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师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分析

2016-05-04 09:27李俊丽
理论观察 2016年4期
关键词:思政政治思想

李俊丽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在新媒体条件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形成不可避免地受到网络实践的影响,思政教师必须通过掌握大学生所熟悉的新工具、新方式和新思维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微博基于其自身的特性能够实现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契合,思政教师可以利用微博这一全新媒介,通过教师微博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关键词]微博;大学生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4 — 0160 — 02

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宣扬主流意识形态、培养什么人的重要责任,在教育的任何层次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我国高校中建立的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思政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思政教师是否能够全面地理解教育目标、是否能够实时地更新教育手段、是否能够树立和展现优秀的人格魅力,都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特别是在新媒体条件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形成不可避免地受到网络实践的影响,思政教师必须通过掌握大学生所熟悉的新工具、新方式和新思维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在信息数量有限及整个社会的信息传播主要体现为自上而下的阶段,教育者通过信息的垄断优势保持在教育过程中的权威性。传统教育过程主要通过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进行知识性和价值性信息的传播,体现为单向的灌输式的和科层显性式的教育特征。这种教育模式在信息数量有限且整个社会价值观念较为统一的情况下能够达到相对的有效性。

但信息技术的发展迅速改变人类生存图景,信息时代的来临使网络成为了大学生的生存方式之一。微博等交互性网络媒介的兴起标志着互联网进入WEB2.0时代,由于操作简单、门槛较低和开放性较强,在短时间内以爆炸式的发展速度成为最热门的交流工具之一。新兴网络交互平台开启了大学生新的网络生活方式,自媒体完成的手机和网络终端的无缝链接更是使大学生不仅在课余“宅”在宿舍里活跃于网络世界,甚至在课堂上也出现了大量的“低头一族”,大学里“两课”课堂中的低头现象更是不容忽视。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遭遇新媒体挑战,单向的课堂教育呈现出吸引力不足,原因可归结为以下方面:一是信息优势丧失导致的吸引力和控制力下降。传统媒介条件下的信息传播渠道单一,学校是社会中信息传播的主要场所,而教师也就成为社会信息传播的主体,传播主体具有信息来源的绝对优势。这种绝对优势能够保证课堂教育的部分有效性。但网络社会的开辟打破了信息传播的渠道和方向,教育者不再具备信息获取的垄断权或优先权,课堂教育中信息优势丧失导致了吸引力的部分下降;与信息优势丧失相关的还包括教师面临对认识来源控制力的下降。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告诉我们,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传统的思政教育除了通过信息源头垄断,还通过在实践环节的组织空间中设置相应的权力机制来控制环境要素,过滤思想认识来源。但虚拟实践的开启和广泛运用使这一控制再难以奏效。二是课堂教育中教师与学生主客体地位固化引起的消极逆反。传统课堂建立在教师主体地位之上,课堂教学的方式主要依靠讲授,讲授中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和个性化需求。而新媒体的实践带给大学生的更多地是平等开放的交流,这种平等性加强学生自主思考、提升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师生主客体身份的反思甚至反感,易导致课堂教育中的消极学习态度和逆反接受效果;三是课堂教育难以满足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有截然的区别,其教育内容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而更为主要的是价值观的引领。要完成“顺从—认同—内化”的认知过程,学生既需要理性的思考,也需要感性的接触,缺乏情感连接的教育难以实现“知其人而信其言”的价值引导。但囿于课堂教学任务亦或是教师身份的狭隘定位,课堂教育难以实现师生情感的交流。四是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相脱节。思政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主要是按照教材内容安排来设计教学环节,书本的内容较为宏观,往往离同学们的生活实践较远。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特点,因此课堂教学仅容易实现教学中的知识目标,而方法特别是价值目标的实现却难以落实。

显然,随着时代环境和大学生特点的改变,传统单向式课堂教育的教育时效性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应对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功能,除了调整课堂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课堂吸引力以外,还需要同时根据教育环境的变化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搭建新型教育平台、拓展教育渠道,建立大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多方位、全过程关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微博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分析

