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学生弄清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2016-05-07 11:36丁昕
文理导航 2016年12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

丁昕

【摘 要】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小学数学既是作为“科学的数学”,又是作为“教育的数学”。小学数学知识虽然简单,但是知识背后蕴藏的过程、方法、思想是极其丰富的。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努力展现数学本身的魅力,要从儿童的角度解读“数学知识从哪儿来”,引领学生弄清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关键词】数学知识;来龙去脉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十分紧密。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都离不开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教师只有理解了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领会了例题习题的呈现意图,弄清了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才能让学生吃好吃有营养的数学,更好地实施自然的、生态的教学。

一、数学知识从哪儿来——生活常识的提炼

要想教师教得清楚,学生学得到位,就必须首先回答“某个数学知识从哪儿来”的问题。我以为,生活是数学的源泉。很多数学知识追溯其源头,会发现就是生活常识的合理提炼。

比如,在人类发展史上,从远古时期到公元六七世纪古印度发明现在所采用的记数符号和“十进制”记数系统,马克思称“十进位”记数法为最美妙的发明之一。那么,“10个一是1个十”这一人类的结晶是直接告诉学生,还是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弄清其“来龙”呢?一番思考,我做了如下设计:

【数一数】

师: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靠打猎为生。有一天,一位猎人捉到了几只小兔子。(课件出示:3只小兔子)一共有几只小兔?

(学生直接报出3只)

师:我们一眼看出来了。猎人们为了把兔子的数量记录下来,就摆出了3个小石子来代表3只小兔。(课件出示3个石子)

师: 看看猎人第二天摆出的石子(课件出示8个石子图),你能看出他捉到了几只小兔吗?你是怎样数出来的?

(学生一个一个地数或两个两个地数)

师(课件出示15个石子图):这回太多了,一眼看出来有点困难,请你先猜一猜,大约有多少?要想知道到底有多少,我们就要数一数。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数。(一个一个地数)

【圈一圈】

师:猎人只会用自己的十个手指头数数,这么多石子他有点数不过来了。请你帮帮他,怎样摆石子,就能让猎人一下数出来呢?

生:先数出10个石子放一边,再数剩下的5个。

(如果学生没想出,可由教师给出)

师: 这时候来了个聪明人,他数出10个小石子放在一堆,还圈了一个圈。

师:他圈了几个石子?为什么这么圈?

生:因为猎人只会用10个手指数数,只能数到10,把10个放在一起,剩下的再从1开始数。

师:你太聪明了,帮助猎人很快数出了石子的数量。

师:用小棒代替石子再摆一摆,把15根小棒分成10根、5根,一下子就能看出是15根。

【捆一捆】

师:把这10根小棒一根一根得放在手心里,边放边数。不多不少正好10根,这10根小棒叫作10个一。

师:这10个兄弟现在就是一家人了,我们用皮筋把它们捆成1捆。这1捆小棒就是1个十。

师:够10根捆1捆,10个一就是1个十。(板书:10个一是1个十)

在上述设计中,首先通过“数一数”环节,让学生感受到当物体的数量较大时,不能一下子看出,一个一个地数又比较麻烦,为后面引出新的计数方法做铺垫。然后通过“圈一圈”“摆一摆”环节,感受到把10个作为一个整体的方便,引起更多学生的共鸣,使学生更愿意把10当作一个整体,这样既简单又清晰。最后的“捆一捆”这个动作,让学生最终接受并认可“10个一就是1个十”,至此“十进制”已经深深地烙在学生的心里。原来,“十进制”来得这么自然、贴切,源自“人只有10个手指”这个常识,源自“猎人只会用10个手指数数”这么简单!

二、数学知识到哪儿去——追求知识的生长

我们常有这样的教学感受:今天学了三位数乘一位数,学生会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明天学了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学生会做;后天学了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学生也会做;但是,后期的某一天,把所有题型放在一起进行综合练习,学生就不知道怎么做了。

比如,在听完《轴对称图形》一节课后,我听到许多学生说:“生活中处处有轴对称”。我以为,这样的总结反映出我们的教学是有问题的。我怀疑这样的句型“生活中处处有……”的原因是,我在担心学生在学习“轴对称”时有没有真正思考?难道我们教学“轴对称”是要学生仅仅知道“生活中到处有轴对称”这样一个结论吗?于是,在我2班学生学完“轴对称图形”后,我有了如下的课尾设计:

师:我们要尝试换另一个角度看图形,换一个角度观察我们生活的世界,看到这个图形,你联想到什么?

师:我们走出了图形的测量,通过折叠,从静态到动态了。折叠是以“线”为轴的,旋转是以“点”为中心的。换一个方式观察,图形又是一番风景。

师:还能再换方式观察思考吗?

师:公元1858年,莫比乌斯发现:把一个纸带扭转180°后再两头粘接起来的纸条具有魔术般的性质。因为,普通纸带具有两个面(即双侧曲面),一个正面,一个反面,两个面可以涂成不同的颜色;而这样的纸带只有一个面(即单侧曲面),一只小虫可以爬遍整个曲面而不必跨过它的边缘!我们把这种由莫比乌斯发现的神奇的单面纸带,称为“莫比乌斯带”……

这样的设计,在全面学习“轴对称图形”之后,出现“扇叶图”,点到即止的介绍“中心对称”,消除了学生因为学习“轴对称”而形成的思维封闭(定势),打开学生的视野——生活中不仅仅到处有“轴对称”,还有其他“对称”,这是智慧的一次扩展。

总之,小学数学既是作为“科学的数学”,又是作为“教育的数学”。小学数学知识虽然简单,但是知识背后蕴藏的过程、方法、思想是极其丰富的。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努力展现数学本身的魅力,要从儿童的角度解读“数学知识从哪儿来”,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来源,进而考虑“数学知识到哪儿去”,追求知识的自然生长,引领学生弄清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洁.让素质教育走进数学课堂[J].北京教育,1994年10期

[2]罗恩.浅议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

[3]王彬.浅析小学数学课程评价的多元化处理[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
跟小灵通学数学知识的英语表达
跟小灵通学数学知识的英语表达
跟小灵通学数学知识的英语表达
跟小灵通学数学知识的英语表达
跟小灵通学数学知识的英语表达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跟小灵通学数学知识的英语表达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