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H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接头裂纹失效分析*

2016-05-05 03:39武宜梁曾庆玺
化工装备技术 2016年2期
关键词:焊料管件母材

武宜梁 缪 宏 滕 增 曾庆玺

(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316H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接头裂纹失效分析*

武宜梁*缪宏滕增曾庆玺

(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摘要针对316H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接头出现裂纹的现象,对316H钢母材和热影响区的金相组织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材料组织不均匀且有夹杂物,晶界处有析出相。同时测试了裂纹附近材料的硬度,分析了裂纹产生的原因。焊接接头裂纹失效的分析为改善316H钢焊接质量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奥氏体不锈钢焊接裂纹焊接工艺316H

**武宜梁,男,1989年生,硕士研究生。扬州市,225127。

奥氏体不锈钢具有良好的室温及低温韧性、焊接性、耐蚀性和耐热性,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化工装置有腐蚀介质的高温抗氧化设备中[1,10]。奥氏体不锈钢含碳量很低,其最主要元素为铬和镍,一般Cr的质量分数为17%~19%,Ni为8%~11%。316H钢系奥氏体不锈钢,国内亦作07Cr17Ni12Mo2,具有奥氏体不锈钢的所有优良特性,是奥氏体不锈钢的典型代表。

316H钢通常需要焊接加工来构成成品。其焊接特点主要有:焊缝处易形成方向性很强的粗大柱状晶组织,使杂质和一些敏感元素在晶间形成低熔点的液态膜成为可能;焊接时间过长时,会使铬的碳化物从奥氏体中析出,在焊缝处形成晶间腐蚀;热导率小且线膨胀系数大,局部不均匀加热时,易形成较大的温度梯度等[1]。这些特点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裂纹产生,甚至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

国内很多学者对合金钢的焊接裂纹进行了研究[2-7],但对于316H奥氏体不锈钢焊接失效行为的研究却甚少。现有某公司316H不锈钢焊接失效的接头部分的试样一块,为揭示裂纹发生的原因,本工作对该试样的材料组织进行了观察研究,并用EDS(能谱定量分析)测试了焊料的元素,同时还测试了裂纹附近材料的硬度,分析了裂纹产生的原因,为改善316H钢焊接质量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1 材料和焊接工艺

1.1产品规格及材料

用于运输气体或液体的管件产品因焊接接头裂纹而失效。管件规格Ø610×12.7,外径610 mm,壁厚12.7 mm。材料为316H奥氏体不锈钢,其化学成分见表1。为了对裂纹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取焊后失效的材料制成试样。试样是采用电火花线切割的,切出的一块小试样尺寸为30 mm×25 mm。图1所示为用超声波清洗器清洗过的试样。

表1 316H不锈钢的化学成分(质量分数,%)

图1 316H材料焊接接头试样

1.2焊接工艺

所取试样来自于两管件焊接接头部分,管件与管件之间采用氩弧焊焊接(氩弧焊:明弧焊接,操作和观察都比较方便,可进行各种位置的焊接,目前广泛应用于不锈钢和耐热钢等材料的焊接)。由于先焊接后热处理容易造成变形,所以公司采取的制造工艺为先压片后热处理再焊接。

2 分析与讨论

2.1组织分析

从管件母材上切取试样,先用砂纸对试样进行打磨,然后采用金刚石抛光剂进行抛光。对用于金相观察的试样部位用王水进行腐蚀,腐蚀10~15 s后,用金相显微镜观察母材的金相组织,图2为其不同倍数下的显微组织。由图2(a)可见,晶粒大小不是很均匀;由图2(b)可见,在晶界处存在一些夹杂物,且晶粒与晶粒结合得并不是很好。也就是说,晶界为母材的薄弱环节,对裂纹的产生起了促进作用。

