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桐树

2016-05-04 22:06容三惠
北京文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泡桐树泡桐兰考

容三惠

2014年8月下旬,我们市委宣传部为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弘扬焦裕禄精神,组织本系统70余工作人员,赴兰考瞻仰焦裕禄纪念馆,了解其生前事迹。使我感受最深的是当年焦裕禄为治理“三害”倡导栽种的泡桐树,为兰考人民造了福谋了利,如今已经成为兰考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去兰考那天,阴而无雾,气温宜人,觉得是一个很凉爽的日子。来到兰考下车时,我被眼前的美景吸引了,完全打消了昔日记忆中贫困县的想法。望着面前那崭新的“焦裕禄干部学院”,虽然楼层不高,但设计雅观,体红檐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前面是一个空旷的大院,平坦洁净的水泥地坪,左右两边便是绿化带,里面有焦裕禄神采奕奕巍然屹立的雕像,好像他望着今日的巨变在欣慰地微笑呢。教学楼的左右和其后是一栋栋别具一格新颖时尚的红白色小别墅,仿佛坐落于大花园中,其间50%的绿化率释放出清香扑鼻的田园花草味,让人感到空气清新,赏心悦目。不难想象,这里可能是接待全国各地学员居住的场所吧。因为这一年全国各地响应上级号召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赴兰考参观焦裕禄纪念馆,学习焦裕禄精神的学员络绎不绝,这里要接待一批又一批全国各地的学员。

我转身看到它的对面,那是一片郁郁葱葱笔直的泡桐树林,一棵棵一排排肩并肩、头碰头、昂首挺胸向天空的泡桐树,林立于大道旁边,美化这里的环境。它们大约都有四五把粗,交头接耳地挺立着,好像为这里搭起大片的绿色帐篷。在我情不自禁地观赏这里的美景时,带队的讲解员召集我们,带领我们往前走,来到距路边不远的一棵巨大的泡桐树下。我很惊奇,这里怎么有一棵与众不同高大挺拔、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它一定是老古树了,和身边的其他泡桐树相比,算是这里的老树王了。它的树干粗如大缸,估计四个成年人联手也难以合抱。数不清一条条粗壮的树枝直冲云霄,伸向四面八方,又发出许多密密麻麻的小枝杈,展现出它生机勃勃的美丽风采。树上那毛茸茸手掌形的绿桐叶,又多又密,层层叠叠,遮天蔽日。整个树冠像一把撑开的绿绒巨伞,呵护着身下的土地,为人们避雨遮阳。不难想象出这里一年四季的美景,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那紫中透粉,粉中有白的一簇簇小喇叭形桐花,顺着树枝成串成串地挂满枝头,散发着一股股淡淡的清香,这里岂不成了花的海洋?如果微风吹来,花朵随风舞动,好像在对人们点头微笑。它还可以用来充饥,采下桐花用面拌拌蒸着吃,炒着吃,晒干吃,是很好的菜肴。到了秋天,树上结出很多像棉花桃一样的果实,沉甸甸地挂在枝头。这些饱满的果实在阵阵秋风中不停地晃动,好像表露自己的喜悦心情。冬天里树叶在凛冽的北风中飘飘悠悠地落在地上,还可以当肥料。它长年默默无闻地无私奉献,从不为自己着想。我低头观其根部,想到树大一定根深,兰考人民为加固它的根基,使它更加茁壮成长,在树根周围砌着高高的水泥围栏,中间填充肥沃的土质,为它增加养分。兰考人民对它如此地精心呵护和重视,想必是一棵来历非凡的大树。

