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改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有益尝试

2016-05-07 17:38周江北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材

周江北

摘 要:初中语文教学,阅读是中心环节,是语文知识和其他知识全面综合运用的过程,是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及思想认识水平的综合反映。搞好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受到美的熏陶和思想品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224-01

初中语文教学,阅读是中心环节,是语文知识和其他知识全面综合运用的过程,是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及思想认识水平的综合反映。搞好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受到美的熏陶和思想品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11年版语文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培养自身的独立的阅读能力,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注重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一、阅读教学现状

1、以讲代读,喧宾夺主

缺乏课外阅读积累、缺乏自读的感悟、探究、发现,这样的语文课怎样上?把自读放在课内,时间不允许,对于较长或较难的课文更不允许。这样自读的效果必然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教师苦心经营,吃力不讨好,学生积习难返,启而不发,于是很多教师重蹈旧辙,采用了传统的讲授法,甚至不分讲读与自读课的区别,苦心设计合作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亦步亦趋。浅层次的问题尚可以启发解决,较难的问题就只能是老师越俎代疱了。主体作用发挥不了,就只能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喧宾夺主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了。教学的目的演变为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学生自然免不了成了被填的鸭子,成了知识的容器。这样的教学有时还美其名曰“精讲”。

2、小组讨论,华而不实

小组讨论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合作性学习的重要形式。运用恰当,将有助于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教师抛出一个或几个问题,一声令下,几个学生立刻围成一团,“叽叽喳喳”的讨论声响成一片,煞是热闹。几分钟后,教师又是一声令下,讨论声戛然而止。而真正展示讨论结果的也往往只是少数几个优等生,大部分同学则作“看客”或“听客”。这不能不令人怀疑其耗去的时间是否值得,讨论的效果到底如何?

3、以练代读,本末倒置

在缺乏主体感悟、探究、发现,以教师越俎代疱讲授的背景下,精讲和多练就成了孪生兄弟。非多练不足以巩固夹生的知识,非多练不足以弥补因缺少自读而忽略的基础与细节的知识,不足以训练学生的基本能力。大量的各种形式的篇目、单元测试题,成了老师的法宝。阅读题本来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诊断和测试的手段,现在却演变成了提高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方式,舍弃对文本的阅读,舍弃了学生的广泛阅读与积累感悟,阅读训练纯粹成了技术性的训练,阅读就是为了答题,答题就是阅读训练,这种训练完全剥夺了学生阅读原本的趣味与快乐,使本来充满魅力与情味的阅读变得枯燥无味、面目可憎。以这种训练代替自然的阅读,以技法训练代替了作为根本的文本阅读训练,绕过阅读量的积累而沉入题海,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是违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乃至全面的语文素养的。

二、几点有益尝试

1、阅读课堂,从“怨读”走向“阅读”

(1)改变阅读教学的常规思路。由正音释词,字词句的理解,层次划分,写法分析的教学方式转变到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发现问题、体验成果、感悟真谛、评价激励的方式,引导学生心境愉悦地扑向知识,在书韵飘香的课堂环境里像呼吸一样自在地阅读,像品茶一样幸福地感悟。

(2)以“体验”破译文本情感。阅读教学的重心应放在创设生活化的言语实践情境,从而引导学生亲自体验,用心倾听文本的声音,用情触摸作品的灵魂,并时时回应作者的情感世界,进而形成新的视界。在充满创造性的阅读活动中,学生自觉主动地积累语言,生动活泼地运用语言,语言表现力必能得到愉快完满的发展。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互动探究的契机,寻找学生与作者“心有灵犀”的触发点,巧妙地渗透已有的经验积累,让入情入境的体验破译文本情感。

2、愉悦课堂,从“阅读”走向“悦读”

(1)用教材教学来代教教材。教材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只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教师在上课时也应开发其他课程资源。对于课文,教师应首先自己去读、去悟、去探究,使要教的课文化为自己的血肉,至少要有自己的理解。挖掘不深,肯定是蜻蜓点水,无法深入;没有心得,必然导致无法灵活驾驭。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切入点。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尤其要注意内容的选择、取舍和详略的安排,不一定面面俱到,也不一定使自己的教学思路等同于文章的写作思路。要围绕目标,根据需要,顺其自然,恰到好处。

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教师不一定只就教材讲教材,还要注意拓展迁移。语文教学应强化内引,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阅读中来;强化外联,把学得的成果延伸到生活中去;不忘通过和生活的对比,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用教师真情来感化学生。所谓感化,就是思想上和情感上的认同,就是心灵之弦的共鸣。在文学作品中,文学形象、文学意境本身就是促使学生产生这种认同、共鸣,但由于文学审美经验不足的学生不易感受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审美体验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以此来感染学生。

在课堂中,我可能是大义凛然的闻一多,也可能是充满童真的冰心;我可能是浪漫奔放的李白,也可能是忧国忧民的杜甫。当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种特定的情境,进入一种忘我的艺术境界,将作品的艺术情思、艺术形象再现给学生时,师生之间就会实现认知与情感的自然融合。这时无声的铅字就成了有声有形,令人可闻可见的动情音符。

(3)用充裕时间来品读悟读。诗圣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经过多次实验得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材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