图2 316H不锈钢金相组织

2.2微观裂纹分析

在图3所示的焊缝处微观形貌图中,可在晶界处看到有异物。查阅相关资料[1]可知,该异物可能为液态薄膜或者σ相的一种。通常,低熔点杂质(S、P等)易于在奥氏体晶界富集,在枝晶间形成液态薄膜,增大热裂纹的倾向[8]。如果是低熔点杂质偏析形成液态间层,那么这些杂质最有可能来源于焊料。由EDS测得,焊料药皮中各成分的质量分数为:w(C)=6.97%,w(O)=38.90%,w(Na)=3.27%,w(Mg)=0.52%,w(Al)=3.02%,w(Si)=17.07%,w(Cl)=0.73%,w(K)=4.62%,w(Ca)=16.89%,w(Ti)=6.68%,w(Fe)=1.34%。测得焊料焊芯成分的质量分数为:w(C)=3.22%,w(Na)=1.04%,w(Al)=0.30%,w(Si)=0.38%,w(Cr)=19.11%,w(Fe)=62.34%,w(Ni)=11.74%,w(Mo)=1.87%。对EDS测得的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排除形成液态薄膜的可能。奥氏体不锈钢在高温加热过程中会发生σ相析出脆化,所以初步判断该异物为σ相。观察焊料成分可以发现,焊料中含有Mo和Si,这两种元素可以促成σ相形成,即在高温条件下发生σ相析出脆化并形成裂纹。

图3 焊缝处微观形貌

2.3微观断口分析

图4为采用XL-30 ESEM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拍得的部分试件沿裂纹拉断的微观形貌图片[9]。由图4可见,晶间存在大量的微观裂纹,裂纹扩展特征以沿晶扩展为主,上述分析是造成该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结合图1可以看出,纵向裂纹的扩展方向是从焊缝与热影响区结合处至母材的方向。

图4 断口微观照片

2.4硬度分析

采用MHV—1000型数显显微维氏硬度计对试样的局部硬度进行测试,以便于进行分析。测点选择如图5所示。在纵向方向,从焊接接头下表面至上表面,每隔0.5 mm测一个点,共测试5条分布线,从左至右依次为1至5号分布线。由焊缝区至热影响区分布线的排列为:焊缝区2条(较密一些);中间裂纹区1条;热影响区2条(松散一些)。

由图5(b)~(f)可知,1~5号分布线硬度平均值依次为237.31、215.63、228.64、229.60、220.83 HV。1号线处由于焊料向两旁流动,所以冷却速度最快,硬度值最大;2号线处由于焊料集中堆覆在此处,温度很高,冷却速度最慢,所以硬度值最小;3号线处由于靠近热影响区,受母材的影响,冷却速度较慢;4号线处由于离热影响区更近,所以冷却速度较快;5号线处为母材的硬度。结合图1可以发现,在焊道与母材交界处形成一横向裂纹,这是由于3号线附近受2号、4号线处冷却挤压所致。2号线、4号线处温度相对于3号线处有一个差值,由于热胀冷缩的缘故,分别对3号线处形成挤压,产生挤压应力,导致裂纹产生。同时,3号线位置正好处于焊缝与母材交界处,有一个坡度差,易产生应力集中现象,为该裂纹的产生提供了便利。

图5 焊接接头的硬度分布

由图1可以看出,纵向的裂纹起源于横向裂纹。在该试样上,以横向裂纹为起点,在纵向方向产生了沿晶扩展的微观裂纹。

2.5裂纹的原因分析

2.5.1材料存在缺陷

由母材金相组织可以得出,管件材料中存在缺陷,晶粒晶界处有一些夹杂物,并且晶粒与晶粒结合得并不是很好。晶界处为母材的薄弱环节,这就为裂纹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同时,焊料中含有可促成σ相形成的元素,这就使得管件材料在高温条件下易发生σ相析出脆化,致使裂纹形成。

2.5.2残余应力及应力集中

管件采取先压片后热处理再焊接的工艺,焊接是最后一道工序。焊接完成后,管件的组织比较粗大,会带来焊后残余应力。在焊缝与母材交界处有一个坡度差,易产生应力集中现象。残余应力和应力集中都会引起裂纹的产生。