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目标是任何时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创新教育平台、拓展教育渠道都要能够满足对这一目标的有效促进作用。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内涵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拓展,但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理想信念、道德规范和能力素养几个方面。微博基于其自身的特性能够实现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契合,思政教师可以利用微博这一全新媒介,通过教师微博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微博的信息聚合功能与价值观的引导。信息发布和获取是微博的核心功能,微博的便捷性和时效性使其成为大学生青睐的网络信息共享平台。由于微博作为自媒体发布信息较随意,大学生在微博中通过塑造虚拟世界的目标自我或释放现实世界中压抑的自我来展露自己真实想法,其所进行的关注、评论、转发等选择都能暴露出相应的思想观点。教师通过关注学生的微博动向,有助于及时把握学生个体的思想动态,也能进一步通过信息的筛选和聚合发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在学生群体中的反映。教师利用微博适时地选择性发起话题,即通过信息聚合提炼出的群体关注度高和反响较大的一些话题,结合学生的关注焦点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辩论,通过交锋来完成学生对事实、真理的探求过程,达到对是非善恶的明辨,鼓励真善美、批判假恶丑,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贯彻。

微博的交互特性与师生情感纽带的维系。正如雅斯贝尔斯认为的“教育是人们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所有教育过程中师生情感的交流都有助于教育效果的改善。受限于时间空间的课堂教育在情感纽带中的不足可以通过微博的形式加以补充和矫正。微博的平等、开放、互动等特性有利于师生在这一平台打破面对面式交流中的身份障碍,实现真正意义的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建立在微博平台上的师生交流,可以通过一对一方式关注和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思想成长经历,能够在教育中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微博内容的随意性也使师生交流或是隐性教育建立在“现实的人”的基础之上,能够联系日常生活、联系学生的所思所想来发起相应的话题,突破课堂教育的显性或枯燥的抽象说教弊端,使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更符合当代学生的思维个性特征。微博中的情感交流能积极促使有效政治心理的形成,进而完成向正确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转化。

微博的信息共享与教育内容的拓展。网络时代的信息资源极其丰富,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增加选择的困难。畅游于网络世界的大学生往往要花费大量时间才能搜寻到有价值的资源,甚或耗费大量的时间来“娱乐至死”。面对资源选择的盲目性和利用的低效性,思政教师借助于自身的知识积累和专业素养能够通过信息资源转发的方式来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这些资源既可以是课堂相关知识问题的延伸,引导对理论问题的深入思考;也可以是具有深切人文情怀的名篇名作介绍,通过书摘书评等方式鼓励深层阅读。通过微博的资源共享打破课堂资源分享的限制,把思政教育的内容和过程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狭隘的知识记忆延伸到人文关怀,通过教育内容的拓展营造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的网络实践空间。

三、思政教师微博的应用选择

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思政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的时代条件下,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必须充分利用大学生所熟悉的传播方式来进行相应的教育安排。微博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广泛应用、微博与思政教育的契合性为思政教师通过微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能。教育者应主动地学习和掌握好新型的媒介工具,以实现在全新的平台上展开相应的教育实践活动,以此来回应新媒体所引发的教育困境。

教师微博内容的实时更新。要真正发挥教师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首先要符合微博的即时、迅捷化特征。教师微博内容必须实现与学生信息掌控的同步性,才能处于同一时空平台与学生进行思想的交流。实时更新的内容既能够展现教师的思想轨迹,也能够增强学生对网络空间中教师存在感的信赖,相互关注中的及时回应能真正打破师生交流的空间、时间障碍,加强教育在网络世界的渗透性。

教师微博形式的时尚表达。微博等新媒体能够受到青年人的青睐还在于其表达形式的现代化和时尚化。这些新颖的表达形式满足了学生们强烈的时代感需求。教师利用微博进行思政教育一定要符合属于新媒体特征的表达形式,而非仅仅把传统的说教内容搬到网络空间。教师微博通过富有时代感的形式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传统内容现代化的时尚元素,才能够赢得学生的关注,达到宣传和教育的目的。

总之,新媒体条件下思政教师通过加强自身的媒介素养,结合专业知识通过微博形式来实现在网络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弥补课堂思政教育的不足进而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当然,微博在思政教育中的有效性并不能替代传统的教育手段,教师的微博运用更多地应该是引导而非单纯迎合学生喜好。虚拟空间的广阔性不能代替现实社会的物质性,微博的碎片化不能代替理论的深刻性。教师微博作用的发挥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完成虚拟与现实的有效统一,实现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人格的统一而非分裂,把网络空间中的思维训练成果运用到社会实践中,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提升。

〔参 考 文 献〕

〔1〕张再兴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郝胜杰.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应对“微博”的挑战〔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02).

〔3〕阚道远.微博兴起视野下的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04).

〔4〕尹晓敏.微博兴起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1,(02).

〔5〕方宏亮,杜建.以微博为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01).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思想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办公室政治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