力市场的排斥,这是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低的主要原因。据调研显示,在大学生就业中,与当代大学生同样经历过“考证热”洗礼的用人单位,已经将各种证书作为常态下必须考察的因素,这些证书在选拔时并不会给学生加分,而实践能力则成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重要指标。因此,毕业生若想在初次就业中占有优势,就必须满足用人单位“零适应期”的要求,因此,如何变革各普通本科院校原有传统培养思想与模式,提高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打破就业“零适应期”的瓶颈,使毕业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成为适应岗位需要的人才,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零适应期”的应对措施

并在此基础上调整原有传统的教育培养理念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固化的培养模式,确立地方本科院校全新的以破解毕业生就业“零适应期”瓶颈为前提的培养理念,建构起普适于普通本科院校的,以“充分就业”为导向的学校理论培养模式,各类社会实践机制为保障的实践培养机制。通过与之相关的培养及实践活动,探索出提升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方法。

(一)以破解毕业生就业“零适应期”瓶颈为前提的培养理念的确立

在地方本科院校教育中应以“充分就业”为基本培养理念导向。

这就需要各普通本科院校应当对就业市场情况作出理性分析和判断,合理确定招生计划,并按照就业岗位需求,合理确定培养计划和任务,并根据就业形势的变化作出合理调整。

在培养模式的确定上,首先把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培养的根本所在,要求所有学生将之作为基本指标保质保量的掌握和实现。通过夯实学生的基本素质,使学生完全具备适应社会需求的基础能力。并在此基础之上,针对不同学生的素质能力与兴趣爱好进行个性化的培养。其目的在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创业素质的提高;对部分科研能力和科研潜质较好的学生可在培养有意识的进行学术能力的训练和科研思维的养成,实现素质培养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为了打破原有的僵化培养体制,地方本科院校应根据专业特点的不同,采用必修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和实践能力培养模块相结合的方式。同时突出强化实践培养,通过加大实践培养的课时量、为学生多提供实践动手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

学校培养与社会用人实践有一定的脱轨性,这也是学生就业“零适应期”瓶颈的关键因素。为此,地方本科院校应建立各种实践能力实践实习的实践保障机制,将学生的实践活动与将来的就业更为实行无缝对接,设置是由学生直接顶岗实习。所以地方本科院校应借助于本校和社会资源建立起巩固实践实习基地。当然以校企合作、校企联合办学的方式是一种比较好的实现学生实践实习的方式。

(二)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零适应期”能力培养的具体实施路径

在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零适应期”能力培养的具体实施路径方面应注重以下几点:各普通本科院校依据自身情况提出衡量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要求公正客观,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地方本科院校学生要积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结合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与就业形势作出合理的、可行的方案;高等院校构建以“提升就业能力”为目标的学习成长型互动网络平台,其“立体”的培养模式,有望进一步破解就业市场“求职难”的困境,该平台创新性地以互联网为媒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对黑龙江高等院校毕业学生个人就业能力的持续性、系统性的培养。(作者单位:哈尔滨学院)

本文为黑龙江省高等院校教改工程项目《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背景下毕业生就业“零适应期”问题研究》(项目编号:JG2014010874)和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零适应期”的瓶颈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GBC121304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曾智平.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探索与思考,改革与开放,2011年11月

[2]张秀珍.对应用型本科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改革与开放,2010年4月

作者简介:孔令秋(1973.12-),男,哈尔滨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