2.5.3温度

奥氏体不锈钢由于热导率较低,在局部快速加热时温度分布不均匀,易形成较大的温度梯度,导致严重的内应力。焊接过程中的热输入(电弧温度)越大,焊后工件的变形量也越大,较大的变形量会

导致焊后有较大的焊接应力[10]。因此,可以认为温度是产生裂纹的主要因素。

3 结论

(1)管件材料组织存在杂质、母材晶界弱化和焊料中存在析出相形成元素,都会使得微裂纹在焊缝和母材交界处附近沿母材晶界扩展,从而导致热裂纹产生。

(2)焊后应进行整体热处理,以细化管件组织,消除焊后残余应力。焊缝处应避免应力集中,减小坡度,尽量使之平整。

(3)焊接过程中热输入过大及母材内部温度梯度过大造成的内应力会导致焊接裂纹产生,通过焊前预热、焊后缓冷、降低热输入以及适当锤击以释放焊接应力等措施,可有效避免裂纹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刘晓旭,王云,陈罡.关于316H耐热不锈钢的焊接实践[J].化工装备技术,2011,32(1):42-44.

[2]谢文才.非对称管件内高压成形过程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艺,2013(4):110-116.

[3]薄春雨,杨玉亭,丑树国,等.690镍基合金焊接结晶裂纹形成机理分析[J].焊接学报,2007,28(10):69-72,116.

[4]陈志勇,王清江,刘建荣,等.Ti-60钛合金电子束焊接接头高温下的失效与变形行为[J].金属学报,2008 (3):263-271.

[5]张健,雷振,王旭友.高速列车6005A铝合金型材焊接热裂纹分析[J].焊接学报,2012(8):60-64,116.

[6]薛福连,杨晓琳.高压加热器管板焊接裂纹产生原因[J].石油化工设备,2010(S1):97-98.

[7]王立柱,张远生,张涵.直缝埋弧焊钢管焊缝横向裂纹产生原因分析[J].焊管,2008(4):67-68,71.

[8]惠维山.奥氏体不锈钢管道焊缝裂纹产生原因分析[J].焊接技术,2004(6):62-63.

[9]张红霞,刘晓晴,闫志峰,等.5A06铝合金焊接接头裂纹失效分析[J].材料工程,2013(3):27-31,37.

[10]张青科,裴夤崟,龙伟民.奥氏体不锈钢钎焊界面裂纹形成机制研究[J].金属学报,2013(10):1177-1184.

化工管道

Crack Failure Analysis of Welded Joint of 316H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

Wu Yiliang Miao Hong Teng Zeng Zeng Qingxi

Abstract:In response to the crack in the welded joint of the 316H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the metallographic structure of the base metal and heat-affected zone are observ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ucture of the material is inhomogeneous and with inclusions while the precipitate phase is gained at the grain boundary.At the same time,the hardness of the material around the crack is tested and the cause of crack is analyzed.All in all,according to the crack failure analysis of the welded joint,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for improving the welding quality of 316H steel is provided.

Key words: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 Welding; Crack; Welding process; 316H

收稿日期:(2015-08-26)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BKJB460016);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BE2013110)。

中图分类号TG 441

DOI:10.16759/j.cnki.issn.1007- 7251.2016.04.010

猜你喜欢
焊料管件母材
钠冷快堆关键焊料ER316H中痕量金属元素检测和质量控制
压接式碳钢管材及管件在燃气工程的应用
Recovery from prolonged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A dual-center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 China
Ag对Sn0.7Cu0.12Ni焊料性能影响研究
细长薄壁管件车削变形误差控制研究
Sn/Al真空钎焊压力下母材氧化膜的破碎效果
母材及焊丝对转向架用耐候钢焊接接头性能的影响
基于响应面法的水辅助共注塑管件的工艺参数优化
温度与镀层对Sn0.7Cu焊料合金润湿性的影响
45°弯头管件注塑模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