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学,从善作记录开始

2016-05-07 00:20李波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探究活动习惯养成科学

李波

摘 要:科学精神以求实事求是为核心,科学探究以观察动手为主要方法。在小学阶段,科学教育应注重培养良好的观察、思考、记录、讨论等习惯。其中边观察边记录的习惯要靠平时在实际课堂中反复操练才能逐步提高。本文探讨了科学观察记录与科学探究诸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也从实际操作层面阐述了提高学生记录水平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科学;探究活动;习惯养成;科学记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104-01

科学是什么?不少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可能是“做实验”三个字。的确,科学课上做实验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观察与动手能力。然而要想持续提升学生探究能力则离不开有效的观察和记录。因为完整、客观、规范地记录实验现象是完成科学探究的有力保障,也是得出科学结论的重要前提。好的科学记录习惯能为学生提供思维的脚手架,为科学合理的想象创设空间。因此助力探究,要从培养良好的记录习惯开始。

一、科学记录与大胆猜测。

假设与猜想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也是激发学生科学探究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以往的科学课上,猜想这个环节往往被大家忽略,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充分地说出自己的猜想。因此我在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后往往不急于让学生作答,而是让每个学生在本子上先写一写、画一画,把自己预想的可能性画下来,要求人人动手,不允许先交流。这样一来,使得那些原本不太愿意动脑的学生不得不动起来;原本思考不充分的学生也能静下心来周全地思考;画一画写一写的时候也使学生能够比较有条理地将自己脑中所想及时准确地记录下来。例如,三年级在指导学生研究“能喷射的水”时,我先在黑板上画一个从上往下依次带有三个小孔并装满水的瓶子,然后提问,当瓶子竖直时有可能发生什么情况?有的学生说水会流出来,也有的学生说会喷出来。我让他们各自说说理由,很明显后者考虑到了水内部有压力。接着我又问学生,如果三个孔同时喷水,水会按怎样的轨迹流动?学生纷纷猜测。于是我请学生画出预想到的水喷射的样子。大致出现二种情况:(1)水位高距离远、水位低距离近;(2)水位高距离近、水位低距离远;经过实验,发现第一种是正确的。再请学生思考其中的道理,原来水的内部有压力,越深处压力越强。结过这样一番思考与动手做,大大提升了学生对科学的思考与观察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对事物进行探究的动力。

二、科学记录与细致观察。

在植物观察课上,我用实物投影展示一组带茎的植物,请学生用小圆圈代表叶,用线代表茎,尽可能实事求是地画出叶在茎上的排列方式。当我展示这些记录的时候,大家发现同一种叶的排列在不同人的笔下差异非常大。经过再一次认真比对,学生才发现原来叶柄在茎上的位置不完全一致,方向也各有差异,不少人在观察和记录过程中忽略了这些小小的差异,导致记录完全不同。很快他们就通过叶柄在茎上的排列方式给这些叶起名为“对生”、“互生”及“轮生”。在《生命离不开水》这一课中,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水是生命之源?”。我先给学生看一段视频,请他们边看边收集证据写在记录本上。学生细心留意每组画面,竭力捕捉讲解内容,并将数据及时记录,找到了许多生命离不开水的证据。在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时,细心的学生能够在捕捉到变化后,用连环画的形式记录下来,从而深刻体会到“溶解”的意义:物体在水中均匀分散,消失不见。

三、科学记录与缜密思考。

在科学探究中学生最终感兴趣的是做实验,然而我始终要求学生在实事求是的观察与记录基础上用手里的记录说话,得出科学结论。例如我让学生开展课外探究活动“蚂蚁喜欢吃什么”、“水果蔬菜里有多少水”、“垃圾去哪儿了”等小调查,学生在真实记录后可以拿手里的记录本很自豪地向小伙伴展现他们的研究“成果”,并以此为证据告诉大家蚂蚁到底喜欢吃什么、蔬菜里面到底有多少水。实验记录很好地为他们提供了观察与思考的平台,也为探究向纵深方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交流资料。

再比如让学生做“硬币上能站多少水”的实验。先让学生在记录上画出硬币上水的样子,要求分别画俯视和侧面平视图。等滴水至快要溢出时再观察并记录水的样子,学生可以发现硬币上的水始终保持一种“团结”的样子,而没有像起初想象的那样散开或溢出来。教师再演示“装满水的水杯中能放多少枚回形针”的实验。教师一边在满了的水杯中持续添加回形针,一边仍旧要求学生从俯视和平视两个角度分别观察并记录水的样子。接着提问“两种实验现象中可以找到哪些共同点?”学生参照记录找到了共同点:水的表面有一种向内“团结”的力使水不会溢出。“水有表面张力”这一概念从感性角度一下子被理性地归纳出来,有效提升了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等一系列综合技能。

四、科学记录与理性分析。

科学课上,学生常常会在实验中测量到一些有用的数据,如时间、距离、体积大小及重量、物体的运动周期等。如何将这些数据有条理地加以统计并从中发现规律性的变化?统计图表是十分有效的工具。常用统计图样式共有三种:饼式、表格式、柱式等,还可以用圆圈等图示法表示物体间的种类与各种关系。这些图表能有助学生更为全面地观察、理清思路。例如,我在教植物观察一课时,先让学生举例说说有生命的物质有哪些?请他们说说这些有生命的物质有哪些基本特征,并把这些一一罗列在黑板上。然后我请大家去校园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记下名称并观察有没有上述特征,有就打勾,没有打叉,不确定就打问号。结果每个孩子都统计了满满一大张纸,有植物也有动物。最后请请学生把每种生物都具有的特征圈出来,水到渠成地得出了所有有生命物体的共同特征。

总的来说,培养科学记录能力是支撑学生观察与思考的有效方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把握不住关键性信息,会出现“耳高手低”的状况;或是记录时条理不够清晰,会有交叉或混乱;再如捕捉要点不够准确及时等。经过一断时间的训练,发现学生的书写、记录速度明显提高,对要点的记录也把握得越来越准确及时。相信经过持之以恒的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一定会有长足进步。

猜你喜欢
探究活动习惯养成科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实践体会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几点做法
高中物理的“举一反三”学习法
论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让“量化”更加的“亮化”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