讲解员亭亭玉立站在我们面前,为我们滔滔不绝地讲解。原来这棵高大粗壮的泡桐树是焦裕禄同志于1963年春亲手栽种的,如今已经50余年了。兰考人民深深地爱着它,为了纪念他们的好书记,称这棵泡桐树为“焦桐”。有人说,这是焦书记给俺留下来的致富树、招财树。“焦桐”已成为焦裕禄精神的象征。它的周围那一片生机勃勃的桐树林,好像是兰考人民紧紧跟随焦裕禄的情境。如今它们不再是抵抗风沙的泡桐树,已经浑身变成宝了,成了兰考人民的“摇钱树”,造福于兰考人民的子孙后代。“要想富,栽桐树,生产致富好门路。一年一根杆,两年粗如碗,三年能锯板。”这是兰考人民的致富思路。现在的兰考种植泡桐树面积已达到26万多亩,道路两旁,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到处都栽种着泡桐树,在泡桐板材加工上做起了文章,出现了多家大型泡桐加工企业,大小企业遍地开花,仅个体加工厂就有3000多家,大部分板材远销国外,年产值十几亿元。还有把泡桐加工成外观精美的琵琶、古筝、二胡、文琴等民族乐器,畅销大江南北。有人算了一笔账:如果把一棵普通成材的泡桐树用来做盖房的木料,不过卖几百元,但给现在的乐器厂做乐器,收购价要高出两三倍,而把它加工成古筝、琵琶、出口家具等,就可以卖上万元。泡桐树开发业成了兰考的致富路。

“看到泡桐树,想起焦裕禄”,这是兰考老百姓广泛流传的一句话。那是1962年,当焦裕禄调任到兰考任县委书记时,面对“三害”,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黄沙滩,白茫茫的盐碱地,到处凄惨荒凉,种植的庄稼几乎不长,甚至是颗粒不收。为求治理风沙、盐碱、内涝之患的办法,他始终践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理念,实地调查,依靠群众,深入研究。为治理水害,他一到下雨天就出去,根据一位瓜农提示,他认识到观察洪水流势和变化的重要性,一路追寻洪水去向,绘制了排涝泄洪图,构建了沟河相连的排水体系;为治理盐碱地,他走村串户,发现有一农户的菜地长得好,当即与农户交流座谈了解到,可以把地下1米深的泥土翻上来,解决盐碱问题;在治风沙方面,他在村头调研时,从完好无损的坟头上获得灵感,与乡亲们座谈交流后,提出了“扎针、贴膏药”的治沙方法。所谓“贴膏药”就是在沙丘上把地下的泥土翻上来,“扎针”就是再栽泡桐树。他说:“沙区没有林,有地不养人;有林就有粮,没林饿断肠。”这是他治沙的观点。他想到如果照此办法把土层翻上来,在田地周围种植泡桐树不是很好吗?泡桐树干直,叶片大,种在田边既防风沙,也不挡光,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泡桐树根又深又直,也不跟庄稼争肥,长得又快,10年就成材。于是他带领当地人民栽泡桐。那一年焦裕禄带领群众在兰考县推广种植5万多亩泡桐。为保护好这些泡桐树,他还制定了“护林公约”:“爱林护林,人人有责,破坏一株,栽三棵,保护三年;谁把泡桐树弄断了,要在原地给泡桐开追悼会。”就是开会批评。很快兰考县就没人盗树了。

焦裕禄在兰考的一年多里,跑遍了全县120多个大队,带领兰考人民造林治沙,排水治碱,为人民种下了遍地绿树,造福人民。只要春风吹到兰考大地,就到处盛开着美丽的泡桐花。当地群众说:“焦书记一心想的是怎样让老百姓有饭吃,过上好日子,不再逃荒要饭。他是累死的,带病工作,没有时间住院,到最后肝癌后期病危时,才住进医院。”他给女儿留下最深刻的一次笑容是他病危时,当地同志给他带去一张泡桐花的照片,久被病痛折磨不成人形的焦裕禄,看到照片上泡桐的花穗,欣慰地笑了,笑得很甜,快乐安详。他在逝世时说:“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他死后就葬于兰考县。

我想到当年兰考大地上的泡桐树已经开花结果,后植的泡桐树遍布兰考的街头田园,它开出了经济繁荣之花,结出了不畏艰难、迎难而上之果。它记录着焦裕禄带领兰考群众抵抗“三害”的过程,镌刻着兰考人民对焦裕禄书记的思念,承载着人们对焦裕禄精神的传承,即始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实事求是,清正廉洁。

责任编辑 王 童

猜你喜欢
泡桐树泡桐兰考
一树桐花十里芳
两棵树
又访兰考
紫花泡桐(节选)
《走进兰考》:小人物故事展现大时代变革
窗外的泡桐树
走脱贫之路是兰考对焦裕禄精神的生动践行
氤氲泡桐
兰考交卷
梦里开满泡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